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赚钱>扩张,业务在哪里,降本增效在哪里丨经营篇

语言: CN / TW / HK

【系列索引】

(1)经济篇:以史为鉴,大滞涨时期的创业机会

(2)估值篇:估值体系永久改变,伙伴们请做好预期管理

(3)经营篇:生存>赚钱>扩张,业务在哪里,降本增效在哪里

作者丨凡卓资本 投研智能团队 宏观组

【本文索引】

(1)组织结构:真正的竞争,是组织结构的效率

(2)业务布局:先求生,再追梦

(3)降本增效:用数字说话,大企业的费用花在了哪

在前面 “经济篇” “估值篇” 中我们提到,对于创业公司,投资者近期的关注点有所转变。比如说,在“增长、盈利和生存”三者中, 投资者逐渐增加了对盈利性的考察,更偏好于“变现逻辑简单直白,竞争壁垒高”的公司 。如果说之前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收入增长的“故事”,那么现在可能更多关注利润率、现金流等方面的“数据”了。

为什么投资者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经济上行时,风口飞猪,怎么投都合理;有时PE/VC的GP偏保守,出资方LP还会问他们,某某项目这么好,咱们怎么没去看呢?而经济放缓时,冷静下来之后,投资者就会去拷问“商业本质”——因为市场出清,更符合本质的公司才留得下来。

所以,商业的本质是什么?答案可能众说纷纭,我们在前两篇给出的看法是, 资本是塑造产业的工具,资本把资金、产业关系、人才技术等资源引入特定公司,形成“非竞争结构”,最终实现超额收益。 竞争市场中,资本是无法获得超额收益的,竞争者们彼此碾轧;而非竞争的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市场中,投资者才有超额收益。对市场化/货币化的投资者,超额收益是更高的投资回报;对非货币化的国资背景投资者,超额收益是产业和人口流入,是城市管理者可调动更多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两种超额收益的基础都是“非竞争结构”。这一点从结果上也是成立的,特斯拉、苹果塑造了“非竞争的市场结构”,而茫茫多的白牌厂商没有;德国和日本的产业塑造了非竞争结构,但“亚洲四小虎”的产品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相信,对于咱们创业者而言, 当前时间点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有高速成长的希望”,而是证明“我们能活下去,并成为非竞争市场的一部分” ,这是我们此时此刻“赚钱”并“值钱”的原因。那么,非竞争结构从何而来?经济上行期,烧钱获客,迅速做大,而后整合行业;但经济下行期,高速扩张让位给高质量扩张,让位给内部的管理效率提升和外部的资源有效获取。

所以这一篇,我们想谈的不是“要提高毛利率、1号位要保持敏感性”这些问题,因为“高毛利、规模效益、成本随着成长而降低”是结果、是表象;我们想谈的是原因、是实质。本篇我们想探讨两个问题: 从本质上看,我们怎么打造自身,成为可以高效面对竞争的组织形态;从现实看,我们的业务来源和降本增效空间在什么方向上。

【组织结构】

真正的竞争,是组织结构的效率

如果我们创业者把视角从具体的企业和行业中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可能有不一样的看法。举个例子,如果你是投资人,面对这个创业者,你会投资么?

某半导体创业者,在电子产业飞速发展初时创业。他本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曾经在当时的科技巨头贝尔实验室工作20年,而他的下属包括:“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摩尔、后来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诺伊斯、半导体平面工艺的开创者霍尔尼等人。这个团队,你投不投?

图:威廉·肖克利,半导体之父

* 凡卓资本近期将推出《凡卓·产业通史》系列报告,《半导体产业通史》将从英特尔、AMD、仙童半导体等公司早期历史说起;后续《汽车产业通史》、《企业服务通史》等内容值得期待,敬请关注。

他是威廉·肖克利,半导体之父,也是硅谷最知名的失败者。他在刚刚拿到诺奖之后创业,但短短两年之后,团队离心离德,麾下英才出走大半,出走者创立了仙童半导体、英特尔、KPCB风投基金等一系列知名公司。 如果做个比喻,一个普通团队是“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绵羊”,优秀团队是“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狮子”,那肖克利就是“把一群狮子当成绵羊带”。

是肖克利的产业认知不够么?是团队不够强么?是半导体这个赛道当时不好么?都不是,我们今天集成电路用“硅”而不是更难商业化的“锗”,就是受到肖克利的影响,现在看他的研发路线是英明的;类似的,他的战略可能存在问题,但生产工艺、产品方向等等,都未必是不合理的。

