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不是星巴克

語言: CN / TW / HK

在新技術推廣上,海底撈陷入了有技術用不上,有錢花不出去的窘境。

全文共 3632 字,閱讀大約需要 9  分鐘

作者 | 王曉玲

星巴克又要開始新一輪擴張了,不得不說這家全球咖啡連鎖企業,熱愛以及擅長擴張。  

在 9 月 14 日的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宣佈了其門店擴張計劃,包括未來三年在美國市場新增 2000 家門店,在中國再開 3000 家。

連鎖餐飲擴張並不容易。從去年 3 月開始,海底撈的股價就一路下跌,股價從 70 港元跌到 16 元港元,市值已經不足千億。海底撈的問題就是疫情中逆市擴張失利,不得不執行啄木鳥計劃,關店止損。

海底撈和星巴克不能直接用來對比,不過星巴克過去幾十年的擴張之路也翻過車,後來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復出,才及時止損。

2008 年,舒爾茨最重要的舉措,就是用新技術來降本增效。其實此後十幾年,他也一直努力用新技術優化門店飲品製作效率。例如,這一次的投資者溝通會上,他又說了通過利用一種新的技術,將星冰樂的製作時間減少三分之一,以及將咖啡師製作一杯飲品的 16 個步驟降低到 13 個等等。

除了租金原料這些硬性成本,餐飲連鎖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其實和舒爾茨一樣,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也強調要用技術來提升效率(減少員工),但簡單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兩者的不同。

漲價拉不動利潤率

在北京工作的四川姑娘小張,十分熱愛火鍋,經常帶父母一起去吃。不過,她小半年沒去海底撈了。

對比一下自己賬戶上的賬單,她嚇了一跳,2019年一家三口一頓火鍋的消費是390元,今年已經變成了490元。在發現菜品價格不斷上調後,她點的菜比之前少了,許多貴的東西只敢點半份,但是鍋底從78元漲到109元,小料也從3元一位漲到了10元一位。

在大眾點評上關於價格的吐槽不少,小張覺得這已經影響了海底撈的生意。小張習慣去自己家附近的一家海底撈店,位置不算熱門,她感覺客流肉眼可見地減少。

財報上,海底撈今年上半年的平均翻檯率是 2.9 次 / 天,低於盈虧平衡點的 3 次。客單價方面,從去年的 107.3 元增加到 109.1 元。

對於客單價一直沒有太大變化,之前海底撈方面的解釋是因為半份菜,比如 2021 年半份菜的點單量比 2020 年多了一半。受限於半份菜價格,客單價很難提升。

不過,海底撈並不是最近才有半份菜,而是 2006 年就已經推出了。小張說,她越來越不敢點太多整份菜,畢竟鍋底加上小料飲料就已經快兩百了。

靠漲價很拉昇海底撈的利潤率。那麼,從降本增效的角度出發,增效了以後還要考慮降本,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工成本。一直以服務為特色的海底撈,這幾年員工薪酬一直居高不下。

海底撈的員工福利待遇高於大多同業,薪酬佔比也明顯超出同行。2017 年,海底撈的員工人均成本是 6.2 萬元,是全國餐飲服務和酒店行業平均年薪的 1.68 倍。2021 年,員工成本為 148.75 億元,比 2020 年增加了 51.99 億元,員工成本佔收入的比例也由 33.8% 升至 36.2%。

就算在頹勢明顯的 2022 年上半年,關店也未能將人力成本壓下來,財報顯示海底撈員工成本佔比為 35.2%,對比前幾年變化不大。

員工成本高,一方面是業務擴充套件導致員工人數增加、員工薪資提升;另一方面是收入增速趕不上快速擴張帶來的用人成本增速。

前面說過,星巴克的擴張也是翻過車的,那是在 2008 年。

星巴克品牌成立於 1971 年,演變成我們熟悉咖啡連鎖店是在 1987 年,在此之後,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一直在堅定地推動星巴克的擴張戰略。在 2000 年之前,星巴克在美國本土快速開店,享受規模效應帶來的財務紅利。

或許是感覺局勢已定,2000 年,勞作了多年的霍華德·舒爾茨辭去星巴克總裁兼執行長一職,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

不過,餐飲業擴張帶來的規模效應有自己的天花板,再迭加麥當勞等競爭對手帶來的價格戰壓力,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星巴克在舒爾茨第一次退休後沒幾年,就遇到了困難,並在 2008 年 Q1 首次出現同店收入的下滑。

於是,霍華德·舒爾茨重新出任 CEO。舒爾茨做了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降本增效和營銷導流。  

在門店員工成本上,星巴克一直用技術投入來降本增效。舒爾茨迴歸前,星巴克門店主要使用半自動咖啡機 La Marzocco,咖啡師需要手工操作,控制萃取時間和壓力,製作一杯咖啡的時間常常在 3 分鐘以上。

星巴克一向以厚待員工聞名,來營造有溫度歸屬感的企業文化,直接裁員顯然會影響這個人設。那麼,怎麼提高人效呢?

