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網友已經開始用爬蟲互相貼標籤了
十幾天前,在為C端使用者提供拓展指令碼的論壇網站Greasy Fork上,一位開發者做了一款“原神玩家指示器”。據開發者留下的公開資訊,此拓展指令碼主要應用於B站影片的評論區,安裝了該工具的使用者可以識別出發言的網友是否為原神玩家。
識別的方式也很簡單,經過拓展指令碼的篩選,符合條件的網友會在其頭像與暱稱的後面,被標註上“原神玩家”幾個字。
這款拓展指令碼一經發布,就引起了遊戲玩家的強烈反響。在Greasy Fork這個較為小眾的使用者指令碼論壇上,原神玩家指示器的安裝量已達數萬次,反饋中,不少使用者將其稱之為“本年度最好用的指令碼”、“這個偉大的發明僅次於第一定律”、“幾個字就能帶來極致的精神享受”。
不僅如此,由於該開發者表示自己是做著玩的、不太會迭代更新,但部分使用者確實在使用中發現了一些bug,於是論壇上湧現了很多願意參與其中的開發者,有的人制作出了“原神玩家指示器升級版”,有的發明了適用於B站、微博、知乎在內的全平臺版本指令碼,還有的將王者榮耀、明日方舟、新三相之力等大熱遊戲都涵蓋在內,支援識別更多遊戲玩家群體。
在使用了該拓展指令碼的使用者介面中,每個網友的暱稱後面被貼上了五顏六色的標籤,且針對不同標籤的群體數量,指示器還會顯示“普通”、“稀有”、“史詩”、“隱藏”等字首。
而指示器檢測不出任何標籤的使用者,會被標註為“普通|純良”。
這場始於遊戲圈的“指示器”製作大賽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為了響應使用者們對其他領域身份識別的需求,越來越多型別的指示器出現在了拓展指令碼的論壇上,包括識別虛擬主播(Vtuber)的V圈指示器、明星粉絲的飯圈指示器、蘋果/華為使用者的指示器、抽獎轉發參與者指示器……..
匿名開發者們很快製作出了應用範圍更廣的拓展指令碼。在一個名為“成分指示器”的指令碼中,使用者可以通過自定義關鍵詞來實現識別不同網路群體的目的。換言之,這款“指示器”是一個可供使用者個性化使用的“給網友打標籤機器”。
僅從技術實現角度來看,指示器的製作並不複雜。
它主要利用了爬蟲技術來讀取社交平臺的API資料,通過挖掘評論區和使用者釋出動態的內容,按照一定的匹配規則進行篩選。這種爬蟲技術最早應用於網際網路搜尋引擎中,近年來曾被大資料公司用於獲取使用者個人資訊和簡歷,一些公司對它的濫用也助長了網際網路金融借貸的導流獲客和暴力催收等行業亂象。
雖然隨著AI技術的發展,很多網際網路平臺開啟了智慧反爬蟲功能來保護使用者的個人隱私,但對於社交媒體平臺來說,使用者所釋出的動態、評論轉發點讚的內容,以及頭像和暱稱等公開資訊,仍可以被爬蟲軟體輕易獲取。
一方面是拓展指令碼的技術實現成本和使用者獲取成本無限低,另一方面則是網際網路世界的割裂程度的加劇,於是爬蟲“擺脫”了商業目的的束縛,爬到了數萬網友的手中。
在最先火出圈的“原神玩家指示器”拓展指令碼評論區中,已經聚集了很多對原神遊戲及其玩傢俱有負面情緒的使用者,在不少使用者互動對話裡,也開始了基於各自喜愛遊戲立場的對線。
整體來看,這類“對線”針對遊戲內容本身的並不多,更多是在以遊戲作為標籤對社交媒體上的陌生網友進行群像化分類。事實上,很多使用者需要“網友指示器”的原因,是希望對社交媒體中發表與自身觀點相反、談論自己不喜內容,或曾就某議題產生過爭執的陌生網友,找到一種標籤式的合理解釋。
藉助指示器來給網友打標籤的人中,相當大一部分使用者的訴求是——遮蔽不想看的標籤內容與社交賬戶。
“謝謝你,我真的很需要這個,如果能遮蔽掉這一群體的發言就更好了。”
“請問可以改成遮蔽id及內容嗎?不關心是不是,就是不想看。”
“需要一鍵拉黑功能,如果可以自動遮蔽就更好了。”
