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可能,數字化的終局其實是IM?
作者|桑明強
最近跟朋友聊數字經濟時,無論對方身份是技術、產品還是市場,他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 數字化的終局究竟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如果回答的人是一名產品經理,他的關注點往往會放在“怎麼打造一個終極產品,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但如果他的身份是售前經理,答案可能又變成了“怎麼把某個產品賣給更多的企業,形成規模化”。
這的確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即便放在當下語境裡,從亞馬遜掀起了全球範圍內的雲端計算革命開始算起,到現在線上協同辦公、遠端視訊會議成為常態,數字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但有一點大家是有共識的: 即便數字經濟如火如荼,但很多場景應用仍然相對粗糙。 究其原因,過去數字化只是解決了線上化的問題,卻沒能真正做到連線和打通。
最典型的例子,如果你身在一家大企業,特別是工業製造這類流程繁瑣、但卻環環相扣的傳統公司裡,即便是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你每天要面對的可能是好幾個、甚至十幾個不同樣的數字系統,有的老闆轉型心切甚至還會隨時拍磚多買幾個看似有用的數字工具,但現實情況是,“老人不願意用,新人不會用”,很多一號位的數字願景也就此落空。
數字化這些年,這個癥結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人們更願意把精力放在比較新奇的事情上,直到我在昨天的秋季釘峰會上,從釘釘演講中偶然聽到一則小故事: 現在釘釘的眾多大客戶案例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元素——群聊機器人,起初他們也沒想到,就這麼一個尋常的功能,會成為幾乎所有大客戶的共通選擇,以聊天為介面的機器人,連線起各類複雜的業務系統。
要知道,聊天機器人並不新鮮,好幾年前社交軟體上就已經出現了,但既能把聊天機器人和數字化結合起來,還能把像生產、零售這樣的大系統連起來的,釘釘是頭一個。 想搞懂這件事,我們需要逆向思維,釘釘做的其實就是讓使用者體驗變得更簡單,不管後端系統多複雜,通過機器人+群聊,釘釘和傳統軟體做起了融合,把群和聊天作為最大的介面,也讓更多員工能參與進來,把原本少數人用的工具,變成了大家都能上手的東西。
會上,釘釘總裁葉軍(花名:不窮)對此還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按照他的邏輯,比起傳統意義上的降本增效,人們應該更加關注“數字韌性”,不只是老闆,數字化應該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它是企業抗風險、抗打擊的能力體現,也是企業擁抱變化必須具備的基因。用一線業務人員的話說就是“聊著天就能把事情辦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想當然地把數字化當成一件高大上的事,但事實上,這是極其不準確的,中國的數字化不比國外,更接地氣,不同企業有著錯綜複雜的生產資料和生產關係,照搬照抄矽谷可能會短暫性贏得一級市場關注,但驗證數字化最終成功與否的投票權,也握在每一位一線員工手裡。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清楚的一個核心問題:如何理性地看待數字化終局這件事?
01
群聊、機器人火了的背後
熟悉釘釘的人會發現,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秋季釘峰會有些不同,除了釋出了一些創新舉措,葉軍把主要精力花在大客戶案例分享上。其中,上海三菱電梯的案例比較典型,它是行業的old school,也是佼佼者,葉軍曾和上海三菱電梯總裁萬忠培有過一次深度交流,用萬忠培的話來說, “現在上海三菱電梯把過去25年的資料都搬上了釘釘,因為只有讓知識流動起來,企業的經驗才不會因為關鍵人員的流失而損失。”
這是一件很現實、也相對棘手的事,拿上海三菱電梯來說,現在有三四萬名一線員工,主要負責電梯的安裝、維保工作,這些員工大多是年輕人,分散在全國各地,經驗水平不一,很難形成師徒制模式,但正如上海三菱電梯人員所介紹的,“沒有兩臺電梯是完全一樣的”,並且,相比於安裝,維修備件更是個精細活,老師傅固然靠譜,但畢竟人數有限,成了一個擺在企業臺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上海三菱電梯的解法並不複雜,但很實用。 它打通了“iot+電梯急修+釘釘”,一旦有電梯發生故障時,iot模組就會立刻把故障部件以及故障情況等資訊,自動傳入上海三菱電梯自主研發的“電梯急修平臺”,緊接著,平臺會基於演算法,自動精準地推送工單到相應維保人員的釘釘上,到現場後的人員如果需要外部技術支援,可以隨時在釘釘群裡詢問釘釘機器人,絕大多數問題都能在上面找到答案。
起初我也被它的神奇之處驚到了,後來聽了釘釘小夥伴的介紹,才知道原來是上海三菱電梯把以往的各種技術資料,包括圖紙、維保記錄都搬進了釘釘群聊機器人裡,現在這個機器人已經在上海三菱電梯內部啟用一年多了,隨著用的人越來越多,機器人上面的知識庫就越豐富,它就像一位集大家智慧於一身的“老師傅”,隨時給新人答疑解惑。
因為群聊機器人的緣故,原本平均長達15天的電梯維修時間被縮短至3天。謝璟是上海三菱電梯資訊部的負責人,用他的話說, “如果說上雲是連線裝置,那麼上釘是連線人,雲釘一體則是裝置和人的全面連線,這也是數字化最應該體現出的價值,就是做到實實在在地給站在一線的員工減負。”
像上海三菱電梯這樣把釘釘玩出花的,並不在少數,比如我們熟知的快遞界的韻達、鞋服界的百麗,甚至是新能源領域的晶澳,他們都不約而同的用上了釘釘群聊機器人。 以晶澳為例,它在光伏元件出貨量上排名全球第三,在全球擁有12個生產基地,光海外銷售公司就有13個,它選擇釘釘機器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打破過去“人跟著系統跑”的常規,讓“系統倒過來通過釘釘服務於人”。
據釘釘方面介紹,晶澳義烏生產基地用釘釘機器人打通了自主研發的數字化管理系統“晶豹”,在這個系統上,企業電池和元件兩大業務的26條生產線已經全部數字化,就像一張視覺化地圖,任何產線異常,都會實時地反應到釘釘上,相關負責人會在釘釘上收到任務通知,超過3小時的產線異常會自動在業務群中推送並置頂提醒。
某種程度上,釘釘機器人出圈了。只有把這些行業實踐放在一起時,人們才發現每家大企業的數字化路徑各有不同,卻在使用者介面上都選擇了類似機器人、聊天這類簡單的小功能。可能釘釘自己都沒料到。並不是說它的技術有多麼高大上,而是它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一個“卡脖子”問題:把複雜、晦澀的業務動作,變成了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語言,類比物流領域的最後一公里送達難題,卻被釘釘的“IM+機器人”組合拳輕鬆解決。
02
老闆們該為什麼買單?