我们的看法是, 肖克利的团队是绝佳的,但肖克利并没有把他们捏合成一个合适的 织结构,发挥出团队的作用 肖克利的问题之一是,他采取了一种情商很低的结构:我可是诺奖得主啊,大家要完全听从我的安排;我不管什么“部门总”,都得向我一个人汇报;把我的认知传递给团队?门也没有啊,他们抢了我的风头怎么办(肖克利之前获得诺奖时确实遇到了团队抢自己风头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个人经历决定了管理风格,详见后续《凡卓半导体通史》)。

这里我们借用PayPal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的框架,一家优秀的公司至少需要:

•  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这是 产品层面

•  以合适的组织形态存续,这是 公司层面

•  以合适的价格兑现商业价值,这是 资本层面

肖克利做的不好的,就是第二个层面: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大类问题。如果换一些具体场景,可能大家就非常理解了:

•  作为1号位或管理者的你,有没有觉得,团队很难100% get到你的战略、并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

•  有没有遇到过,自己明明已经把战略讲得非常清晰,团队上周还拍着胸脯说明白了,但转头就一头雾水?

•  有没有经历过,三令五申过的纪律,团队转头就忘?

类似的,中层或者基层管理人员会觉得,现在的小孩怎么跟我们当时不一样?实习生咋啥也不会?

其结果就是,老板焦虑,团队中坚力量四处救火,陷入庞杂的具体事务中。

可能有人把这个现象简单归结于“沟通”上:我换个团队好理解的方式就好了嘛。就像是本文,把“组织结构”这个词,具象出来上一段这些场景,这样读者的理解难度会稍稍降低。换种说法,信息的发出者改变沟通方式,信息的接收者可能更好理解指令。

但深层次上,这个问题是“团队信息传递效率”问题,是“团队以合适的体系、组织、流程协作”的问题。沟通确实重要,但问题不出在特定个人,不出在单个节点;从拓扑角度看,对于复杂结构,单点管理能力强,对整体效率的提升是有限的。对我们早期的团队,几位优秀的管理人才足矣;但越往后,投资人看得越不是团队里单个个人,看得越是团队组织的有效程度。在投资者管访或者尽调时,为什么他们注重“谁向谁汇报、部门间怎么合作”?原因也就在此。

*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对于现代社会来讲,“优秀的管理”可能是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之所以国内外企业服务一直受到热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把相对稀缺的优秀管理、best practice,沉淀进产品中,进而改变企业协作方式,让更广大普通企业享受到优秀的管理。

你是1号位,你对公司战略的理解是最到位的;你是团队认知的上限,但不是团队整体效率的代表。问题可能不出在你,而是出在体系上 。举个例子,前几年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个创业团队,访谈中先接触的是市场总监,坦白地讲,他没有把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前景说得非常透彻,我们最开始对公司的未来是有疑虑的;随后,第二场接触的是公司创始人/CEO,他对产业趋势的认知则是比较打动人心、高屋建瓴的。站在投资者角度上看,这个团队在 管理层认知对齐 这个方面,就还存在提升空间。在后续合作中,我们就帮助这家公司梳理了投资者交流的相应策略,毕竟在投资者的“刻板印象”里,市场总监对市场/渠道等方面的认知,是应该不亚于CEO的。

之所以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建议大家关注“组织结构”这个问题,是基于三个非常现实的原因:

•  投资者关注的东西变了 ,从“故事”转向“业绩”,从“增长”转向“赚钱”和“生存”。1号位的战略决定了咱们的方向,但适合的组织结构、强大的团队执行力是短期业绩的保障;

•  竞争的环境变了 ,上游涨价、下游不振,我们面对的必然是更激烈的竞争结构。外部的资源获取是一方面,内部能不能低内耗、高效率利用这些资源,这可能是我们和对手之间本质差别的地方,所以组织结构问题可能要提到更高的位置上了;

•  更现实的,复工复产焦虑。 近期我们跟很多创业者朋友交流,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停摆后,我们的团队可能需要重新恢复协作模式,此阶段大家的执行力一定是不如之前的,这是一个调整我们组织形态的窗口期。

第二,焦虑情绪不只是管理层有,咱们团队里的其他人也有;作为创业者的我们,不论如何,都有个更大的心脏,相对更抗压;但对于团队更多人,焦虑情绪会影响我们协作的效率,也是我们的组织形态中一定要在意的。

【业务布局】

先求生,再追梦

除了调整组织结构之外,更现实的问题是,寒冬中业务从哪来?我们第一篇提到,上一轮滞胀是1971-83年间,那么我们就来说一个当时成长出来的巨头的业务选择:英特尔公司1971年在CPU上的布局。

