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穿越商業週期?這裡有一份2100萬個企業組織的經驗總結

語言: CN / TW / HK

受訪 葉軍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釘釘總裁

採訪 | 齊卿

責編 | 施楊

誕生於2014年的釘釘,由於其被廣泛使用的“打卡”功能,往往被認為是資訊時代的泰勒式管理軟體——只是通過資訊科技讓管理更加精確。然而從2014年至今,經過8年的迭代研發,版本號從1.0升級到6.5,在服務中國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釘釘的軟體功能也在隨著客戶管理模式升級,所帶來的需求而同步升級。

正如斯圖爾特·克雷納在《管理百年》一書中所回顧的,管理思想的進步與企業發展相輔相成。作為中國最大的企業服務軟體平臺,釘釘服務超過2100萬個組織,5億使用者以及50%以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釘釘服務的行業型別已覆蓋網際網路、醫療、教育、政務、製造、零售、金融等全部一級行業和全部96個二級行業。

釘釘每一次的重要的產品迭代,也基本反映了我國先進企業的管理升級方向。從釘釘年度大會的關鍵詞也可見一斑。如2019年釘釘未來組織大會的年度關鍵詞是“智慧協同”,2021年釘釘提出“數字生產力”,2022年9月在釘峰會上釘釘進一步提出了“數字韌性”的理念。這與近年來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應對疫情所帶來的,企業注重建立數字化生產力、強化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相呼應。

因此回顧釘釘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時代階段,中國先進企業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思想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希望能夠為中國企業提升管理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鑑。

傳統產業:

執行力與規模經濟

在創業伊始,釘釘就認為企業服務軟體,必須真正服務企業的管理需求。在釘釘1.0的研發階段,釘釘發現大量傳統的中小企業,缺少優秀的企業管理軟體。因此公司將中小型傳統企業,包括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作為目標客戶。

這類企業的特徵是以產品和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建立競爭壁壘。在傳統工業時代,由於企業缺乏與使用者的觸達渠道,因此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通常以大規模、標準化為特徵,通過提升效率達到規模經濟。

在這種戰略下,企業的管理思想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為基礎,主張以標準化的管理取代經驗管理。科學管理的特點是,可量化、可衡量、可複製,在工作中追求標準化,儘可能剔除“人”的主觀性和非標準化工作。

在科學管理思想的指導下,企業強調自上而下對工作流的管控,員工是企業這個龐大組織中的一個螺絲釘,個體價值不被重視,企業更加看重員工的執行力。企業管理層對員工的要求是,“有求必應,使命必達”。

這也是釘釘1.0版為什麼強調訊息已讀和考勤功能的原因,即通過資訊科技,使資訊在企業中的傳播更加迅速,企業管理層能夠精確跟蹤和掌握資訊傳遞的效果,形成管理閉環。

板上釘釘,使命必達”是傳統中小企業的管理特徵,也是必經階段。 目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的共識,但企業同樣需要注意,在不同階段、不同行業,需要結合自身實際,不可盲目跳過自身所處階段。

早期數字化:

協同效用創造長期競爭優勢

2015年前後,企業開始進入數字化時代的早期。

在企業外部,寬頻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快速普及,網路經濟的特性,使公司很難依靠幾項技術或者規模經濟,長期保持競爭優勢。企業需要更加靈活的競爭戰略和組織能力。在企業內部,ERP、CRM等管理資訊系統在企業的生產、營銷等環節已實現廣泛應用,企業管理的區域性效率獲得了極大提升。

數字化技術的萌芽,也在此時出現。 數字技術實現了資訊在產業鏈的穿透,打破了行業邊界,瓦解了傳統的線性價值鏈, 價值鏈被切分的越來越細,傳統的線性價值鏈逐漸變得網路化,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再依靠傳統的行業整合能力,而是將自身能力顆粒化,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實現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企業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通過數字化手段,運用網際網路技術,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快速下降。企業與企業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資訊交流和協作互動將會變得越來越高效。企業運用遠端協同辦公軟體,可以解決很多在二三十年前,無法想象的遠端協作問題。這帶來的底層變化是,企業和團隊的組織形態,將會越來越精幹,因為企業不再需要管理一個巨無霸團隊,由於企業可以與外部建立更高效的協作和互動,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外部獲取,組織就可以更加靈活。

這一時期,釘釘做出了堪稱公司史上最重要的轉變之一,即釘釘開始從封閉關係網路徹底轉向開放關係網路,打破公司過去對服務企業內部管理的關注,開始注重服務產業鏈的整體協同。其標誌事件是釘釘3.0開始,向個人使用者開放註冊。

在數字化智慧時代,少數關鍵員工可以創造極大的價值,員工的個體價值在這個時代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智慧化時代,技術的快速迭代,領軍人才的關鍵價值,被高速發展的競爭環境放大了。第二,數字技術,大大擴充套件了員工與使用者的接觸渠道,網路效應以指數形式放大少數關鍵員工的價值。

如何有效的發揮關鍵員工的價值?數字化協作技術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發現和發揮關鍵員工的價值。比如釘釘上的組織大腦工具,可以幫助公司識別真正的明星員工。

