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高效能人士要培养哪些习惯
今天的文章不讲技术,分享一下前段时间看的书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乍一看书名,不知道你们会觉得它是本讲什么的书。
给我的感觉像是那种会在我国各大机场书店经常出现的讲成功学的书,毕竟除了书的中文译名,英文原名—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看起来也很成功学。
不过这本书在商业和管理领域影响力巨大:
-
其作者被称为美国影响力TOP25人物之一。
-
国内的开水团将其奉为金科玉律,要求每个入职的员工去读这本书。
-
亚马逊推荐其为"人生必读100本书"之一
等等这些光环让我克服这个略显成功学的名字翻开了这本书,忍着看了一章,略去冗长的序,看完第一章后确实有吸引到我,让我想把这本书看完。
我必须承认,除了这些加之于书上的光环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前东家当年入职培训的时候我们人手一本,所以这极大降低了我开始的成本,仅凭书名和各种榜单的推荐,我极有可能是不会买的。
让我们再次回到书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想翻开它的人都是发自内心想学到一些提高工作、生活效率的方法论。即使现在我们的社会工业化到了如此程度,相比几十年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轻松到哪去,反而工作被各种会议、培训,生活被各种社交、人际关系所掣肘,让我们的焦虑感不减反增。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总结出来的一套“个人能效的标准操作系统”,认为人们面临的问题和痛苦的解决之道一直是建立在这些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原则上,而不随社会变革而转移。
作者一直在强调这些原则并非其首创,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痛苦又繁荣的社会,他只是把这它们发掘和整理出来而已。
七个习惯即对应七个普世的原则,它们是:
-
个人领域
-
积极主动
-
以终为始
-
要事第一
-
公众领域
-
双赢思维
-
知彼解己
-
统合综效
-
全局升华
-
不断更新
上面按照每个习惯对应的领域进行了划分,个人领域效能习惯的建立是进入后面领域的基础。下面我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这些习惯大概都讲了什么,只说前五个,后面两个我自己没到那种程度且对成功没有追求,领会不了。
积极主动
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流行看法也体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用来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中,有时候单独使用,有时候一起使用:
-
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他祖先的DNA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又接着基因被继承下来。
-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的,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理伤害,忘不了小时候因为表现欠佳而遭遇的惩罚、排斥和与人比较的感受。
-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叛逆期的子女,或者经济状况乃至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三种决定论主张的是消极模式

书中通过引出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战争集中营的事迹,为我们说明了人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人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有选择回应当时的自由和能力。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对这些能力加以开发和锻炼,将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我们独具的人类潜能。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书中的其余六个习惯都是以积极主动为根基,每个习惯又都会激励你采取积极主动。
以终为始
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
“以始为终”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建筑在建造之前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纸,设计图纸之前,须先在脑海中构思每个细节。有了设计图纸,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假设设计稍有缺失,弥补起来可能就会事倍功半。
创办企业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必须先明确目标,各方面朝既定目标奋力前行,许多企业都败在第一次创造上---事先缺乏明确目标。
教育子女也要先定目标,才可能培养出既自律又有责任感的子女,在日常相处中牢记这个目标,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们自律或自尊的举动。
领导与管理
“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用彼得·德鲁克和华伦·贝尼斯的话来说就是:“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是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
要事第一
相信每个人工作后事情都很多,除了应付工作有的时候我们还想自己提升、还要照顾家庭,那怎么决定事情的优先级呢 ,书中给出的结论是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
紧急 | 不紧急 | |
---|---|---|
重要 | :one:象限:危机迫切问题在限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事情 | :two:象限:预防性措施,培育产能的活动建立关系明确新的发展机会制定计划和休闲 |
不重要 | :three:象限:接待访客,某些电话某些邮件,某些报告某些会议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公共活动 | :four:象限:繁琐忙碌的工作某些信件某些电话消磨时间的活动令人愉快的活动 |
这个法则很好理解, 记住一句话:把自己调整到多做二象限的不紧急但是重要事情的节奏上 。拿我们做研发举例子,就是做好项目规划、团队多花精力建设好各种应对机制、个人自己多学习提升等等。
有些人90%时间用在第一象限事务上,整天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象限的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逃避现实,花在第二三象限事务上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处理危机的人所过的生活。
有些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上,整体忙于应付自己认为紧急的事情,只是不知紧急之事可能是别人的要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象限事务,因为无论紧急,这些事情都不重要,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象限事务来减少第一象限事务的数量。
双赢思维和知彼解己
这两个也很好理解,双赢思维就是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要懂得以双赢的视角谈合作,甚至是先利他后利己。
比如你想找个大佬转发你的文章给你带粉儿, 那你把自己文章吹上天不满足人家的需求也是白扯。要不你就按照人家的风格重新编排内容向人家投稿,这样既能满足人家对内容的要求,自己还有可能获得一部分新粉丝。
知彼解己也很简单,不要因为自己手里有锤子就看什么问题都是钉子,先入为主了。要先了解别人的诉求才行
最后
当然我是实在不想写了,才把后面两个习惯一笔带过。没想到前三个习惯的内容精简了又精简还能写这么长,还有像关注圈—影响圈、识别个人的中心等方法论和建立习惯的方法这些精华都没说,感觉每个单拎出来都是一片长水文,如果有人想看后面再水。
如果看了我叨叨的这些觉得这书有用,想看大师更详细的阐述怎么建立起来这些习惯,建议二手书市场上找找入一本,毕竟这个书名太劝退,大公司培训还爱发,没准不少人公司发到手上后觉得没用就直接卖了。
- 用 channel 把 Go 程序写崩的三种姿势,你集齐过吗?
- 性能敏感场景下,Go 三方库的选型思路和案例分析
- 远离P0线上事故,一个可以事前检测 Go 泄漏的工具
- DDD - 领域驱动设计,是银弹还是炒作?
- 微服务想搞好,消息中间件不能少,Kafka基础入门介绍
- 我在公司里用 Go 给 Dubbo 写中间件
- 他一个 Golang,你让他做电商业务,他行吗?
- Go社区大佬,谈怎么避免技术内卷化
- Go 切片面试真题八连问
- Go 的切片支持并发吗?
- Go单元测试-- 全能打桩工具Monkey的使用介绍
- 世界读书日,推荐几本我读过的好书
- Go 单元测试--Mock接口实现和对接口打桩
- Go单测测试 — 数据库 CRUD 的 Mock 测试
- 春天里,一场关于技术人成长的直播
- Go单元测试--模拟服务请求和接口返回
- Go1.18 新特性TryLock一出,面试题库里少了一道题,好慌。
- 绝对零门槛,IDEA两步搭建好Java开发环境
- Ballast,一种精准控制 Go GC 提高性能的方法
- かいわ面试官 の 两个事务并发写,能保证数据唯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