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熱度空前,但很多咖啡館的“生存週期”卻不到1年?

語言: CN / TW / HK

都說今年咖啡市場風起雲湧,機會無限。

但對於一些咖啡館來說,疫情,房租、原材料接連施壓,生意是越來越難做了。

這段時間,我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不少咖啡館的“閉店通知”,評論區還有同行表示,守店守得心態都要崩了,每天都想撤店走人。

聽完他們的故事,我總結了5個開不下去店的“心酸真相”。

“咖啡閉店”刷屏網路:

咖啡館的生存週期不到1年?

先向各位咖啡館老闆做個小調查:

想做這樣的調查,屬實是最近聽了不少“咖啡閉店”的故事。

今年7月,在咖啡精品圈紅極一時、獲得過融資的FISHEYE魚眼咖啡全線閉店,讓不少咖啡人倍感驚訝。

而開啟社交分享類平臺,近期也有不少“咖啡閉店”的相關分享貼,並且更多的是成立時間不到1年的無奈退場。

這是我在抖音看到的案例分享:

一家來自杭州的咖啡館,開業後曾是杭州熱門咖啡館第1名,不少達人前來打卡,但不到1年的時間,就因為人員成本高、復購率低等因素,選擇閉店。

還有上海的Sunrise coffee,2021年10月底正式營業,經歷了上海最難熬的封控期後,最終還是在這個月結束營業。

在閉店通知裡,主理人孫筱鈞寫到, “結束比開始更需要勇氣” ,引發不少同行的共鳴。

江蘇常州的野豬咖啡,定位社群咖啡館,面積40~50平,到現在正好營業時間是一年。正式關店前,主理人傑西還上新了一款去年想好卻遲遲沒上的新品,彌補遺憾。

河南濮陽的貓與咖啡最近也在“閉店倒計時”,老闆還在社交平臺拍起了vlog,紀念門店開業的最後幾天。

……

與選擇閉店的老闆們聊完,我總結了一些開不下去店的心酸真相。

分享給想要進入咖啡行業的人們,或許能幫你在咖啡創業路上少踩一些坑。

閉店背後,有哪些“心酸真相”

總的來看,那些無奈閉店的咖啡館,多半是受到外部環境及自身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今天來逐一分析下:

1、疫情的反覆,增加了開店的不確定因素

“之前大家都在等疫情過去,但今年疫情的反覆,讓一部分經營者失去了信心。”一位行業人士表示。

Sunrise coffee主理人孫筱鈞,提起上海疫情最嚴重的兩個月也很無奈, 自己連小區都出不去,只能關店,但門店房租照常交。

疫情也改變了一些人的消費行為:守住綠碼就要儘量少出門,守住錢包就要儘量少一些不必要的消費。

“喝手衝這種享受型消費,就很容易被砍掉。”一位從業者說。

2、茶飲品牌佈局、低價咖啡盛行,進一步擠壓生存空間

除了疫情,咖啡市場本身來看,留給精品咖啡館的機會也不多了。

細數今年備受行業關注的咖啡大事件:資本融資、新茶飲跨界、低價咖啡流行……

每一件,都加劇了咖啡行業的競爭。

融資,意味著更充足的現金流以及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而新茶飲連鎖體系帶來了更成熟的運營管理體系、更靈活的營銷打法。

特別是低價咖啡的盛行,帶來了更大的消費人群基數,也改變了年輕人對咖啡的消費認知。

願意花30元買一杯咖啡的人越來越少,進一步擠壓精品咖啡的生存空間。

3、開店潮下衝動入局,選址/模式都欠考量

大環境變得更難了,咖啡館的競爭壓力也在增大。

但事實卻是, 咖啡行業還有很多開店潮之下,帶著夢想衝動入局的年輕人們

去年咖門曾經報道過一個故事 (傳送門: 開店不到3個月就倒閉,賣裝置賣到心態崩

老闆衝動裸辭,當過學徒,還去小眾咖啡室學習將近兩個月,開出了自己的門店。

但事實卻給他上了一課:選址失誤,導致人流受限;裝修風格不夠突出,吸引不到客流;盲目上外賣,不斷壓低毛利率。

這家店開了不到3個月就倒閉,前期投入8萬,倒閉時虧損了5萬。

發展到現在,選址、裝修、產品、運營、人工,甚至“老闆心態”, 開咖啡館的每一個環節,門檻都比過去更高。

4、有的店,做的就是“一次性買賣”