昨天的會上,葉軍聊到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話題,也是每一位CEO關心的問題: 不要讓管理者離一線太遠,要讓他們聽到一線的炮火聲音,因為只有這樣,決策精準度才會更高。 放在數字化的語境下,這個問題可以拆解成,一家企業究竟該為什麼樣的數字工具買單。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常見的做法是從數字化優勢出發,告訴別人“我們這個工具多麼好用”,或者以一些典型客戶案例勸誡別人,“你看,它都用了,你也考慮一下”,緊接著就是大擺龍門陣,拎出一組唬人的“降本增效”資料。但就像我前面談到的,每家企業的生產關係和生產資料不盡相同,你的藥方在這家企業上管用,到那家就有可能失效了,而且,對於數字化這件事,不同企業有著自己不同的想法,關鍵還是得對症下藥。
就像釘釘群聊機器人火了這件事,其實這些用釘釘的企業都有幾個共性: 1、首先得是一箇中大型企業,他們內部流程往往很複雜;2、都面臨著棘手的管理問題,傳統1對1的彙報機制,導致還未決策,就已經失了先機;3、多物件的交接問題,人對多個系統,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而這正是群聊機器人所擅長的,指向的就是提高資訊獲取的效率和有效性。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釘釘這幾年開始把重心放在連線上去,無論是群聊機器人,還是酷應用、低程式碼,包括此前的視訊號,不常用的人可能會覺得釘釘怎麼越做越散了,但如果你是釘釘的深度使用者,你會發現釘釘的每一項功能上新,都指向了“更好的連線”,而且,這些新功能,其實是從各類客戶訴求里長出來的。
作為一個數字化生產力工具,釘釘的想象力絕不止遠端辦公。最明顯的例子,今年7月的時候,釘釘提出了兩個“優先”——PaaS First,Partner First,通俗地講就是平臺化優先、生態夥伴優先。其中,平臺化是把大客化做深,也是雲釘一體戰略的進一步落地,而豐富的生態解決方案,也能給到小微企業提供開箱即用的產品。
而這,恰恰就是釘釘提到的數字韌性。
和過去相比,現在的企業對數字化這件事要比以往更加理性,他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真正讓他們下定決心買單的,絕不是因為這個產品在技術上有多領先、在功能上有所花哨,而是因為這個產品很好用,而且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眼下的痛點問題,甭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03
數字囈語的開放式討論
在數字化這條路上,很多人會等待一個終極解法。
但實際上,就像我們買車一樣,當你還在糾結買燃油車好、還是買新能源好時,有的人已經開上路享受駕駛帶來的樂趣。拿釘釘來說,它為什麼是一個值得解讀的樣本,不在於它是釘釘,而在於它的進化是源於對國內市場的真實反饋,用葉軍的話講,時至今日,釘釘依然是一家創業公司,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是因為它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就像群聊機器人一樣,它的出圈實際上集結了很多家企業的智慧。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也就是怎麼去看待數字化終局這件事,我想現在大家或許心裡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其實終局是什麼並不重要,因為那是觀眾的事,身在一線的數字經濟參與者,以及正在轉型中的企業,真正要思考的,應該是怎麼藉助數字力量,去建立自己的數字韌性,然後穿越週期。
本文系新眸原創,申請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聯絡小新微信:lingshixiaoxin,新增好友請備註公司和職位。
— 往期推薦 —
- 對話百度肖陽:搜尋是網際網路的“水電煤”,但它遠未定型
- 有沒有一種可能,數字化的終局其實是IM?
- 從九成騎手關注的問題說起,平臺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
- 緊隨阿里,騰訊、位元組接連佈局,組織治理要怎麼做才對?
- 民間曲藝人的苦,網際網路不懂
- 該怎麼抓住中國體育產業數字化的最好機會?
- 從“爆款製造機”到“品牌孵化器”,網易嚴選切入高階養寵
- 我們把零售數字化這件事想得太簡單了
- 矽谷都在押注的pancake光學技術,第一個在全球多國批量出貨的居然是中國玩家
- 認真聊聊“兩個支付寶”這件事
- 我確信現在就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尾聲
- 這款APP用火山引擎增長營銷套件“復刻”位元組跳動增長經驗
- 請回答2022:創意機器與社會進步
- 極兔換擋?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物流進階戰
- 我為什麼越來越看不懂小紅書了
- 對話滴普科技趙傑輝:跳出無序競爭,冷靜思考客戶剛需價值和核心技術建設
- 阿里的象限聚焦和瓴羊獨立的關鍵命題
- 中國VC新悖論:方法論越多,獨角獸越難覓|新眸特稿
- 關於釘釘做“視訊號”這件事,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 中國網際網路需要一場“人效革命”|新眸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