英特尔成立于1968年,是当时美国资本市场“第二次电子热”泡沫破裂前。公司的主业,是我们今天熟知的CPU么?根本不是。他们的业务是DRAM存储器,俗称“内存”。当时随着太空竞赛和美国工商业对大型电脑的使用,数据存储需求大量增加,DRAM存储器需求迅速扩张——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哪怕(当时和现在)经济暂时放缓,很多固有的趋势是不会变的。

那么, 寒冬中英特尔是怎么做的呢?CEO亲自拓客,满世界接活儿。 后来英特尔CEO诺伊斯成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第一人,但滞胀期他真的是“泥腿子”,半导体的业务什么活儿都接。

当时的背景是,DRAM生产工艺还在磨合,良品率低,业内长期采用上一代存储器,所以英特尔的业务是不饱和的。财务数据可以作证:1971年滞胀刚刚开始时,英特尔营业利润是亏损的,他们依靠给加拿大一家公司做技术支持,获得了一次性的利得,才录得正净利润。

在不断拓客下,诺伊斯积累了两类资源: 业内大牛资源,相关业务扩张资源。 人脉上,他结识了夏普公司的佐佐木证(孙正义的早期支持者),通过佐佐木证给日本一家计算器公司做芯片,而这套芯片中就有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商业化的CPU,Intel 4004。不过,滞胀之下,并无完卵,日本公司资金出了问题,英特尔没有获得全款。

几乎是同一时间,英特尔给当时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代工,研发另一款CPU,Intel 8008,这款CPU就是我们今天PC上主流的x86架构的鼻祖。戏剧性的是,当时这家计算机公司同样经费不足,拖欠了研发费用,就把这个指令集的知识产权转让给英特尔冲抵费用。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历史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经济危机中,巨头早期的奋斗史。平心而论,诺伊斯如果平移到我们今天,也绝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创业者:在创立英特尔之前,他就合伙创立过当时全球最知名的半导体公司“仙童半导体”。但是,他没有自衿,而是在寒冬中保持着强烈的“求生欲”,大小业务都付出心血。 如果他当时躺平,或者非大客户不做,想必我们也没有英特尔这样的50年巨头了。 当然,他们当时的客户回款也确实是个问题,经济放缓时期,整体坏账率是一定会提升的,我们今天可能也要注意。

那么,CPU这个第二增长曲线,英特尔很快抓住了么?也没有。我们阅读了英特尔1971年至今的年报,发现直到1981年,“CPU”才第一次在英特尔财报中大幅被提到;到1984年,公司财报中对CPU的描述,才超过了原先的DRAM主业。

图表:英特尔1981年年报封面 – CPU的上百个应用

为什么呢?英特尔最终大力发展CPU,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76年起日本的DRAM产品逐渐占领了市场(详见“经济篇”与后续《凡卓半导体通史》),英特尔业绩下滑,不得不转向。

那么为什么英特尔当时没大幅开始第二主业呢?原因众多,其中一个对我们今天有影响的说法是,CPU第二主业,会占用公司资金、大幅影响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如果英特尔可以用极低成本实现收入扩张(像是诺伊斯拓客那样),投资人想必是很愿意的。但是 危机期间,第二主业是不是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会不会占用太多资金和精力?这些是诺伊斯当时要回答他的投资者的,也一定是今天我们要回答现在的资本市场的。

在投资者分析我们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去考虑公司的历史沿革——曾经做过大客户的公司,拓展大客户是合理的;有过海外扩张经验的公司,再次海外扩张还可能说服我。今天的大环境已经不支持我们天马行空,不支持投机式的打法,可能要求我们更脚踏实地,先活下去,寒冬之后自有花开。

【降本增效】

用数字说话,大企业的费用花在了哪

在业务努力拓展的同时, 我们应该怎么配置手中的资源呢? 我们统计了国内上市公司2021年和今年一季度的成本和费用情况,一些数据可能对我们有一定帮助。

从业绩整体层面上看,“增收不增利”是个普遍现象,“毛利率”是我们一定要守住的生命线。从上市公司公开数据和我们与股权市场重点公司沟通了解到,从一季度至今,除了部分特定地区特定行业之外,多数企业仍能保持收入增长,但收入增速较去年全年往往下降5-20个百分点不等;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毛利润的增速,是大幅低于收入增速的。这个问题中,主因是直接材料成本上涨,是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的;次要因素是,收入增长滞后,但员工工资等可变成本仍是相对固定的。好消息是,从统计局5月PPI数据和我们跟踪的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看,目前上游价格的涨幅是下降的;但同时, 从历史周期上看,上游材料价格可能还要维持数个季度,年内我们的成本压力可能还比较大。

