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圈興起“情緒營銷”,顧客:太“上頭”了,買它
情緒營銷,正成為新的“獲客法寶”。
海底撈賣出超70萬份的“分手套餐”是假的?
不知道大家近期有沒有在抖音上刷到海底撈的“分手套餐”,它火得超乎想象。現在在抖音上搜“海底撈”三個字,下面蹦出來的智慧推薦詞條裡,“海底撈分手套餐”仍位居前列。
視訊內容不難想象,和海底撈生日服務很像:
不同的海底撈餐廳裡,不同的工作人員圍在“主角”的桌子旁邊,唱著“分手應該體面,誰都不要說再見”,不同的“主角”掩面哭泣,其他桌顧客不約而同地投來好奇的目光。
有位視訊作者在配文處寫到“來海底撈,讓你的分手更加體面!”,下面點贊最高的評論說:“體不體面不太清楚,但是很有排面!”。
“分手套餐”像炸彈一樣激起了消費者的好奇心與表達欲。幾乎每條講這個內容的視訊下面都有數十上百條評論。剛才提到的這條視訊中,就有3.8萬條評論,而那個說“有排面”的評論,得到了5.4萬個贊。
這些視訊連結著的套餐,銷售量非常可觀。截至9月19日15:00,頁面資訊顯示,2人餐賣了62.3萬份,4人餐買了14.0萬份。
但其實點進連結就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分手套餐”。2人餐的名字叫“海底撈會員專享玩具雙人餐”,4人餐的名字叫“海底撈會員專享玩具四人餐”。
同時,也有媒體專門求證了海底撈相關人員,得到的答覆是:當時是免費為顧客提供唱歌服務,海底撈沒有“分手套餐”。
也就是說,這個套餐和“分手”沒有關係,無論情感狀態,怎樣都能吃。
仔細看這個套餐內容,“海底撈會員專享玩具雙人餐”,208元一份,2種鍋底加一些菜品,還有兩個小玩具。
實際上,其實這樣的套餐本不足以讓消費者立刻購買。如果消費者不想短期內吃頓火鍋,這個資訊就會被消費者過濾掉,更難得到互動、傳播。
但有了“分手”,一切就不一樣了。
“分手”是一個情緒濃度很高的事情,海底撈的唱歌服務也是一個大眾很有共鳴的點。
把“分手”和海底撈唱歌服務加起來,就得到雙倍的情緒暴擊,傳播度和套餐的銷量也就通通都上去了。
情緒營銷讓消費者“上頭”
海底撈的“分手套餐”,就是一個典型的情緒營銷。
情緒營銷是喚醒消費者心中一種常見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迅速繫結在自己的產品和品牌上。
這樣,產品和品牌在實用價值、實際的購買動機之外,還具備了新的情感購買動機。
通俗來說,情緒營銷就在製造讓消費者“上頭”的內容,讓消費者“買它”!
情緒營銷並不是說只滿足情緒需求,而是說以情緒作為重要線索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人類是情緒的動物,甚至有人說:80%的購買是基於“感性的情緒”。充分承認和正視消費者的感性,只有當廣告觸達內心,消費者才會心甘情願掏錢。
餐廳做情緒營銷的常見方式是通過產品的造型、命名體現某種情緒。
因此,茶飲咖啡等自帶“廣告位”的產品更容易做情緒營銷,品牌可以在杯體、杯套、包裝袋上“做文章”。
生而為人,誰還沒點“上頭”時刻
內參君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情緒營銷”案例:
“打工人”情緒
創意飲品店,尤其是咖啡店,經常能看富有“打工人”氣息的產品。
比如,和工作高度相關的產品命名,開會中、DEADLINE COMING、真漲知識了等等。
又或者直接把店名取為“打工人咖啡”,在杯子上貼“打工人打工魂”的貼紙。站在平價咖啡的定位上,用“打工人”和消費者做情感連線,“打工人咖啡”迅速拓店。大眾點評顯示,目前,品牌在無錫已經開出了39家門店。
“籠中人”情緒
“疫情結束”是全民共通的希望。很多餐廳通過產品表達了這種願望。
有“綠碼”系列:
“解封”系列:
“自豪感”情緒
情緒營銷同樣會藉助大眾的“自豪感”、“認同感”。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今年冬奧會上谷愛凌吃韭菜盒子。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資格賽上,谷愛凌滑完第二輪等待打分時,掏出韭菜盒子開始吃起來。
這位備受關注的運動員吃韭菜盒子的動作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和效仿。美團資料顯示,在谷愛凌提到韭菜盒子後的一週內,使用者搜尋量超12萬次,同比增長超161%,外賣累計銷量超160萬個,同比增長93%。
有消費者表示:“本來就愛這個味,看到谷愛凌也在吃,一下子就把饞蟲勾起來了”。
“聽故事”情緒
還有一種情緒營銷,抓住大家“吃瓜”或者“聽故事”的情緒。內容前面是百態人生,最終都是一個出其不意的轉折,落腳到一個地方,讓人覺得好笑、有趣,激發傳播欲甚至創作欲。最經典的莫過於肯德基的“瘋四”文學。
小結
餐飲不斷升級,各家品牌都在做產品、做服務、做品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實用價值,讓消費者從理性上思考,有這樣的購買動機。
內參君認為,情緒營銷是促使消費者停止“貨比三家”、馬上購買的營銷方式,在餐廳產品同質化較高、競爭較為激烈的情況下,給消費者提供“上頭”時刻,讓消費者選擇“買它”。
而海底撈和肯德基,其實也並非主動的“情緒營銷”,而在日常做好產品、服務和品牌,持續和消費者互動與共創,在積累到足夠量能後,最終才爆發出“分手套餐”和“瘋狂星期四”的流量狂歡。
情緒營銷,是“獲客法寶”,但產品依舊是核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餐企老闆內參”(ID:cylbnc) ,作者:陳黎明,36氪經授權釋出。
- 造謠“黃豆醬中小便”者拘留十日,盤點那些年被謠言毀掉的快消企業
- 海外new things | 遠端僱傭平臺「Remofirst」融資1410萬美元,Mouro Capital及QED Investors領投
- 中美元宇宙基礎設施差距有多大?
- “無印良品”打敗“無印良品”
- 海外new things | 為輪椅設計智慧座墊的初創公司「Kalogon」種子輪融資330萬美元,能調節壓力促進血...
- 從“剁手買”到“動手做”,這屆年輕人熱衷親自搞家裝
- 中國新出海故事:人、疫情與紐帶
- 幾十家排隊申請產品上市,“顏”中新貴浮出水面
- 虧損5個億 海昌海洋公園為何還瘋狂購買IP?
- 資本持續湧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小巨人”集中在東部
- Itsme關停、網易入局,動態捕捉 社交的風到底往哪吹?
- 拉夫勞倫,被店員玩成了微商?
- 業主直接獎中介人員22萬和iPhone14!上海浦東一半中介可能都盯著這套房
- 專攻資料安全十七年,「明朝萬達」迎來千億市場爆發
- 手術機器人遇險,大洗牌在即?
- 我在越南做孵化器,今年一半客戶來自直播帶貨
- 火爆全網,抖音“卑微文學”讓數萬人做“舔狗”
- 窮廟富和尚,威馬鉅虧沈暉卻年薪超12億,是何小鵬933倍
- 攜程、復星旅文、錦江們的Q2:國內低迷,國外賺錢
- 心動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