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體驗都出彩,白板工具的又一選擇:Muse

語言: CN / TW / HK

無論是對於哪種創意類工作而言,在前期籌備階段都需要大量收集素材與積累靈感,在真正將想法踐行為實際的作品之前,一個用於收納各種雜亂想法、並最終整理出清晰思路的趁手工具,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在創意內容行業一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需求 —— 很長一段時間內,滿足這一需求的工具是一塊簡單的白板,你除了可以直接在上面寫寫畫畫,還能將圖片等素材打印出來貼在其上。

針對整理素材需求,雖然在移動端與桌面端都有很多優秀的商務應用誕生,但本次介紹的 Muse 卻仍然有它獨到的特色。在我看來,這是目前唯一一款真正將「白板」概念融入應用設計理念中,並針對性地利用了 iPadOS / macOS 兩大平臺各自所不同的互動特點 / 優勢,使其達到相輔使用體驗的工具。

從 Muse 官網的 介紹 中也能看出,這就是一款為創作者「思考」過程服務,而非面向「生產」過程的工具。 到了 2022 年六月已經發布了 2.0 版本,是 Muse 1.0 釋出時隔兩年之後推出的一次大版本更新。

應用設計

上面提到,Muse 的概念本質上與一塊簡單的白板並無區別,因此在實際使用 Muse 的時候,99% 的時間你都是看不到任何直接可供互動的元件,就像面對一塊真正的白板一樣。

這並非是因為 Muse 功能簡陋(不過 Muse 的功能設計確實比起同類產品功能顯得剋制不少),例如在其它 iPadOS 支援 Apple Pencil 手寫功能的 App 中再常見不過的設計:筆刷板,在 Muse 中都被刻意地埋藏了起來,開發者更鼓勵你使用單指 / 雙指 / 三指按壓螢幕的方式,來在數種常用的筆刷 / 擦除功能之間快速操作。

真正的筆刷托盤只能通過 Apple Pencil 從 iPad 螢幕右下角劃出。

在 Muse 中,最基礎的概念是「卡片」(Card),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張圖片、GIF、一個網頁連結,甚至是一段影片。

如果是貼上帶有圖片的 Twitter 推文連結,Muse 能自動識別出其中的圖片內容,一併整理進畫板中。

整理方式也相當符合直覺:用手拖動想要分組的卡片,手動對齊,沒有多餘的輔助設定,你都只能依賴自己的感覺來佈置歸納現有的內容。

在卡片之下,Muse 還有層級更高的「畫板」(Board)設定,你可以結合各種多工手勢操作,將各個散落的卡片,快速整理進不同的畫板中。由於 Muse 中並沒有類似 Photoshop、Final Cut Pro 中專案檔案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畫板,在 Muse 中也用於區分管理不同的專案程序。

iPadOS / macOS 版本異同

在 1.X 版本時代,Muse 還只是一款純粹的 iPadOS 應用,原生 macOS 版 App 直到 2.0 版本與大家見面。

但對於一款主打「白板」概念的工具應用來講,無法直接觸屏操作的 macOS 裝置。在功能設計 / 適配上就變成了一件相當有趣的事。在這一點上,Muse 2.0 的 macOS 版本實現了非常出色、但同時也非常剋制的原生應用體驗。

在實際使用中,macOS 端更多時候充當的是一個資訊整理的入口:將瀏覽器中的各種內容直接拖拽進 Muse 中儲存並簡單整理。搭配目前處於 Beta 測試階段的 Muse 瀏覽器外掛,也能更快速地批量將網頁收納進 Muse 畫板中。

除此之外,我們在桌面端應用上熟悉的特性:多視窗,完善的鍵盤快捷鍵,包括針對妙控板的縮放 / 拖拽手勢,Muse 也都有做相對較為完善的支援。

當然,在整理「白板」這樣相對繁雜的操作時,支援觸屏操作的 iPadOS 版本中各種操作顯然來得都更加符合直覺。包括 Apple Pencil 的手勢筆刷切換都更加依賴雙手協作,因此在後期整理中,我更習慣在 iPadOS 端的 Muse 上完成。

反之,在整理素材、貼上圖片、影片以及 GIF 圖等要素檔案時,有著完善桌面端檔案管理系統的 macOS 版應用的操作體驗也是 iPadOS 短時間也很難趕上的。

除了上述特性,iPadOS 版本的 Muse 也支援了原生的多視窗操作,讓本來並不高效的 iPadOS 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多層級畫板內容編輯能力。