還有一種店,開店時生意很爆,快速衝進到區域咖啡熱門榜。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家網紅咖啡館,門店最大的特點在於“可以看到日落,樓梯間很好拍”,這樣的配置在前期吸引了大量博主打卡。

但除此外, 能讓消費者記住的點太少了,打卡博主也無法轉化為復購使用者

在社交媒體上,我發現這這樣的閉店案例並不少,很多店都是賺到錢後“及時止損”,保住利潤。

“一次性買賣”也是一種經營策略,無關對錯 ,只是無法沉澱出自己的品牌價值。

5、不賺錢後,守店的心態變了

還有不少咖啡店主,原本抱著“做自己喜歡的事,順便賺點小錢”的想法在開店。

Sunrise coffee主理人孫筱鈞,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 (做咖啡) ,可以交朋友、維持微利 ,對她來說就已經足夠。

但封控的兩個月,徹底打亂了她的陣腳。“現在恢復生意後,只能保證盈虧平衡,但疫情的損失就變成了補不回的虧損。”

沒指望暴富,但在虧損的前提下,守店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以前覺得快樂的事,現在也多了壓力。

而在不少分享貼中,也有不少店主表達自己的無奈,不賺錢、還佔用了大量時間,每天在守店的過程中,心態都崩了。

“又不是第一次關店

大不了再來”

結合關店店主的經驗,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給想要開店或正在開店的人們一些啟發:

首先是謹慎入局,準備充分後,再放手一搏。

開咖啡館是個複合型工作,即使是一家小咖啡館,也需要你準備充分。

野豬咖啡主理人傑西分享了她的觀點:

首先是找到自己門店的核心優勢,然後揚長補短。如果老闆本身不是專業咖啡師,咖那建議選擇優秀的烘豆師、較貴的咖啡裝置和原料,最大限度保證咖啡的品質。

此外營銷層面上,要靠品牌設計 (目標客群、店鋪設計、選單設計、菜品呈現、服務、營銷等各方面) 獲得自然流量,從而慢慢積累穩定客群也需要關注。

其次,不斷尋找新機會,提升門店的抗風險能力。

困局之下,更考驗的是老闆們如何提升抗風險能力,尋找新的增長點。

比如線上生意、社群團購等等,如果想要堅持開店,那就要不斷尋找破局點和新機會。

3月深圳 疫情期間, KUDDO堅持外賣業務

最後,關店也要擺平心態 ,妥善處理裝置和物料。

就算最後真的關了店,也要有 “貴在體驗,不遺憾,大不了再來” 的心態。妥善處理裝置及物料。

做好資產盤點、營收計算,和房東交涉租金和轉讓,和有興趣接收的買家開始接洽轉手咖啡裝置。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意外收穫。sunrise、野豬咖啡的主理人均表示,宣佈準備閉店後,顧客反倒更多了,有的還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對門店的出品表示認可。

更為實際的層面來看,網路的曝光度也增大了裝置、門店轉讓的機率。

採訪過程中,有一句話特別打動我:

“又不是第一次關店,大不了再來。”

開店容易守店難,咖啡創業,無疑是殘酷的。

咖啡賽道創業熱情不減,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

每一個消費者,都希望“喜歡的咖啡店,不要從我生活的城市消失”,而對創業者而言,要用新思維看新環境,用新模式搏新機會。

統籌|笑凡  編輯|張瑾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