舒爾茨迴歸後,將半自動咖啡機逐步換成 Verismo 和 Mastrena 等全自動咖啡機,簡化咖啡製作流程,提高咖啡製作效率。標準化程度提高、手工操作環節減少之後使咖啡品質的穩定性得到保證。這樣的自動化裝置和標準化流程,能夠讓門店對於員工的技術依賴性大大降低。

這不光是降低了單家門店所需的員工人數。因為,全自動咖啡機其實只需要“按鍵咖啡師”,簡單培訓就能上崗,大大降低了新員工的培訓成本。這樣,就能在未來開新店的過程中使用越來越少的店員,也不需要裁員了。

什麼阻礙了海底撈

上市以來,海底撈對外透露的各種高科技軟硬體技術不少,起碼聽起來,比星巴克的技術要高大上得多。

以 2018 年在北京開業的首家智慧餐廳為例,其中包括機械臂自動上菜、傳菜機器人、智慧出菜機和配鍋機、中央廚房直配成品菜等裝置和技術。當時,相關報道中指出,這些技術的目的正是“機器換人”降低成本。

如果這種技術能在門店推廣開來,那麼絕對可以把海底撈的人工成本腰斬。甚至不會影響到海底撈一直引以為傲的服務品質,因為顧客能感受到的服務,主要集中在前廳,但和顧客有接觸的服務員數量,在整個門店佔比並不算高。

一般來說,火鍋店分為前廳和後廚,如 200 平方米左右的門店,前廳需要經理、主管、領班、服務人員、收銀員,加起來需要 5-6 個人。後廚有廚師,切菜員、配菜員等,需要 7-8 個人。

根據此前海底撈透露,公司研發的 IKMS 智慧總廚大腦(InSight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知識管理系統),實時監控、管理,維護整個無人後臺的執行,從點單到配菜到上桌,實現後廚自動化生產,據說可以節約後廚近 37% 的人力成本。

也就是說,即使顧客看得到的人員一個都不動,只部分替換一部分後廚員工的話,也能把人力成本至少降低 20% 以上,當然更不需要用漲價來提升利潤率。

不能說張勇不重視技術,在張勇看來,餐飲行業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技術。他曾經說:“我相信新技術對傳統產業帶來的不應該是顛覆,應該是提高效率。移動網際網路對於這個傳統產業的改造應該是才開始。”

而在今年流傳的一次訪談紀要中,張勇再次強調技術是他本人會關注的幾個方向之一。

那麼,為什麼新技術的投入進展如此緩慢?

據此前海底撈方面解釋,由於老店改造的難度較大,技術推廣主要以單項技術為主,在新店建設中,會更多嘗試將多種新技術集合到一家門店。

而啄木鳥計劃關店物件是以新店為主,換句話說,機器換人在過去一年進展不大。

這讓海底撈陷入了有技術用不上,有錢花不出去的窘境。

事實上,海底撈的錢也的確沒能花出去。2018 年海底撈上市時表示,募得資金 60% 用於擴張, 20% 用於開發及使用新技術。但最新財報顯示,在列出的 4 項資金用途中,只有技術應用這一項沒有用完,14.59 億港元目前只用了 6 億多。

海底撈的許多做法都讓人難以捉摸。以吃火鍋送周邊為例,據稱僅 2021 年就送出了超過 6700 萬個玩具,同時還做了火鍋配飾和口紅。不說別的,有多少去吃火鍋的姑娘願意佩戴火鍋食材耳環?

和技術相比,海底撈還有一個老問題,就是如何實現品牌煥新。在中國市場,這個問題更明顯,顧客的口味變化特別快,新店、新品牌也是一茬接一茬的冒出來。

一直以來,外界更多的從產品研發不利的角度去解讀海底撈的產品老化。沒錯,像巴奴的毛肚那種大單品,確實能為門店拉新導流,最近兩年,海底撈也確實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新品。

不過,連鎖餐飲做的本來就是最大公約數生意,大多數人都喜歡的東西,難免會略顯平庸。而且,和麥當勞一樣,海底撈本質上也是一種工廠模式,大多數食材在工廠中加工好,送到門店。這種嚴絲合縫的模式在大力推動海底撈的門店完美“複製貼上”的同時,也讓海底撈很難隨時產生激進的產品創新。

話又說回來,大單品能夠帶來流量,但不是唯一的導流方法,更直接的是用營銷來煥新品牌,也就是提升品牌影響力。

還是以星巴克為例,2008 年舒爾茨迴歸後,就一改此前低調的風格。除了買下 NBC《週六夜現場》的單個付費廣播點,星巴克還在 2008 年美國大選時推出了選舉配套廣告,市民在投票以後能夠免費獲得一杯星巴克咖啡,以極低的獲客成本激活了幾千萬使用者。

海底撈在這方面還沒有展示出什麼像樣的能力,這幾年每次上熱搜,幾乎都是漲價一類負面訊息。

對於連鎖企業,無論是擴張還是收縮戰線,都應該是一個綜合戰略,需要產品、技術、管理、營銷等多方面共同配合,而不僅僅是隻盯著眼前的銷售資料。

回到 2008 年,舒爾茨在迴歸後的投資者會上,宣佈一系列舉措的同時,還決定不再公佈同店銷售額,這個零售業最重要的資料。

他在《一路向前》一書中給出的原因是,他在還沒有回到 CEO 崗位上時,有一次走進星巴克門店,震驚地發現店裡堆滿了與咖啡無關的可愛毛絨玩具,門店經理解釋說,這些玩具對於銷售額和利潤有著極大的貢獻。

在他看來,同店銷售額是變革時期的危險敵人。舒爾茨希望把短視目光和離題太遠的毛絨玩具一起趕出星巴克,而不是說不做周邊。後來,星巴克可以配合冷飲咖啡進行展示的貓爪杯,就在社交平臺上大受歡迎。

20社原創稿件。歡迎轉載,請後臺聯絡。

B 站也沒有那麼糟糕

愛上小眾打卡,回來才知道後怕

稻盛和夫與東莞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