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 業務萬箭齊發,大華「提速」的另一個沸點

語言: CN / TW / HK

大華股份在B端的勢頭愈發猛烈了。

去年年初,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就發現B端業務已化身其內部的當紅炸子雞,大華對此“志在必得”。(推薦閱讀:《 猛攻 To B,大華欲造另一個「大華」 》)

去年10月,大華髮布全新升級的“Dahua Think # ”戰略,第一次正式向外界表露大舉進攻企業數智化轉型、紮根行業的決心,進一步穩固了To B業務“新增長引擎”的定位。

3月22日,2022大華股份“雲聯萬物 數智未來”高峰論壇上,大華To B業務引擎已經在全速運轉,思路更加清晰,路徑更加成熟。大華股份國內營銷中心副總裁、企業業務部總經理史東提出,“持續落地可量化、可計算的場景價值”的理念,已經在13個細分賽道上持續深入。

串聯大華近幾年的脈絡,更能感受到這個視訊安防兢兢業業的領頭羊,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實打實的“智慧物聯”領域開拓者。

大象轉身,To B業務的確功不可沒。2020年,國內市場,大華企業業務營業收入佔總營收42.28%。

毫不誇張地說,大華的To B業務已經全面開花。建築、園區、教育、製造、能源、金融、文旅、醫療、農產、物流、商業連鎖……

從前有人的地方,就有大華;未來沒人的地方,也可能有大華。

漸進式前進,溫柔而猛烈

大華的變身有其歷史必然性。

AI工業界有句老話:得視覺者得天下。

小到你手上玩的手機、工作用的電腦、大到鋼鐵生產、能源開採、電力巡檢,你平日購買的商品,能接觸到的事物,普遍在生產過程中都用上了智慧視覺技術,以此來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大華在視訊的地界擼起袖子幹了二十年,從籍籍無名到全球前列。

過去,大華的視訊技術主要廣泛用於守護安全;現在和未來,大華的視訊物聯被賦予降本增效的使命。

當各行各業在呼喚技術的改造,以視覺的根,穿透產業土壤,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似乎是一件“不得不”的事情。

其實,萬丈高樓並非平地起,大華的企業業務雖2019年才正式成立,在此前已經醞釀了十幾年。

史東表示,2001年到2009年,大華以視訊安防業務為主時,就形成了企業業務雛形。2010年到2018年,大華孵化出樓宇、文教衛、金融、能源企業綜合五大業務板塊,通過視訊技術服務眾多企業。

大華二十年來能夠持續活躍於市場且業務觸角不斷延伸,細緻琢磨有兩點重要原因:一是堅定技術創新,不停地漸進式前進,緊貼使用者;二是不停地做加法。大華To B的成績,也大抵得益於此。

在過去的3年,史東和他的團隊走訪和交流了中國6200家頭部企業,給他最大的感觸就是企業真正需要是可落地、可量化、可計算價值的場景解決方案和系統。

經過前幾年的鋪墊和探索,大華To B業務已經形成了牢固的基礎,研發投入、技術推廣、人力資源等向“B端全面投入”,只為打造優秀企業業務團隊。

事實證明,大華走在正確道路上,To B數智化轉型的戰略,也與時代需求同頻共振。

業務落地:漸進比全新更難,理解行業是核心

漸進的道路比平地而起更難。

需要對技術應用場景,對業務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需要滿足企業對功能、成本、效率多重要求……

意味著必要時放慢腳步,正視缺陷,不斷重複“發現、修正、測試、修正”的持續改進路徑。

大華找到一個核心,理解行業,才能帶來真正的價值。

企業在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過程當中都極為務實,企業所花的每一筆錢都要求發揮最大的價值。

因此,很少給企業做傷筋動骨甚至“開膛破肚”的大手術,而是沿著價值的主動脈,逐步推進。

隨著企業自身業務的發展壯大,對能耗精準管控、節能降本的需求極大。大華總部園區每年電費支出達千萬級,空調、照明能耗支出佔比近50%。

大華先從自己入手,通過實施智慧用電解決方案,園區的整體節電率達到25%。

大華的方案也得到市場認可。廣州某個產業園區,通過智慧用電方案減少用電能耗30%,通過遠端抄表應用降低人工成本50%。

大華一點點從安全維度,進入企業到管理、技術、實施等層面,滿足企業多部門、多系統協同的需求。

比如智慧教育,除了日常的校園管理與安全保障,大華還提出了“教育均衡、精準教學”的價值方向。

考慮到中國教育均衡問題,大華通過搭建三個課堂互動平臺,讓更多孩子也能享受到名師資源、優質網路資源,智慧備課系統提高老師備課效率。

同時輔助老師開展學生個性化輔導,提供千萬級精選題庫和萬餘種視覺化資源;針對學生提高成績,實現知識點微課精準推送、錯題舉一反三。

在製造領域,大華協助多家頭部製造企業建設的數智化車間,幫助企業車間生產效率平均可以提高10%左右,針對產品質量工藝檢測,讓產品批次不合格率降低15%,車間數字化能降低綜合運營成本15%左右。

更多的領域出現大華的身影,鋼鐵行業、養殖、農業、煤炭開採、新能源光伏電站……如涓涓細流,匯聚成一片山河。

於是,溫柔的、持續地改善和優化的漸進模式,是對價值的追求,價值背後是先進的技術、紮實的產品、觸達痛點的解決方案,自然也帶來業務的突飛猛進。

To B業務的品牌定位:能力與信心並進

事實上,大華的To B業務品牌定位也一直在跟隨業務前進的腳步。

2021年7月,大華對智慧企業品牌進行了全面升級,定位“企業數智化升級合作伙伴”,樹立“助力產業變革,服務千行百業數智化升級”的使命。

在半年實踐後,2022年2月大華再次深化To B業務品牌定位:

