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安的全球糧價上漲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 樣的體會: 最近幾個月很多食品都在漲價,無論是漢堡、牛奶、咖 啡,還是餐廳裡的各類菜品價格,都比以往貴了不少。
事出必有因,食品漲價現象的背後,是國際糧油價格的大幅度上漲,這一局面正在令很多人感到不安。
1
實際上,全球糧價並非近期才開始上漲的,從資料上看,全球糧價自2020年起就已經步入了上升通道,而近期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截至2022年2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突破2011年高位,奶類、穀物、植物油油脂等食品的價格指數均持續走高,全球食品通脹頗為嚴重。
首要原因,當然在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擾動。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致使全球供應鏈體系受到嚴重衝擊。由於糧食生產是一個嚴重依賴供應鏈的生產活動,而供應鏈又是一個複雜的互動網路,既涉及到農場主、農民、工人等勞動者,又需要化肥、種子和農藥等物資,還離不開加工廠、運輸公司、批發零售商等合作伙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顯然會重創這一龐大的網路體系,進而抬升糧食生產運輸的壓力。
正因如此,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 (WFP) 會同其他國際組織聯合釋出的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新冠疫情或導致全球遭受嚴重飢餓人口數量增一倍,全球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也將大幅增加。
與此同時,極端天氣的頻發也是影響糧食價格的關鍵因素。
2021年,以“拉尼娜現象”為代表的極端天氣頻頻出現,給全球多個主要糧食生產國都造成了較大破壞,繼而抬高了糧食價格。例如,2021年年中,加拿大史無前例的熱浪和乾旱造成農作物減產,導致豌豆價格飆升了一倍多;而由於極端氣溫和洪水,巴西咖啡、比利時土豆和加拿大黃豌豆等農產品的價格均出現大幅上漲。
進入2022年,俄烏衝突的不斷加劇,又再度給全球糧食供需格局增加了些許不確定性。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釋出的資訊,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別是世界最大和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全球19%大麥、14%小麥和4%玉米產自這兩個國家,二者在全球糧食貿易領域的地位亦是舉足輕重——資料顯示,兩國小麥出口量合計約佔全球出口量的1/3,玉米出口量合計約佔20%。
然而,隨著俄烏局勢的日益嚴峻,兩國糧食生產供應鏈和物流發生中斷,再加上一些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出口限制,致使俄羅斯國內生產力被一再削弱,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升,對於全球糧食生產和供應正在構成重大挑戰,全球糧價一漲再漲。市場預計,倘若俄烏衝突持續到五六月份,對於俄烏兩國的小麥、油菜的收穫,以及玉米、葵花籽的播種都會造成嚴重影響,屆時恐怕全球糧價還有進一步上漲的動力。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糧食價格上漲必然會觸動大眾的情緒,很多人都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而感到擔憂。 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警告說,俄烏衝突將在全球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
2
那麼,我國又當如何呢?
相比於海外,國內糧食安全形勢就要明朗多了。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始終都將糧食問題視為頭等大事,歷屆政府更是一直把糧食安全作為發展議程的重中之重,比如自2004年起每年的一號檔案都繞不開“三農”主題、反覆強調對“18億畝耕地紅線”的堅守、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等等。
得益於此,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創紀錄的“十八連豐”,糧食產量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整體供給充裕。具體而言,2021年全年我國糧食產量為68285萬噸,同比增長2%;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經歷了2017~2019年縮減後,自2020年開始恢復,截至2021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1763萬公頃,同比上漲0.74%。而從我國糧食消費情況來看,自2013年起,我國人均年度糧食消費量從148.71千克下降到了2020年的141.19千克,而人均糧食消費量的不斷降低主要是因為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膳食結構有所改變,食物品類更加豐富。
另外從門類上看,雖然我國是當前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但是除了大豆等個別品類之外,作為主糧的大米、玉米和小麥幾乎不需要進口,且當年總產量基本都能覆蓋總需求。從庫存上看,根據wind資料,當前我國大米庫存1.165億噸,在完全沒有產量的情況下,足夠滿足全國9個月左右的消費需求;玉米庫存在2.1億噸左右,粗糧庫存在2億噸左右,無產量的情況下能滿足全國7個月左右的消費需求;小麥庫存1.5億噸,無產量情況下足夠滿足全國近14個月的消費需求。
一言以蔽之,我國糧食儲備非常充足,短期內不存在糧食短缺之憂。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當中的結構性因素仍不容忽視。例如,我國庫存中雖然有不少大米、小麥和玉米,但油料和糖類卻不多;而在品質方面,我國小麥庫存以中筋為主,強筋和弱筋還是要進口。因此綜合來看,全球糧價的大幅上漲仍將不可避免地對國內糧食供應造成一定影響。
考慮到糧食作為保障民生的基礎性物資,價格上漲過快過猛不符合我國國情,決策層會通過各種調控手段來穩定市場。 故而國內糧價大概率會呈現溫和上漲之勢,而並不會類似於國際糧價那樣暴漲暴跌。