而能成功實現這種訴求的拓展指令碼也很快被製作出來。
事實上今天的頭部社交媒體平臺上,遮蔽和拉黑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功能。以微博為例,僅在拉黑上就做過多次調整,包括主頁是否可見、發文對誰可見、誰能參與評論在內的一系列具體功能,使用者都有著相對細分的選擇許可權。即使對零互動的陌生網友所發內容,微博也設定了遮蔽關鍵詞的功能。
但看起來這些出於預防網路暴力目的推出的功能對不少使用者來說還是不太夠。
不少使用了此類指示器的使用者發帖表示,他們反向追溯了以往看不慣的網友發言內容,不出意料地發現這些網友果然被打上了某類標籤。
一些有意思的變化也隨之發生,這一方面令他們更加確定了自己對某類觀點或內容的厭惡是正確的,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們對某個標籤化群體的厭惡情緒。
而不少網友顯然並不滿足於只是識別出來“敵軍”。
有網友觀察到,一些網路對線愛好者在B站和微博等社交媒體開啟了“獵巫”行動,他們不在乎網友們具體發表了什麼內容和觀點,而是專注於尋找被指示器打上了某類標籤的群體,並進行無差別攻擊。
一個荒謬的例子是,在“原神指示器”早期版本中,因為指令碼的不完善,所有網友的發文內容之要含有“原”和“神”兩個字,都會被指示器打上標籤。於是,在一些名為“還原神州飛船”和“感染源神出鬼沒”的發問評論區中,明明內容與遊戲毫不相關,卻出現了遊戲玩家或團建或對線的群體行為。
當然,也有很多使用者認為用指示器給網友打標籤只是圖個樂玩一玩,並且隨著安裝指令碼使用者的激增,大量傳送到社交媒體伺服器的資料請求,也很可能已經引起了平臺方的注意,對於濫用爬蟲技術的行為,開發者面臨著被平臺方起訴的風險,而使用者的賬號也存在被封禁的可能。
看著這類指示器的流行,很容易讓人再次確信,這些年網際網路對人們思維的最大改造就是貼標籤。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平臺無論是短影片,資訊、外賣、出行還是電商購物,只要有使用者賬號存在的地方,平臺系統都在以打標籤的方式將使用者分門別類,再通過演算法來推薦偏好內容或服務。
現在看來網友們也開始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彼此了。
- 極印·立可印N1體驗:印出生活中的小確幸
- 蜜雪冰城的本質,就是一門極致的預製菜生意
- 三千多的智慧教育硬體產品,真的值得買嗎?
- 失速、降價、產品力下滑......雷克薩斯就這樣走下神壇了
- 極氪001,第二次走向爆款
- 矽谷巨頭集體批鬥TikTok的“科技峰會”,折射了它們創新能力的衰落
- 體驗了三天全新的AirPodsPro,我的購買意見是?
- 美版拼多多Temu買買買初體驗:一刀沒砍,十天到貨,東西是真便宜
- 對話何小鵬:比亞迪很猛,它在直線上,我們在彎道中
- 品玩十年志 | 向“潮水的方向”,前進
- 蘋果遊戲訂閱服務三歲了,在國內幾無存在感的它現狀如何?
- 戴森G5 Detect無繩吸塵器:全方位實現中大戶型整屋深度清潔需求
- 高效開發、隱私保護、科技靈感…2022 Google開發者大會都講了啥?
- 蘋果掉入“生產力陷阱”
- 英偉達帶著它的“雷神之錘”來了!2000TOPS算力先錘高通?
- 我,80後、二孩老爸、大廠高P,和遊戲“結婚”了
- B站這局棋還有可能下活嗎?
- 這屆網友已經開始用爬蟲互相貼標籤了
- 參加了Dolby Week活動後,發現杜比體驗竟然距離我們那麼近
- 為什麼造一顆車規級晶片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