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缺口高達22萬億!中小微企業要錢難在哪?
結合文內觀點留言討論。智谷君將綜合 留言質量 , 抽取 3 位參與讀者, 各送出一本 《跨越財富鴻溝》 。 當前的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許多變化 ,我們為什麼要共同富裕? 建設共同富裕的深層邏輯是什麼? 中國財富分化加劇的結構性原因是什麼?值得每一位關心 中國財富分配 的讀者關注和精讀。
◎作者丨那一夫
沙漠佔國土面積一半,
年降水量僅100毫米,
唯一的一個淡水湖僅能滿足全國三分之一的用水……
然而,水資源先天不足並沒有妨礙以色列成為農業科技強國。
以色列的做法說起來簡單,讓每一滴水都被用到該用的地方,但做起來卻不容易。
以色列開發了全球最先進的滴灌技術——
水噴嘴和感測器埋在土中,感測器採集土壤的溫度、溼度、PH值等資料,實時傳輸到後臺,程式代入資料進行運算分析,決定何時開啟滴灌噴嘴,開啟多長時間……
以色列滴灌技術示意圖 圖源:Netafim.
其科技含量還不止於此,比如為了防止細小的噴嘴被農作物根系生長或潮溼的土壤堵上,噴嘴周圍要噴灑特殊藥劑,抑制植物根系生長,噴嘴處加裝充氣裝置,噴水完畢立刻充氣,推開土壤。 全套裝置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預。
網際網路、生物化學、材料、大資料、精密製造……以色列農業自給率雖低,投入卻堪稱奢侈。資源極度匱乏,生於死地的立國理念,以色列更在乎資源的利用,務求讓每一顆農作物都能得到必需的水,活下來。
活下來,活得更好,也是過去三年飽受疫情、逆全球化、產業遷移之困的中國企業的呼聲。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資料,2022年上半年中國關閉的企業數為46萬家,登出的工商主體超過200萬,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
中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金字塔的底座。疫情爆發之初,來自清北兩所高校的學者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不能生產,85%的企業依靠自有資金難以堅持超過3個月。
因此,銀保監會、央行一直呼籲“要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但結果嘛,據《中國小微企業白皮書》的資料,目前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高達22萬億元,超過55%的小微企業金融信貸需求未能獲得滿足。
那麼,長效機制為什麼這麼難?有什麼辦法能讓企業獲得必需的金融扶持,就像以色列農田裡的作物都能獲得所需的水一樣?
2022年,供應鏈金融主題的各種會從中央到各地方政府 密集召開 。
在北京召開的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峰會,展示了京東深耕供應鏈金融的一些探索。目的就是通過“產業+科技+金融”的融合, 實現金融對企業的“精準滴灌”,讓中國的產業鏈在黑天鵝頻出的時代更具韌性。
一個微妙的動作
上週,央行進行了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回籠資金2000億元。
這個操作,聯絡央行之前一直在釋放寬鬆,就顯得有點不尋常。
這不是因為經濟足夠好,或企業不再需要錢啦,而是因為,大量的錢只在銀行間空轉,沒去到它們最被需要的地方。
資料顯示,截至8月底,我國社會融資餘額同比增長10.5%,而M2餘額同比增長卻達到12.2%。這個差值意味著,很多錢並沒有用於實體經濟,而是轉手就又存進了銀行。
當這些錢在銀行間悠哉遊哉的時候,中國大地上近2萬個工業園區的光景卻大不相同。
這些工業園區彷彿一個一個的產業蛛網,它們圍繞核心產業聚攏而來,形成涵蓋設計研發、原材料、加工廠、批發市場、物流體系等諸多環節。它們彼此協同運作,高速運轉,以其巨大的規模效應制造出大量的機械、電器、家居、玩具……
它們曾經構建起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驕傲。
但這三年,我們卻發現, 這些網路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韌性十足 。
居於網路中心的核心企業總是能得到最多的關注、社會資源,具有更強的抵禦風險的能力,而邊緣的企業大多數時候很難得到體系的支援,只能是發揮中國人吃苦耐勞的品性,埋頭苦幹。
就拿貸款融資來說吧,大企業缺錢,銀行會主動服務上門,而小微企業一旦缺錢,就不得不直面生死存亡。
我們常說,重視不重視,關鍵看給不給錢,但這在傳統金融應對中小企業貸款難題時,卻似乎不盡人意。
據2021年艾瑞諮詢研究院釋出的《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顯示,小微企業單戶融資需求是當前實際獲得信貸規模的2.8倍。
給中小微企業放貸的經濟性,屬於傳統金融行業的世界難題。
現代金融本質上是“信用”。傳統金融對信用的計算,是通過企業存續時間、營收、利潤或者抵押物、擔保人、風險偏好……實現的。
圖表來源:中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 告 艾瑞諮詢研究院.