在这个情况下,“毛利率”实际上是一些投资者会关注硬指标,因为它体现了我们的“产品力”和壁垒情况。 投资人对我们的预期是,随着企业规模逐渐增长,毛利率应该是阶段性提高的(虽然最近几个季节很难做到);如果随着客户越多,客户导入成本越高,这是背离了商业本质的,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前两篇中提到,投资人不喜欢烧钱增长的模式。

那么, 怎么维持毛利率的稳定呢?老生常谈的是,保证供应链,保证成本不过快增长。 从近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开始,大家就关注到很多大企业在反向定制上游,比如新能源车厂在锂金属原材料上的布局等等。为解决成本问题,采购层面上,如果我们的业务中涉及到了较多的大宗商品,一些集中采购、套期保值等产品是值得我们留意的;类似的,战略资源层面上,寒冬中抱团取暖是非常常见的,团结一切我们可能团结的资源,投资人、政府、产业链等等,都可能是我们稳定成本时可以关注的对象。本轮疫情前,我们跟老投资人聊的业务协同,可能更多是帮助我们拓展业务;那么现在,我们也可能push投资人一起关注上游。

另一方面,营业成本抬高,也在挤占我们的费用空间。大公司的选择一般是,压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我们自不多提,销售费用如果压低了,怎么保证收入增长呢?首先,对于特定轮次的公司来讲,扩张销售团队来实现收入扩张可能仍是有意义的——但坦白地讲,跟投资人要钱来解决“销售团队扩张”问题,现在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做到的。其次,提高销售人效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么提高?专注大客户?加强高层关系维护?见仁见智,每个行业有其自己的属性;寒冬之中,资源有限时,我们对自己行业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我们资源配置的利用效率。 这里对于技术背景的团队,我们再次建议,技术和销售的对齐是组织结构层面的事情,是作为1号位的你需要推动的。

从长期发展上看,研发费用不是我们常见的压缩方向;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没有哪个行业降低了研发费用。确实,研发是提升我们产品力的源头之一,是我们未来毛利率提升的一个来源。

在具体的融资中,有个问题常常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新产品本身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什么影响。 虽然大家对未来的产品路线有规划,但这个规划,跟未来的财务预测可能是有一定割裂的——新产品不只是创收,也是在调节我们未来的财务状况。新产品的毛利率可能是多少?如果新产品的毛利率低于当前均值,我们为什么要做?有些产品在我们刚刚规划时未必有深度的思考,是拍脑袋决定的,这对更早期的公司来讲问题可能不大;但随着我们接近上市或并购,这些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价值。

总结来看,我们成本和费用端最大的压力仍是营业成本,目前看可以通过采购方式和产业链抱团方式改变来缓解;降费的空间更多来自于管理和销售费用,方式是提高人效;科技投资人对于研发费用有较高容忍度,但在估值下行期,我们可能需要一定权衡取舍。

- END -

● 福利时间 ●

参与方式: 在看、留言并将 本推送转发至朋友圈 (不可设分组且保留2h以上) ,我们将从 被赞超过20个的留言中选出4条优质留言 ,送出 价值219元【mingwork】智能护眼台灯一台 ,领取时请将以上截图私信给 【饭桌君:ffjsw666】, 送完为止,先到先得。

:gift: (截止日期:2022年6月17日12:00)

深度行研

商业航天 国货美妆 功能性食品 激光雷达

美瞳行业 轻医美机构 机器人赛道 人造肉

AI制药 VR 茶饮 滑板底盘 医疗信息化

合成生物 锂电池

锐创业

辣么卤力 智行盒子 蔬格乐 PIX Moving

九章云极 可糖 轻享链 Minayo 云信达

中商罗森 蛋壳肌因 响杯 考虫 正岸健康

山海潮玩 优锘科技 深蓝航天 优艾智合

萧雅股份 爱数智慧 快盘科技 泰迪熊移动

数位 脸脸 阳光海天 北基传媒 时萃咖啡

ACC Moqi 数美科技 STEPVR 数说故事

屋里可可 欧拉认知智能 惠达科技

太美科技 数说故事 释普科技 芝诺科技

前晨汽车 壹零医 增广智能 中农美蔬

百特云享 优捷敏 脑虎科技 百奥云

博瑞迪 龙丝新材 心永科技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