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工程師搗鼓出機器人,讓1.4萬電梯維保工卸下重擔
◎懂財帝 (ID:znfinance) | 嘉逸
一臉青澀的數字化工程師張亞君 怎麼也想不到,在同事們的協助下,他在釘釘上搗鼓出的維保「機器人」,正改變過去幾十年傳統的電梯維保模式。
他的這個小小創舉,讓一台電梯的維修時間從兩週縮短到3天,極大減輕了公司1.45萬安裝、維保一線工人的工作負荷。
2年前,張君亞大學畢業進入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三菱電梯」)。該公司為一家國有控股的合資企業,電梯保有量110萬台,是全國最大的電梯生產企業之一,市佔率高居榜首。
這些年中國電梯迅猛發展,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電梯國,保有量880萬台,乘客數高達9億。
電梯維保的老大難問題,困擾着整個行業,同樣也困擾着上海三菱電梯。電梯是一種高知識密度的設備,每台電梯平均擁有2萬個零部件。但與之相對的是,保障電梯運行安全的百萬電梯維保工人,絕大多數是頻繁流動的年輕人,平均在崗時間不足三年。
該公司有1.45萬名直屬一線員工,分散在全國各地,主要負責電梯的安裝、維保。“老師傅”的稀缺、年輕人的頻繁流動、知識經驗傳承的斷層,時時對這家年維保量超過43萬台的電梯企業提出挑戰。
上海三菱電梯用數字化作為槓桿,重新打開了古老電梯維修的大門,他們用數字化的方式,為一線奔跑忙碌的1.4萬維保工提供數字化工具與助手,不斷探尋最佳解決方案。
釘釘數字化與上海三菱電梯碰撞出的成果,正悄然走進特種設備維保行業上百萬工人,有望掀起一場普通工人的數字化浪潮。
1.45萬維保工有了「機器人」
「每年夏天,電梯頂樓機房如火爐一般,最高温度達80攝氏度。」8月上旬,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信息部經理謝璟感慨,電梯維保工工作強度大,困擾整個行業由來已久。
按國家相關規定,每台電梯半個月維保一次。如果兩名工人一起維保,一天可以維保兩台電梯,這意味着,平均每名工人每月維保30台電梯。而目前,一些維保工人月維保電梯數多達60、70台,甚至90台。
大部分維保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水平有限,而電梯設計和安裝極其個性化,「沒有兩台電梯是一樣的」,維修備件更是有幾萬個零部件。維保工在維修過程中,或經驗不足、操作不當等,不僅維保效率難以提高,還容易造成事故。
「電梯三分製造,七分安裝維保。」十年前,謝璟從上海交大進入上海三菱,他一直推進電梯智能化,並心繫公司一線工人。
如今上海三菱電梯製造車間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智能化,偌大的車間內只有少數工人,機器人熟練地進行生產安裝。
但維保工人卻一直無法用機器人替代,他們每天二十四小時待命。
電梯維保表面是一個體力活兒,背後是一場信息戰。
過去,上海三菱電梯的維保工人出外勤通常要拿兩部手機,開七八個應用軟件,揹着重重的工具箱,攜帶各類圖紙等資料奔赴現場,緊張 勞累的工人常常找不到資料,他們只得向信息部求援。而當各類事務繁忙時,信息部也常常忙到崩潰。
兩年前,信息部張亞君在謝璟指導下,開始了釘釘數字應用探索,他一人負責在釘釘上用低代碼解決這個難題。
三菱電梯在釘釘上自主開發了一套電梯急修系統。在電梯端,他們會佈局物聯網模塊,它會通過邊緣計算,實時將問題傳輸到阿里雲後台系統。
阿里雲後台通過一系列組合判斷之後,精準地把電梯急修訂單通過釘釘發送過去。推送信息包含客户所在位置、電梯的基本概況、物聯網採集過來的關於電梯當前的故障診斷,結合大數據自動生成「機修錦囊」——將電梯的綜合故障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後,給現場人員通過釘釘推送急修建議。
阿里雲實現了三菱電梯高併發的運維快速智能判斷,釘釘連接阿里雲和電梯急修系統,實現了各地維保人員實時移動推送。
如果遇到電梯困人等緊急情況,接通阿里雲電話服務的三菱電梯會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十分鐘這樣的警示時間,給維修站負責人、分公司負責人、直銷負責人和附近第二距離人員,進行電話推送和催單。