不過,鑑於當前全球糧食供應局勢,決策層還是給予了高度重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度強調了糧食安全問題。而且為了應對海內外農產品價格風險,我國近期密集出臺相關政策以保證糧食安全,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上構建了“三道防線”,即:充足的糧食儲備、關鍵地區應急糧食儲備體系逐步健全、全國佈局應急供應網點。而在“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總方針下,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理應無虞,同時政策層面對於糧食安全的重視不僅有利於高效調節當前農產品市場,更可以為日後市場的長期平穩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順便提一句,在糧價上行的大背景下,農業板塊或將迎來不錯的投資機會,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種子、種植運輸、複合肥、農產品加工等細分板塊。
3
話說回來,雖然國內整體形勢向好,但我們卻不能就此高枕無憂。
理由其實很簡單,“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尤其是當前這一特殊時期,面對紛繁複雜的海內外形勢,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我們更應該堅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
必須指出的是,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絕非永遠萬無一失,至少還有兩方面潛在的隱患需要重視起來:
一來,我國人均糧食產量並不算高。
雖然我國糧食產量豐厚,可是均攤到14億個人的頭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業內普遍認為,人均佔有400公斤糧食是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為474公斤,如果剔除飼料消費、工業用糧消費等,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還會進一步下降。相比之下,美國則超過1300公斤/人,巴西也超過了560公斤/人。這便意味著,糧食生產稍有閃失就有可能出現供需緊張的局面。
二來,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偏少,中低產田比重較大。
縱然我國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積佔比卻不高,人均耕地面積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國開證券研報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其中,中低產田佔比超過70%,不少優質耕地都在城鎮化過程中被佔,反映出我國糧食生產保障能力穩定度不夠。同時,伴隨著人口總量的漸增與城鎮化的深入,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大概率還將繼續下降,再加上年輕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務農人員老齡化加劇等問題,我國未來糧食生產能力難免要受到制約。
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靠政策和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來確保和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並有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此筆者嘗試給出三點建議:
第一,加大農業研發投入力度,強化農業科研資源整合,推動農業技術進步,不斷加快農業機械化、資訊化水平,從而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及產量;
第二,著力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加強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能培訓,努力把廣大農民培養成有市場意識、有生產技能、有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第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現代農業的生產條件,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務必應當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並強對耕地資源、水資源等重要農業生產資源的保護,解決生態環境脆弱問題,以此來增進糧食的生產質量。
放眼當下,“國內大迴圈”已成為經濟發展主線,而糧食問題恰恰又是“國內大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著力於修煉內功以提升經濟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免疫力方為明智之舉。糧食生產更是如此,無論是節約食物、杜絕浪費,還是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都需要你我他共同的努力。
沒人能依靠老天爺賞飯吃,安全感這個東西,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資訊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本文由公眾號“蘇寧金融研究院”原創, 作者為星圖 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付一夫,封面圖來 自Pexels 。
(可在 “蘇寧金融研究院”公眾號後臺回覆“進群”,掃碼新增小助手微信, 免費加入蘇寧金融研究院讀者交流群,群內每日分享市場觀點 。 )
編輯:孫江永 毛德芬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
↓
- 中國銀行18萬億存款之道
- 貴州茅臺,“一哥”的隱憂
- 令人不安的全球糧價上漲
- 平安銀行VS招商銀行:零售銀行還值得追捧麼?
- 我們究竟距離財富自由還有多遠?
- 招行,1199億利潤之道
- 開年以來A股下跌的三階段覆盤及後市展望
- 那些華爾街頂級投資大佬,是怎樣血虧掉億萬美元的?
- 建設銀行20萬億存款之道
- 股市應聲大漲,金融委會議說了什麼?還能繼續漲嗎?
- 經濟開門紅,隱患在哪裡?
- 尋找券商股中的“招商銀行”
- 這8位商界大亨,長期業績堪比巴菲特
- 招商銀行是怎麼搞存款的?
- 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新能源的風向變了嗎?
- 兩會穩增長,A股三月“紅”?
-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七大關鍵詞值得關注
- 全國兩會臨近,哪些看點值得期待?
- 多地樓市鬆綁,A股房地產板塊值得參與嗎?
- 對俄製裁升級,對國際政經格局的影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