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aaS轉向PaaS,釘釘大換血能否換來改命

語言: CN / TW / HK

釘釘成立於2014年,提供PC版,Web版和手機版,支持手機和電腦間文件互傳。在其成立之初便被阿里定位為企業移動服務平台,為企業溝通和協同效率提供服務和支持。

但從成立到現在,釘釘的業務水平始終都是小打小鬧,是中小企業的“釘子户”,但卻一直不能入大客户之流的眼。隨着阿里、騰訊的To B 業務挑起大梁,釘釘也宣佈將轉型佈局到企業數字化、科技化轉型的浪潮之中。

黔驢技窮?難以撼動大客户的窘境

雖然釘釘自問世以來就定位為企業服務,可是一直以來的“敲門磚”都只是靠“IM”和“打卡”兩個基礎功能服務於各個企業,其中又尤其是中小企業。

緣因中小企業對互聯網平台的需求比較淺,一般只需要滿足日常溝通、打卡、基礎工具等功能;另外在市場戰略上釘釘採取的是軟硬件免費的策略,即便在C端的用户體驗感上褒貶不一,釘釘還是斬獲了一波因“免費”吸收到的流量順利在市場上推開了。

但對於效率高於一切的大型企業來説,“免費”算不上誘人的條件;此外就功能上而言,釘釘已有的也説不上亮眼,“打卡”只能算是入門級需求,雖然釘釘還有文檔、OA在線、會議協作等功能也都只算是基礎工具的範疇。

由於釘釘整體能提供的服務都停留在了初階階段,所以功能也都比較基礎薄弱,與市面上的平台基本趨於同質化。

企業微信早在2018年就宣佈已覆蓋了超過八成的500強企業用户。相比之下,釘釘起初靠着免費噱頭“拉攏”到的B端客户中絕大部分為中小企業。

雖然2020年釘釘就推出過面向大企業的專屬版,但由於釘釘的輕量級和標準化的特點也始終難以滿足大客户需要的定製化需求。因此就To B面而言,釘釘和大企業間也一直也激不起火花。

不過可替代性很強、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釘釘被大企業拒之門外也是意料之內的事情,畢竟其根本的邏輯定位就已經決定了其無法往對平台功能要求更高的大企業“深水區”滲透。

資本發力,進駐校園

根據國務院、教育部出台的政策要求和統計數據,教育信息化經費在2018年已經達到2959億元,2019年有望突破3000億元大關。

2019年,釘釘正式被併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從一款獨立的應用變成了配合阿里雲的中台,釘釘的開放生態開始進一步得到釋放。

在19年疫情爆發後,學生面臨返校上課難的問題。阿里雲抓住契機通過阿里巴巴教育產業資本的運作,順利將釘釘佈局進入了校園。釘釘此次瞄準的學校信息化管理是一個千億規模市場。

不過強推釘釘的結果也是諸多老師學生和家長“強烈反感”。釘釘不僅操作複雜,除了家長註冊成英語老師的新聞外,釘釘還經常被爆出系統崩潰的問題。

今年3月23日的,新浪微博上“釘釘崩了”的閲讀量過億。此外還出了相關的超話,可見這釘釘技術支持滯後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常態了。網友對此表示:“沒想到的是,兩年過去了,釘釘還是那個説崩就崩、一崩再崩的釘釘”。

雖然教育市場潛力還是一片藍海,但教育信息化市場的競爭也變得非常激烈,包括科大訊飛、拓維信息、小米等多家企業已經先入為主、搶佔佈局,已形成多個地方龍頭割據的局面。

另外對於要完善對全國每個地區學生個性化使用習慣的定製,也絕非釘釘能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賽場上同樣盯梢這教育這塊“香餑餑”的對手們能留給釘釘的時間應該也不多了。

大刀闊斧去C端化,能否博回大資本青睞

據悉,每年春季發佈都是釘釘最重要的年度戰略發佈會。今年同時期,釘釘在會上發佈了to B產品形態“酷應用”,以及釘釘6.5版本,宣佈將正式開啟商業化進程。釘釘總裁葉軍在會上表示:“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每一家企業都應該被數字化普惠。”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22日這一天釘釘還更換了自己的Logo,並在官微上解釋到形象的更替代表了釘釘將從過去以效率為的重心的時代轉換升級到了以“數字化”為導向。

去年,釘釘以SaaS領域為推動數字化的切口,到了今年釘釘將商業化的期許寄託在了PaaS化上。簡單來説,釘釘在未來要做的是繼續深化數字化管理方向,去C端化大力轉型ToB模式,定位將主要精力用在大企業用户身上。

但戰略的調整也不能代表釘釘就能奪得資本的抬愛。畢竟除了阿里系,馬化騰的企業微信和飛書也在一旁對整個市場虎視眈眈。

除了微信的高佔率,強調垂直效率的飛書較執着於把自己打造成全面的生態體系的釘釘而言,又多了精準靈活的體驗感。雖然阿里資本雄厚、家大業大,但誰輸誰贏,仍終局未定。

遙想當年,釘釘也曾壯志凌雲的進入ToC賽道。其最早的標語是“釘釘,是一個工作方式”,對標了微信的“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釘釘曾發表豪言壯語“要幫助中國4300萬家企業進入雲和移動時代”,現在來看釘釘連一半的目標都沒達到,據阿里巴巴最新財報披露,截止目前釘釘覆蓋的企業僅僅2100萬家,而微信的月用户已達12.99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