「阿里雲+物聯網+電梯維修平台+釘釘」組合在一起,上海三菱電梯這一創新,正在破解上百年來電梯維保的難題。
維保人員到達現場後,可以快速打開技術支持的釘釘羣詢問「知識機器人」。它相當於維保工的「數字維修寶典」、「電梯老師傅」。
它讓過往幾十年堆積成山的資料文件全部數字化,變成可以隨時查閲的流動信息。它讓沉睡的文件,在數字世界裏復活並閃耀光芒。
而三菱電梯內的監控儀器通過智能物聯網連接,能夠將電梯各個部位實時傳遞至釘釘端,維保人員通過釘釘遠程知曉電梯內部有無困人等狀況。
這些釘釘內生物應用工具變成了維保工的「千里眼」、「蜘蛛俠」,成為藍領工人的「維修機器人」。
「藉助這套系統,電梯故障可以以秒級速度反饋到系統裏,維保人員可以以分鐘級速度響應和到場。」謝璟介紹,按照以前的維修流程,維保工在接到故障維修電話後,首先跑到市中心資料室拿電梯安裝等圖紙,到現場後查看問題還要無數次往返拿設備零件。
電梯維修原本平均長達15天,如今縮短到3天。 維保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他們能從容地完成電梯維保。
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戚國煥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個應用的核心:「上雲連接設備,上釘連接人,雲釘一體設備和人的全面連接。」
選擇釘釘, 上海三菱的韌性與傳承
「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各條業務線上井噴的數字化需求‘壓下去’,因為沒有想清楚的時候不能盲目做數字化。」戚國煥直言,數字化需要平台視角,不做加法而應該做減法,用降本增效的原則去選擇數字工具和技術。
事實上,上海三菱電梯歷經35年成長,信息化歷經無數次迭代,並藉助電腦、手機開發了各種不同的客户端。
電梯安裝後持續運行,這導致各個不同時代的電梯電器、圖紙、維保記錄存放在不同的設備中和客户端中,各個部門用不同的系統和客户端,逐漸構成了信息煙囱。
「平台不統一,業務條線移動辦公薄弱,即時溝通難度大,無紙化辦公推廣難。」謝璟直言,這是該公司信息化管理三大難題。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該公司領導需要用三台電腦「蝴蝶手」來審批,以適應不同系統和瀏覽器。一線員工手機中有很多個APP,各個業務部門各條線都形成了數據孤島。
電梯行業高知識密度大,過去各種圖紙和維保記錄均以紙張沉澱,資料室超過了辦公面積,房租支出巨大,並且形成了查詢障礙。
2021年開始,上海三菱電梯進行公開招標對比,在企業微信、飛書、釘釘等眾多數字化平台中反覆實驗對比,最終發現,只有「阿里雲+釘釘」能更快更好更有效解決公司的各項難題。
「企業的數字化改造是系統性打法,要實現組織和個人需求的平衡和雙向聯動。」戚國煥回憶招標經過時説,該公司做了深入、科學的調研,在諸多平台級數字工具中選擇了釘釘。
他們發現,釘釘的底座能力和綜合能力最深最廣。而且,此前該公司已經和阿里雲開始了合作,公司數據已經上雲,而云釘一體就有天然的連貫性和完整度,效能發揮最穩定。
從去年開始,上海三菱電梯整體搬上了專屬釘釘,並基於「雲釘一體」做了大量業務場景的數字化。
該公司使用釘釘遷移了使用25年的IBM郵箱,實現了85%的降本。
釘釘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大作用。以開會為例,疫情期間上海三菱開了17863場「釘閃會」,日均226場,總裁和員工開會時都會使用腦圖和釘釘文檔,慢慢地大家逐漸習慣了這種很「互聯網」的開會方式,「離開釘閃會都不知道該怎麼開會了」。
電梯安裝方面,釘釘也用Teambition(下稱「TB」)解決了項目協同難題。TB解決了電器、機械、軟件三位一體管理,同時實現了多個團隊協同管理。
比如,上海三菱電梯中標某大城市地鐵幾百台電梯,從交貨、吊裝、安裝調試等協調工作都在TB進行管理。 「一條地鐵電梯吊裝 項目管理,可能需要協調幾百次。」地鐵線路建設週期非常長,每一台電梯安裝時間各異,都需要協同電梯產品、貨款、發票等多項信息。電梯安裝人員需要支付勞務費,通過TB精準協調派工,對勞務人員精準管理。
該公司在釘釘上使用低代碼宜搭構建了100多個應用,其中一半為信息部搭建,一半為業務部門搭建。釘釘能有效集成上海三菱電梯原有開發的各個系統與軟件。
上海三菱藉助釘釘打造了在線千人千面的移動辦公門户,實現了組織、業務、服務徹底在線化,攻克了多年來電梯安裝、維保各項難題。