總體來講,macOS 與 iPadOS 版本的 Muse App 都充分利用了本平臺的諸多原生特性,但這反而讓兩個平臺更加不可分割。當你習慣了兩個平臺不同的操作習慣之後,在實際使用中會更傾向於各司其職的應對不同場景使用:在使用並習慣了 macOS 版本後,我甚至覺得沒有 macOS 版應用,Muse 在 iPadOS 上的使用體驗也會遜色幾分。

對了,其實 Muse 也有一個 iOS 版 App,但目前而言這個 iOS 版應用僅有的功能,只是將純文字內容,以小紙條的形式投送到 iPadOS 與 macOS 版本的 Muse 上,僅此而已。

本地優先的同步機制

區別於其它類似服務,Muse 2.0 沒有使用 iCloud 或是支援 WebDAV 協議的第三方雲同步服務,而是使用自有的雲同步工具,並且採取了本地編輯優先的同步策略。

具體到 Muse 2.0 的同步效果上,一般當你對白板內容進行編輯操作時,只有當一臺裝置上的操作完成之後,其它平臺的 Muse 才會同步更新;不能像 FigJam / Google Workspace 這類完全基於雲端同步的協作工具一樣,實時傳輸其它的使用者 / 裝置每一次對內容的更改。

如果是對於團隊協作 / 演示場景來講,Muse 2.0 的內容更改同步速度顯然是不合格的,但好在 Muse 定位個人資訊整理,並且得益於這種本地優先的內容同步機制,即使 iPad / Mac 短暫地斷開網路,你仍然可以繼續編輯畫板內容,等待重新聯網時會自動同步更新。

訂閱價格

MUse 的 Pro 版本功能被設計得相當剋制:免費版使用者能建立的卡片總數被限制在了 100 個,而關於訂閱內容部分 Muse 現在提供了兩種不同等級的訂閱方案,分別是能建立 500 張卡片的 Starter menbership 以及支援無限卡片建立的 Pro membership 方案。

兩種訂閱各自的功能與價格。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實際使用中卡片建立數量的限制往往不會有太大影響:如果僅僅是當作專案結束之後就擦掉的一塊「白板」來使用的話,100 張卡片的數量已經足以應付大部分專案的頭腦風暴與素材整理。專案結束之後,完全可以使用匯出功能,在應用內匯出 Muse 自有檔案格式,在存檔的同時,給新專案騰出足夠的卡片空間。

在實際使用中,更加影響整理體驗的其實是不同訂閱版本之間的另一個差異限制 —— 建立卡片的大小。

Muse 採用 iPad 的標準螢幕尺寸作為建立畫板大小的計量單位:免費使用者能建立 2*2 大小的畫板、Starter menbership 能建立最大 6*6 的畫板,而 Pro membership 最大可建立 10*10 大小的畫板。

除此之外,作為付費訂閱使用者的特殊福利,使用者能夠提前體驗到開發路線圖中提到的新功能,就比如本文已經介紹到的、Muse 2.0 版本中新加入的 macOS 端 App 就是其中一部分。

未來,上文提到的更多的文字編輯功能、以及 iOS 端 App 功能的進一步拓展,也已經是之後 Muse 2.1 版本已經在著手開發的功能。關於未來功能更新的更多內容可以在 官網 找到。

另外,Muse 2.0 目前僅支援英文,但好在應用內的操作概念還算淺顯易懂,且應用內文字量並不大,對我而言並不會影響到實際的操作。

總結

從上面的介紹中,相信你也能看出,「為每個裝置獨立設計」的思想貫穿了 Muse 的開發始終,最終也讓 Muse 的 iPadOS / macOS 應用成為一體兩面的一套互補工具:滑鼠 / 鍵盤 / 觸控板適合相對繁雜的前期收納,而觸控式螢幕 / Apple Pencil 則更適合後期細微的調整工作。針對每個不同階段的使用需求,Muse 開發團隊都有做深度的思考,並體現在了 App 的功能取捨上。

開發團隊本身也是關於應用開發以及工作流的實踐者,這一點從他們關於此話題的 Podcast 與工作流指南也能看出。

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下載到 Muse。

> 下載少數派 2.0 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閱讀更多WWDC22 專題報道 :computer:

> 實用、好用的正版軟體,少數派為你呈現 :r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