簡單計算就知道,一筆上百萬的貸款,和零碎累積到百萬的貸款,後者投入的人力成本、承擔的風險大得多,而且回報通常還低得多。
中國因其體量就更復雜,中小微企業數超過4800萬家,即便銀行總數也超過4600家,但屬於頭部的也就是三五十家,要靠這些銀行把資金精準輸送到幾千萬家企業,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珠三角,中小企業融資也時常會選擇民間借貸。
民間借貸,彼此好歹知根知底,在難以獲得正規銀行融資時,流程短,還算基本能在信用、收益、風險三者之間達成微妙平衡。
中小企業除了必需的金融支援,往往還需要設計、技術、工藝、標準、原料採購……等諸多方面的支援,使得它們不被產業鏈淘汰。
所以,長效機制的難點正在於此——能否找到一種比民間借貸更高效,更易獲得,且風險可控的工具?
在數字技術大爆發的時代,供應鏈金融科技讓這一難點突然間似乎就沒那麼難了。
當供應鏈金融遇上科技
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是現代經濟學的核心議題之一。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巨型企業都不再稀奇,經濟學家的目光就盯上了企業之上的供應鏈, 考慮通過完善供應鏈的整體協同,進一步降低成本 。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部汽車通常零部件超過3萬,但核心工廠通常不會生產所有部件,而會把相當一部分分給上下游企業,但是汽車裝配對零部件供貨時間要求極高,哪怕缺個門把手都會影響交貨。
所以1985年經濟學家波特就提出供應鏈管理,希望把上下游大大小小的企業更有機地組合它們的生產、物流、採購、倉儲、銷售,甚至也包括信貸,實現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成本最優。
不過,他對普惠金融的推動有限,因為傳統金融對信用的評估、認證、處理能力依然是一個瓶頸。
直到網際網路誕生,人們才第一次找到了把供應商、製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組織在一起,實現資訊流、物流、資金流、商流四流合一,高效解決產品製造、轉運、分銷和銷售的辦法。
供應鏈金融的理念得到了數字技術的有力支撐,當資料變成了和水、電、氣一樣的生產要素,供應鏈金融科技自然而然地登上金融變革的日程。
供應鏈就成了一個絕佳的試驗場,它有幾大特質:
1,它體現了比單一企業更高階、更復雜的協同,天然需要“信用”;
2,它依託對資訊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對資料天然親和;
3,產業鏈往往圍繞核心企業構建,整個體系相對穩定。
第一個網際網路供應鏈管理平臺由此應運而生,而且一上來就是當時最複雜的產業鏈代表性行業——汽車。
2000年,美國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巨頭聯手建立了Covisint的汽車產業平臺。
它很快發展成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基礎設施之一 ,今天它已經覆蓋了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家公司客戶、27萬個汽車工業使用者,但它最初的執行不算成功。
平臺雖然實現了資訊共享,提供採購、協作、供應鏈管理等功能,如訂單、排程、ASN到貨通知、發貨、應收賬款,甚至是定製服務等等,提高了產業鏈的效率,甚至還實現了支付等金融安排。
但這一平臺在信用建設方面並不突出,相互競爭的對手難免會多留一手,是不是拿一把。
除了產業界,銀行也加入供應鏈金融的戰團。
比如,中國最早提出供應鏈金融的是2001年的深圳發展銀行,後續雖然有多家銀行陸續跟進,但直到2016年仍然侷限於金融手段,因為銀行對產業常常有心無力。
契機也就是近些年借了數實融合的東風才得以顯現出來。
網際網路企業核心能力之一,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真正實現了讓資料在整個供應鏈的閉環流動,讓數字化變成了核心生產推動力,使得鏈條上的每一個企業,不分大小都能低門檻的利用數字化能力,初步實現了讓金融服務與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同頻共振。
更重要的一點是突破了傳統的信用遮蔽。
簡單說,就是通過讓供應鏈上每個重要環節的資料可留存、可監控、可利用,實現資訊流、物流、資金流、商品流四流平臺化集納,通過人工智慧和數字模型對供應鏈上的企業進行信用評估,讓鏈條上的所有企業,不論大小都變得更值得“信任”。
比如,通過多元化資料,降低資訊不對稱產生的信用風險,有效掌握供應鏈和融資客戶的真實情況和資金動向;擺脫傳統貸款對線下財務報表、抵質押物的依賴,讓貸後管理也有“著落”;通過數字化讓客戶身份識別、核心企業確權、貿易背景核查等供應鏈融資的關鍵環節實現線上化智慧操作……
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在用的風控策略就超過5000條,可實現1周內完成專案評審及系統資料對接,單筆業務秒級審批,自動化率達95%以上,相關業務資產不良率處於行業最低水平。
當平臺實現了去中心化,“產業蛛網”從立體變得扁平,普惠金融也才越來越接近落地。
這不是從0到1
今天,盡享網際網路便利的中國人,已經習慣了今日下單,明天送達,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後是多麼複雜的體系。
今天中國之大,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之多,但真正在做供應鏈的就只有京東、順豐兩家。
以京東為例,為了實現對需求的快速響應,集京東技術與服務於一身的京東雲打造出了一整條數智化供應鏈。
截至目前,在整個京東自營商品超過一千萬SKU、服務超過5.8億使用者的基礎上,京東採購自動化率達到85%,庫存週轉天數保持在接近30天,達到世界級領先水平。
京東物流運營超過1400個倉庫,倉儲總管理面積約2600萬平方米,在全國94%的區縣和84%的鄉鎮實現當日達或次日達。