任何城市的一台三菱電梯,圍繞它的安裝、維保、運營相關人與物的信息,各條線上各個部門都能掌握,能夠提供秒級解決方案,24小時無間斷的數字在線,實現電梯安全、穩定運營。
如今,釘釘上交流和協同已經是上海三菱員工的首選,今年日活人數超過1.2萬,日活羣超過1000,三菱實現了與釘釘實現深度融合,釘釘成為其一體化的信息系統。
按照三菱的規劃,公司希望在2023年到2024年,釘釘成為連接人、人與系統的載體,輔助公司實現數字化轉型。
雖然今年上海疫情侵擾,三菱電梯依然保持穩健,實現同比增長。戚國煥認為,這是因為公司抓住了釘釘數字化工具,依靠工具和技術去增強韌性,實現確定性增長。
這家20多年的老國企積累的豐富行業經驗知識與財富,通過數字化連接了過去與現在,並打通了未來成長之路,找到了一條不割裂的韌性成長之路。
數字化讓普通工人進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
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人工智能、大數據、萬物互聯正乘坐數字化東風呼嘯而來。
毫無疑問,釘釘是時代數字化先鋒之一。
上海三菱電梯在釘釘上構建的各類軟件形成「維修機器人」,提高了1.4萬名安裝工、維保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減少檢修事故率,讓他們工作更有安全保障。
縱觀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科技浪潮一次次推動商業巨大的飛躍。
科技革命往往帶來商業上的顛覆,它往往具有破破壞性,它曾用蒸汽、機器、電力等新方式替代原有工作,曾一度讓不少工人失業而流離失所。
但數字化浪潮不一樣,它不僅僅讓組織與工作實現在線,實現效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了數百萬一線工人的工具和助手,替他們幹髒活累活,幫他們擺脱各種工作困境。
釘釘上的數字化浪潮讓普通一線工人進化,讓商業進化更加有温度。
上海三菱用釘釘所創造的數字化產品,會不會改變 電梯乃至特種設備行業的維保模式,上百萬普通維保工人的效率是否同樣得到大幅度提高 ,這讓人期待。
時代浪潮洶湧,中國製造企業們與釘釘共同躍入數字化大海,碰撞出炫目的浪花。
過去幾十年中國一步步崛起為製造強國,如今藉助釘釘等數字化工具,中國製造業一步步進化,並在各個細分領域實現進化。
通往數字強國之路,一千家企業有一千種數字化。
釘釘上的數字化與眾不同,它不僅能讓企業更有韌性充滿確定性,也讓企業家們更有掌控感,而且改善提高成千上萬普通人的工作與生活質量。
説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FIN -
聲明:「懂財帝」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授權。投稿、約訪、合作,請回復微信公眾號後台,或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 中國鄉村「變形記」:90後「迴流」,數字農業撐起「智富夢」
- 數字工程師搗鼓出機器人,讓1.4萬電梯維保工卸下重擔
- 飛馳中「改裝」,招行信用卡馳騁存量時代
- 深耕縣域金融:「湘軍」長沙銀行解鎖2萬億「增長密碼」
- 數智醫療新基建:京東健康在產業鏈中尋找「增長答案」
- 金融科技「向實」樣本觀察:信也科技深耕1.2億小微企業
- 攜程B端「裂痕」:流量焦慮下的「變形」
- 數字化「風暴」:中國金融版Salesforce崛起
- 「金選」標籤下,不被「流量」定義的螞蟻基金
- 國產奶粉十四年浮沉:三鹿、貝因美、伊利、飛鶴的不同命運
- 美的方洪波的「過冬三部曲」:提刀裁員、巨資收購、重倉To B
- 「遲到」的京東雲:劉強東的野心距離AWS和阿里雲有多遠?
- 「再造」富途:躍入50萬億財富管理藍海
- 馬明哲壬寅突圍
- 拆解銀行年報數據:信用卡行業走到「十字路口」
- 拆解銀行年報數據:誰是大財富管理時代的「領航者」?
- 解密微眾區塊鏈:核心自研、開源與新使命
- 「全能戰士」伊利跨過1100億大關,中國乳業進入「一超多強」時代
- 拆解年報數據:揭開商業銀行零售的底牌
- 「闖關」FDA:新生代中國創新葯企的「海外鬥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