清華大學李寧教授在《中歐商業評論》2017年10月刊《資訊化協作管理:績效新動力》和2019年1月刊《如何讓明星員工“閃耀”》兩篇文章中指出,根據對某企業員工協作情況的分析,員工之間的協作模式對於績效有著顯著影響。有一些協作模式明顯優於其他的協作模式。例如對於技術運營員工而言,員工的個人績效取決於本人在部門內的網路中心性,而不是本人在公司內的網路中心性。有些員工在整個公司的協作網路中非常活躍,卻並不一定是績效最好的那群人。反而是部門內部的協作模式決定了員工的績效。

李寧教授同時指出,員工在部門內的協作網路的特徵向量,與員工績效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也就是說,如果經常與該員工進行直接協作交流的其他員工本身也比較活躍 (關鍵員工) ,那該員工的績效相對會比較好。

而通過協同軟體,企業則可以繪製員工的協作網路 (圖 1) ,從而發現那些關鍵員工,並通過協作機制的設計,更好的提升他們的績效。

◎圖1 企業組織網路分析示意

資料來源:李寧、趙海臨:明星員工是把“雙刃劍”[J],

中歐商業評論,2019年1月刊。

穿越週期的數字生產力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數字生產力逐漸成為幫助企業穿越週期的驅動力。數字生產力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數字化提升生產效率,即發揮協同效用。二是打破資訊孤島,實現企業內部的連線,甚至是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連結,從而創造全新的業務。

釘釘的客戶“認養一頭牛”就是發揮數字生產力的一個典型案例。

傳統乳業由於體量巨大,無法實現全部自營產奶。牧業管理以及工廠加工多以第三方合作為主,無法對奶源以及供應鏈過程實施全程可控和追溯。而奶源品質是根本,工廠工藝再高也無法彌補奶源質量問題。

認養一頭牛將數字化技術從源頭開始運用,藉助釘釘的平臺,公司了實現全鏈路數智化,從產奶,加工到物流等源頭實施全鏈路管控,並與後方品牌、銷售端打通,保障奶源品質。

源奶生產完成後,會在釘釘平臺生成相應ID,牧業管理員會通過釘釘生成派車任務推送至奶罐車司機,司機收到後前往奶源點提奶簽到,奶源重量、運輸過程中車內溫度、溼度等都能實時傳輸回平臺。進入工廠和離開工廠時,奶源會進行蛋白質、微細胞生物等十幾項指標的質檢,質檢結果和指標實時會上傳至平臺。整個過程每一個節點的資料都會生成報表留存,每天派車情況,實收奶源重量、月計劃是否達標等都會在釘釘端實時呈現,保障運輸過程中奶源品質。

在奶源的一端,認養一頭牛長期通過智慧環監測奶牛健康資料,每天進行牧場消毒管理,相關資訊資料通過釘釘共享,進一步保障了剛需產品的生產安全。

認養一頭牛牧場擁有牛群管理系統。每一頭牛從出生開始會佩戴智慧項圈,進入全生命週期監測。牛每天吃什麼,打了什麼針,身體是否健康,運動步數,發情和反芻情況等所有過程資料都會實時記錄,並通過釘釘端共享。

每一品種的牛,青年牛、壯年牛、犢牛等都會有專人照料。牧場每天的工作流程,飼養員投喂的飼料配方、次數都通過牛群管理系統進行派送和執行,相關資料等情況也會整合到釘釘平臺與總部共享。

在認養一頭牛牧場,從源奶產出到奶罐車運輸進工廠、出入兩次質檢、簽收,所有環節通過釘釘實現並全鏈路留存。

上述工作可以說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功能,確保了企業產品質量的安全可控。但乳製品屬於典型的快消品,如果不能有效的觸達消費者,再好的產品品質也不能為企業帶來增長。傳統乳業多依賴線下分銷,自營且線上比例低,僅為10%。這種模式導致傳統乳業往往遠離消費者。無法對消費者的口味、喜好有更多瞭解,更無從談起使用者運營。

認養一頭牛作為數字原生企業,線上自營比例達到70%,線下也是和盒馬等新零售品牌進行合作,可以基於網際網路形態更好地接近消費者的需求,實施精準營銷。到2016年,僅用4年時間,認養一頭牛便躋身天貓“雙十一”億元俱樂部。

作為數字原生企業,認養一頭牛,面對的複雜的產業鏈以及多變的消費市場。因此結合產業網際網路與消費網際網路的優勢,在生產端實現安全、可追溯;在消費端積極擁抱網際網路渠道,實施精準營銷是其在數字化時代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

數字化創新,帶來的另一個變革是企業需要從過去封閉式的R&D研發模式走出來,以開放式的創新,連線 (Connect) 外部資源,更高效的實現創新。理海大學方二教授指出,C&E (Connect and Experiment) 與R&D相比最大的變化是與利益相關者的聯結,將外部知識吸收到企業內部來。在轉化成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更好的數字技術的應用,也即是通過數字化實驗獲得參與方的反饋。

釘釘推出“親聽”平臺,讓企業決策層直接傾聽來自客戶一線的投訴和建議,也是釘釘滿足企業創新做出的嘗試。

******

通過數字化構建敏捷組織、以數字化治理,發揮協同效應,以數字化技術,讓資料在企業生態之間、企業內部之間暢通流動,以使用者為中心重構企業創新體系,構成了今天企業的數字化韌性,也是當下企業穿越商業週期的永續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