京東的供應鏈管理也在產業端早早落地。
在工業品流通層面,京東工業深入行業一線,在工業企業的園區、廠區、產線旁,建設了企配中心、京工櫃、智慧移動倉等一系列面向工業產業供應鏈管理的新一代基礎設施,來構建滿足B端工業品履約需求的“最後一公里”交付保障中心。
更關鍵的是,當資料流動起來和被共享,過去常常被傳統金融視而不見的隱形人—— 中小企業不再是資訊孤島,企業的生產經營和金融服務得到同步改善。
至少在京東自主的供應鏈上,一個“信用”良好的企業,已經能夠享受到“精準滴灌”的待遇。
迄今,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已經在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落地,並依託對產業數字化的實踐展現出針對不同型別供應鏈的場景定製能力。
比如針對實體經濟的核心企業,主要是優化財務管理,提升上下游融資能力,降本增效;而針對金融機構,則主要是幫其精準獲客,提升資料的自動化處理能力……
羅馬當然不是一天建成的,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也經過了十年的行業積累和跨領域的不斷磨合。
京東自身就屬於“跨界產物”,一端連線著消費網際網路,一端連線著產業網際網路,兼具實體企業基因以及數字技術和能力。
難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希克斯曾說: 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 (英文的“革命”,和普通中國人理解的會一些差異,通常是大的變革也包含其中)。
由此看來,Convinst早期運營的不如人意,或許唯一的錯就是誕生的太早,其理念大大超出了當時的技術能力。
如今,京東的科技能力正在更廣泛的領域、更多的行業被複制。
在廈門國貿的大宗商品交易,在古井集團的上下游融資管理,在中海油旗下自建電商平臺,在天奇股份的金融扶持平臺……我們都能看到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的身影。
過去這三年,疫情疊加全球傳統地緣政治經濟關係變化,很多企業的命運如過山車一樣起起落落。
很多企業努力通過各種方式來抵禦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有的加強科技研發,力爭破解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有些企業則努力實現上下游抱團取暖,而 供應鏈金融科技則為企業提供了更穩健、更具進取精神的新的路徑選擇。
結語
我們雖然有最早的紙幣、債券等眾多金融工具,但卻很少用有組織的方式將來自個體的資本和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聯結起來。
直至今天,在產業界,仍有核心企業依然沉浸於贏者通吃的舊思維中,習慣於要把全產業鏈控制在自己手中。
網際網路誕生在美國,但基於新一代網際網路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卻可能在中國產業數字化程序中率先應用。
網際網路的精神實質就是共享、普惠 。
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不僅提供從0到1的平臺建設,也提供從1到N的全方位業務拓展,它要打造的是一個向產業多方開放,充分協同的生態圈。
供應鏈金融科技也許是在金融領域第一次讓如此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真正看到了技術進步是如何抹平鴻溝,引領產業共同進步的。
當然,前面的路還很長。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右下點在看 ,右上點【···】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援
☞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 據悉,帝都深處的人也會在睡前開啟這個號。巨集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 產業轉型 ……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
更多精彩經濟趨勢分析
請關注 “ 智谷趨勢 ”
- 資金缺口高達22萬億!中小微企業要錢難在哪?
- 全球貨幣掀起新風暴,一些不尋常的變化發生了
- 那些從世界500強名單上消失的中國企業…十年一共57家
- 從“地主”到“鏈主”,勇挑大樑的廣東這次真的藏不住了!!
- 川渝電力緊缺,有人打算用“虛擬電廠”徹底幹掉用電慌!?
- 剛剛,超預期降息來了,房貸利率比2008年還低,新一輪大招已經在路上
-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茅臺
- 你可能不知道,1083萬人靠一塊小螢幕上清北……
- 最近我去了趟鄂爾多斯,發現了中國唯一不會被卡脖子的產業
- 越南只是小威脅,墨西哥才是大威脅?
- 慌了!時代的車輪碾過重慶武漢,“中國汽車之都”大洗牌
- 剛剛,北方發生了大事!唯一經濟負增長的省會城市誕生了
- 阿里上演這出“雙城記”,是個重大訊號!
- 一場大戲徐徐拉開序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開啟區塊鏈新時代
- 中國的中小企業,其實可以活得更久
- 剛剛,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成立,背後有何玄機?
- 比房地產更驚人的泡沫!這家中國五百強企業,折現了整整300年利潤……
- 刷爆全網的華為宣告,背後的真相……
- 爭奪激烈!長沙杭州南京合肥青島瀋陽寧波…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定了?
- 14億和4千萬!中國經濟如何回暖,關鍵在於這兩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