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半導體,“造不如買”?

語言: CN / TW / HK

所謂困難,只會讓強者更強大。

來源 I 半導體產業縱橫

作者 I 六千

在美國政府宣佈對中國限制EDA軟體、半導體制造裝置等上游產品的出口後,半導體產業的國產自主可控問題再次引發討論。

回望我國積體電路發展的初期,在更加艱苦的發展基礎條件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五十年代中國積體電路產業起了個好頭,六七十年代,厚積薄發,中國內地電子、半導體工業僅次於美國,領先於韓國、日本。

業內有聲音表示,國內半導體現在受制於人和發展初期的思路“造不如買”關係很大,“引進”思想讓半導體產業對國外的依賴增加,導致在美國進行制裁的時候難以招架。那麼,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的現狀是“造不如買”導致的嗎?從前幾十年的經驗又有哪些是現在的半導體企業可以吸取的呢?

中國積體電路產業

從獨立自主到開啟大門

美國在1958年首先研製成半導體積體電路,7年後,我國也獨立自主地製造出中國產的積體電路。而之後美國用8年(1966年)的時間研製出大規模積體電路(LSI)電路,我國則用了7年時間(1972年)製造出LSI電路,此時我國與領先技術相差6年;美國在1982年製造出超大規模積體電路(VLSI)電路,我國則在4年後(1986)就製造出了VLSI電路,此時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

但隨後在特大規模積體電路上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再次擴大,達到了13年。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在研製更高整合度的積體電路的速度曾經快於美國,但在1972年後研發速度極大地放緩。

我國積體電路的技術引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無錫742廠首先從日本東芝引進5微米雙極型類比電路全套生產技術,建成了國內首條規模量產的、完整的3英寸晶片製造線。之後除了引進技術,20世紀80年代末期,中國積體電路進入中外合資階段。通過中外合資,上海貝嶺建成我國第一條4英寸晶片生產,生產程控交換機專用MOS電路。

在中國積體電路市場小有規模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進入引進團隊階段,2000年國務院釋出〔2000〕18號檔案鼓勵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向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進一步促進我國資訊產業快速發展,力爭到2010年使我國軟體產業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並使我國積體電路產業成為世界主要開發和生產基地之一。檔案鼓勵境內外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合資和獨資的積體電路生產企業。

上圖資料展示了中國積體電路市場的迅猛發展,2013-2021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8.9%增長到34.6%,中國成為了最大的單一國家半導體市場。

中國的積體電路市場的迅速發展證明了 “開啟門”是有成績也有意義的 。更大的市場規模讓中國積體電路集齊了產業的五大板塊:設計、製造、封測、裝置和材料。

技術引進的兩面性

技術引進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引進國外技術和資本的確讓中國積體電路的產業迅速發展,但也導致了當大批企業吃到了“買”技術帶來的發展紅利時,那些堅持自主研發的半導體企業的發展變得艱難。這就導致一批積體電路企業沒有自主的頂層設計。

而這一問題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在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上游裝置、軟體進行制裁時,中國半導體產業很難用同等影響力的產品進行博弈。

對比之下,中國臺灣的積體電路採取了另一種發展策略。在從美國公司引進了7微米鋁柵CMOS工藝之後,工研院分出一部分研究人員組建公司研發4英寸產線,之後再讓部分研究人員組建6英寸線。兩家公司在競爭中,又組建起了6英寸、8英寸、12英寸線,帶領著其他企業的發展。雖然中國臺灣的半導體起步在大陸之後,但到了1997年,憑藉大量出口的營業額中國臺灣積體電路的營收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中國大陸的規模。而憑藉在代工領域的話語權,美國也需要保持與臺積電良好的合作關係。

從這一點來看,造不如買確實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需要強調的是,當時中國通過吸引外資發展積體電路產業是因為積體電路的發展是需要基礎科學和全面工業支撐的,彼時的中國並不具備那樣的條件。

