OpenAI 發佈新語音系統「Whisper 」,英文識別能力可接近人類水平

語言: CN / TW / HK

作者 | 黃楠

編輯 | 陳彩嫻

9月21日,OpenAI 發佈了一個名為「Whisper 」的神經網絡,聲稱其在英語語音識別方面已接近人類水平的魯棒性和準確性。

「Whisper 」式一個自動語音識別(ASR)系統,研究團隊通過使用從網絡上收集的68萬個小時多語音和多任務監督數據,來對其進行訓練。

訓練過程中研究團隊發現,使用如此龐大且多樣化的數據集可以提高對口音、背景噪音和技術語言的魯棒性。

此前有不同研究表明,雖然無監督預訓練可以顯著提高音頻編碼器的質量,但由於缺乏同等高質量的預訓練解碼器,以及特定於數據集中的微調協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魯棒性;而在部分有監督的方式預訓練語音識別系統中,其表現會比單一源訓練的模型呈現出更高的魯棒性。

對此,在「Whisper 」中,OpenAI 在新數據集比現有高質量數據集總和大幾倍的基礎上,將弱監督語音識別的數量級擴展至68萬小時;同時,研究團隊還演示了在這種規模下,所訓練模型在轉移現有數據集的零射擊表現,可消除任何特定於數據集微調的影響,以實現高質量結果。

圖注:方法概述

在許多不同的語音處理任務中訓練一個序列到序列的轉換器模型,包括多語言語音識別、語音翻譯、口頭語言識別和語音活動檢測;所有任務都表示為要由解碼器預測的標記序列,允許單一模型取代傳統語音處理管道的不同階段;多任務訓練格式使用一組特殊的標記,作為任務指定者或分類目標

Whisper 架構採用一種簡單的端到端方法,通過編碼器-解碼器 Transformer 來實現:輸入音頻被分成30秒的塊,轉換成 log-Mel 頻譜圖後傳遞到編碼器。解碼器可預測相應的文本標題,並與特殊標記混合,由這些標記指導單個模型執行諸如語言識別、短語級時間戳、多語言語音轉錄和英語語音翻譯等任務。

圖注:Whisper 架構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Whisper 」是在一個龐大且多樣的數據集上進行,沒有針對任何特定的數據集進行微調,因此它不會擊敗專門研究 LibriSpeech 性能的模型。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當在許多不同的數據集上測量「Whisper 」的零樣本性能時,「Whisper 」相比其他模型表現更加穩健,錯誤率降低了 50%。

除了足夠大的數據集規模外,「Whisper 」還支持多種語言的轉錄,以及將這些語言翻譯成英語。

當前在68萬小時音頻中,共11.7萬個小時覆蓋了96中其他語言,還包括12.5萬個小時的轉錄和翻譯數據,即大約有三分之一是非英語的。

「Whisper 」會交替執行以原始語言轉錄或翻譯成英語的任務,對此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方法在學習語音到文本的翻譯方面特別有效,並且優於 CoVoST2 到英語翻譯零樣本的監督 SOTA。

目前,「Whisper 」已開源,可用於對語音識別方面的進一步研究。

OpenAI 創始人 Ilya Sutskever 對此表示,“終於有一個能理解我説話的可靠的語音識別系統。”

前特斯拉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 Andrej Karpathy 也轉發了這一消息稱“OpenAI 正處於最好的狀態中”。

但對使用 Whisper 上,有不少用户也還存在疑慮。

網友 Vincent Lordier 提出,“此前在 GTP-3 和 Dalle-2 中出現對相關言論禁止行為,是否在使用 Whisper 時也會有, 是否會出現 Whisper 編輯/刪除用户語音的情況?”

那麼大家怎麼看?

參考鏈接:http://openai.com/blog/whisper/

更多內容,點擊下方關注:

掃碼添加 AI 科技評論 微信號,投稿&進羣:

雷峯網 (公眾號:雷峯網)

雷峯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