服務千行百業數智化升級:致力於成為智慧物聯基礎設施的首選供應商,場景數智化應用的專業服務商,智慧物聯生態的重要構建者,助力使用者優化安全體系、提高生產效率、輔助經營管理。

有幾個關鍵詞:智慧物聯基礎設施、場景數智化應用、智慧物聯生態。

可以發現,大華股份在開拓To B業務版圖中愈加聚焦與清晰。

首先,依託大華20多年的技術積累,提供包括多維感知、多元連線、智慧計算、控制互動在內50多種裝置型別,1000多種企業行業專用產品,為客戶打造全面的智慧物聯基礎設施。

其次,在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深入挖掘使用者場景痛點,努力做好場景數智化應用的專業服務商。史東表示,目前公司在工廠、井下、醫院、教室等3000多個企業業務場景中,打磨了1000多個行業場景演算法,累計形成了300多個行業解決方案,助力客戶資源線上化、業務智慧化、決策數字化。

最後,面對萬億級的智慧物聯市場,一個共生、共贏、可持續的智慧物聯生態當然不可或缺。經過多年的數智化升級實踐,大華已有1000+技術生態合作伙伴,20000+個業務生態夥伴,致力於成為智慧物聯生態的重要構建者。

你問生態如何構建?

技術開發者和行業從業者,可以在永珍生態平臺上對接個性化的定製開發;巨靈平臺,也是一個智慧演算法倉庫,形成了演算法開發、訓練、購買、部署閉環;硬體上有向合作伙伴全面開放的DHOP平臺,軟體上的PaaS、DaaS、SaaS也全開放;業務上,有獨立組織(NP),服務各細分行業、各地區頭部整合商。

一系列的品牌定位動作,不僅在於他們看到足夠豐富的場景,足夠大的市場,也在於他們在落地實踐中不斷提升的能力,於是也顯露了不斷增長的動力。

To B得力助手:大華浩睿和大華雲睿

當“軟體定義”等詞彙在科技界幾乎要通貨膨脹,卻很少看到大華蹭熱點,一是不習慣,二是沒必要。

儘管,軟體已經成為大華的核心驅動力之一了。大華目前軟體平臺人員超過3000人,模組數量驚人,開發了上千個基礎模組。

To B業務的飛奔也離不開兩大得力干將,一個是浩睿,一個是雲睿。

在大華高管口中,它們位居“B端制高點”。兩個軟體平臺而已,為何如此得大華重視?

To B市場更大,規模化與定製化問題也更為突出。

大華浩睿和大華雲睿,為此而生。

對於大中型企業的定製化需求,大華浩睿通過私有云平臺可以提供全行業、全場景的業務應用方案,更貼近企業合規管理需求。

同時,它可以以“物聯一張網”實現本地化統一管理,對技術元件進行模組化和鬆耦合,將解決方案分層分級,提高面向智慧物聯的資料接入與生態合作能力;

而大華雲睿則集成了“巨靈AI開放平臺”,提供資料標註、開發訓練、移植模擬、演算法整合、線上測試等一系列演算法定製工具,企業基於自身訴求與場景理解,低成本生產演算法,企業可購買和部署已有演算法,也可按需定製。

因此,它的武器,是雲端智慧化應用和開放的AI演算法生態,通過雲服務,幫助企業發掘資料價值,企業無需自身建設機房和IT人員管理,以輕資產,低成本獲得數智化資訊化系統。

浩睿和雲睿,通過基礎平臺和定製化平臺,面向不同場景的客戶,相互獨立,但也相互融合,深度適配多場景。

其實,大華本就從來不是單一的硬體或者軟體公司。

他們深知,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到硬體、軟體、網路、平臺、應用等諸多環節,軟體和基礎設施一起構成了數智化應用落地的載體。

他們重視軟體平臺的地位,並給予其足夠的投入。雲睿和浩睿,也都是基於客戶需求、行業發展趨勢迭代而來。

史東給我們舉了個例子,能更直觀感受大華的軟體能力。

以全國某大型銀行為例,該銀行實現全國視訊大聯網,建立整個銀行視訊綜合應用平臺,整個平臺接入 75 萬路視訊裝置,25萬路報警裝置,還有3萬路對講裝置,構建了一張從總行延伸到基層一線的安防管理網。

這個平臺意味著公司已經具備建立超級軟體應用中心的能力,背後需要強大的技術架構、計算能力、後端先進演算法支撐。

而尚且處於戰略投入期的雲睿,目前,平臺已累計服務5000+企業,幫助近100萬名企業管理者和運營人員,連線10萬家門店,服務5000+住宅小區、480萬業主,服務超過1萬個停車場,產生超千萬次停車繳費,併為2000+各類學校、企業園區提供了智慧物聯服務。

儲備耐心,積攢能量

今年是大華的第21年,你很難相信,這個企業在歷次商戰中有過傷痕,待過低谷,卻不曾停止生長出新的技術、新的業務、新的未來。

這是一種依靠任何單一要素都打造不出的蓬勃生命力。

他們不想強調技術先進,他們很少追逐時髦的概念,他們更願意理解業務、尊重技術、腳踏實地。

他們清醒地知道,活下來容易,壯大很難,一刻不敢怠慢,一刻不敢輕視。

某種程度上,這才是產業科技圈實幹者們的核心魅力。

雞鳴天白,大華企業業務的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了,以“持續落地可量化、可計算的場景價值”為目標,13大賽道全線開工。

To B戰場的難度不亞於此前任何一次,這是一場長跑,大華儲備好了耐心,也在積攢更多的能量。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