如果單純地只追求技術自主,對於中國積體電路也未必只有好處。胡啟立在《芯路歷程》中總結了“909”工程的經驗,提到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引進某高科技專案,如果首先向導為填補國內該領域的空白,容易導致從技術出發,忽視市場導向。如果與市場不合拍,即使技術水平很高,也得不到市場的回報,就會被淘汰出局。

高科技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同步發展的戰略,真正的核心技術很難通過市場交換得來,引進不是目的,目的是發展自己,為我所用,最終實現自主創新,走自己的路,企業必須從引進之日就要消化吸收的具體措施和今後創新的長期戰略規劃,並積極努力加以實施。

積體電路的發展不是有錢就可以發展的,不能把晶片工廠的建設簡單地當成一條生產線的引進,以為有了裝置就能生產但是積體電路的發展也不能單純追求技術的先進性,不從市場需求出發,誤認為積體電路的線寬越細越好。 事實上,造不如買的行動出現不是單純的“求快”,而是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的最佳選擇 。首先引進國外公司、國外資本,有利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規模經濟的發展。

積體電路產業

仍需師夷長技以制夷

如果一個國家需要完全依靠從一個與之有著戰事衝突或者經濟往來不穩定的國家進口某種珍貴商品,而且沒有這種商品,其整個社會將被迫停頓。假如這個國家是中國,與之有衝突的國家是美國,而該商品就是晶片。

從更巨集觀的角度來看,美國製裁中國半導體只是針對中國科技相對薄弱的環節。這與中國通過停止稀土出口從本質上講是相似的邏輯。大可不必就因此否定中國半導體已經取得的成績。

事實上,如果荷蘭向美國禁止出口EDA,那麼美國的設計行業也會收受到巨大影響,如果臺積電拒絕為蘋果出貨,蘋果的產品銷量也會受到巨大影響。這也是美國為何希望通過晶片法案增強對供應鏈控制的原因。

電子資訊產業要數學,光學,精密機械,化學,冶金各專業,基本上全部科學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才行,所以它最先從美國發源不是沒原因的。中國科技和工業技術水平達不到,所以從根本上就決定了中國是追趕的情況。正如魏少軍教授所說:中國的發展不會因為某些人和某些事受影響,也不會因為外界打壓而停滯不前。

在變局中,中國半導體也有了新機遇,巨大體量的市場,國產替代的大背景,為中國半導體公司提供發展機會。 近十多年來,國內逐漸出現由簡單的生產代工、服務製造向技術科研、創新方向發展,這種試圖打破過去固有的經濟結構模式的苗頭,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影響世界市場。

自主創新不代表關起門發展。至少在前沿技術的國際合作方面,要堅持開放融合、創新發展的道路。積體電路產業是一個技術高度融合的全球化產業,我們既要堅持自主創新,又要加強國際合作,只有走開放融合、創新發展的道路,才能夠跟上世界積體電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步伐,走在時代的前列。

積體電路能夠良性發展離不開資金、政策、市場、人才等等因素的共同發展,無論是造還是買,都要考慮其經濟效益和對於產業整體發展的意義。

相比與國外,中國半導體的優勢是中國政府更有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而美國的市場則更重視自由,雖然美國政府承諾給產業500多億的補貼,但能夠獲得補貼的企業也終究只是少數。美國的制裁某種意義上也斷了我們再次放棄自主發展的退路,長遠看不見得是壞事。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或許正處在最壞的一個時代,但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在中國半導體發展的過程中解決具體問題,才能前進。換個角度看,處在追趕的路上,我們有更多可以學習的經驗,而不是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回望過去,發展半導體各項條件我們都已具備以及改善。未來十年、二十年,或是中國半導體充滿希望的十年、二十年。

中國半導體要向著有光的地方前進。

*免責宣告:本文由原作者創作。文章內容系其個人觀點,芯潮IC轉載僅為分享與討論,不代表芯潮IC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掃碼新增芯潮IC編輯「敘白」

入群聊聊行業八卦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點選關注

芯潮IC

微訊號|xinchaoIC

隨手 點贊:+1|type_1_2: ,一起 在看: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