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狙“糖”引市場共振,飲料市場要大變天?
一位美國作家2015年出版了一本叫《鹽糖脂》的書,七年來在全球多次再版,該書就像一把精確的外科手術刀,剖開了跨國食品飲料巨頭的精緻皮囊,前所未有地曝光了圍繞口感、成癮與利益的層層黑幕。今年8月11日,新加坡政府,則以法案的形式,給這些食品飲料超級玩家送過來一發精確制導的超級炸彈。
法案規定,從2023年底開始,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較高的飲料禁止進行廣告宣傳,包括咖啡店現場泡製的飲料、鮮榨果汁以及泡泡茶等。要求商家在實體和電子選單中,標出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較高飲料的營養等級。從2022年12月30日起,所有包裝飲料和通過自動販賣機出售的飲料,須貼上類似“紅綠燈”的營養等級標籤。禁止被列為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最高的(D級包裝)飲料進行廣告宣傳。
新加坡出臺如此重磅法案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難以遏制的糖尿病患病率。資料顯示,新加坡全國2020年的糖尿病患病比例從2017年的8.8%,持續增加到9.5%。我國的情況實際上更嚴峻,截止2019年資料,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高達1.16億,已成全球第一糖尿病大國。
圍繞著"糖",從未有過如此窘境,與人類健康形成如此尖銳的對立。
增長之惑,源自糖之“禍”?
法案出臺後,在中國市場也引發強烈共振,還上了微博熱搜。
飲料廠商們一直賴以生存的“成癮性殺手鐗”——糖,又一次被全社會所圍觀,雖然真正該被圍觀的,是糖後面的大企業們。就在法案出臺的前幾天,還有另一位上了熱搜的23歲鄭州女孩童童,因為拿某飲料當水喝直接被送到了ICU(重症監護室)。雖然是個案,卻屢見不鮮層出不窮。
對飲料企業來說,拿飲料當水喝的消費者,是最忠誠的使用者,卻被喝出一身毛病,喝進ICU,結局是“最愛的人被傷得最深”?這不應單純甩鍋給個別使用者自制力差,否則新加坡大可不必如此嚴刑峻法。
從商業倫理上說,“誰愛我,我就傷害誰”,這是一種發人深省的商業邏輯。如果一個企業最高頻的20%使用者,貢獻給了企業最多的利潤,卻成為身體最遭遇挑戰的一群人,那問麼使用者、企業、監管者,究竟是哪個環節,應該負主要責任呢?
在《鹽糖脂》一書裡,作者提到糖的成癮性,堪比毒品可卡因,其在大腦皮層的反應是一樣的。"在某公司內部,那些高管都不會將'顧客'稱為'顧客',甚至都不將他們看成'消費者',他們被稱為'重度使用者',就是那些習慣每天飲用兩到三罐的人"。"重度使用者的數量仍舊在不斷激增",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本質上就是對糖或者咖啡因具有成癮性依賴的人群。他們最需要的,不只是基於自律和責任感的更健康的產品設定,而是一種更健康的消費環境。人是環境的產物。
對於"重度使用者"這一企業核心資源的"掠奪性開採",是一種難以為繼的商業邏輯,因為它使得“商業”這個遊戲變得毫無可持續性。
早在2017年8月,可口可樂等七家飲料商就曾向新加坡政府承諾,到2020年,在新加坡售賣的所有含糖飲料,糖分將不超過12%。當時也曾引發國內廣泛的市場共振,在產品中使用更少的糖或者更健康的代糖,成為一大風口。這幾年,一場以"糖"作為暗線的角逐,在飲料行業悄然展開。
太古集團(太古可口可樂母公司)剛剛披露了上半年的業績,飲料業務(即太古可口可樂)出現下降,其中營收報263.31億港元(人民幣226.65億元),同比去年跌1.9%;淨利潤報11.52億港元(人民幣9.91億元),同比下跌22%;銷量則下滑8%至8.96億標箱。
有人將此解讀為疫情拖累線下渠道以及疫情引發的健康意識覺醒,是這樣嗎?
AC尼爾森的2022年1-6月銷量資料顯示,不以糖作為賣點的東鵬特飲、元氣森林等選手依然逆勢上揚,為全飲料市場貢獻了增長,而且資料亮點是線下渠道銷量增長迅猛,成為增長的主要推手。而傳統的飲料大戶,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一個共同點是,銷量受挫企業最主銷的產品都是含糖飲料。可口可樂二季度報資料也顯示,無糖可口可樂全球單箱銷量增長12%,成為旗下所有品類的增長冠軍。
對於"糖"的消費認知的悄然變化,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元氣森林們能逆勢增長,因為它為飲料行業貢獻了增長最快的無糖品類“蘇打氣泡水”,其首創的“0糖0脂0卡”的定位幾乎被全行業奉為圭臬,而東鵬則在紅牛商標亂局中,以近乎翻倍的價效比,將能量飲料(主要成分為牛磺酸)的主銷單價腰斬,成為另一匹黑馬。
這似乎在證明,飲料業的增長,與“有糖”品類,日漸疏遠。"無糖"品類,成為市場新寵和新增長極。
昨日之蜜糖,今日之毒藥?
每一個新商業物種的崛起,都不是廠商的獨角戲,而是一種產品和消費者的雙向奔赴。
中國健康法規可能沒有與市場進化完美同步,但是,如果將此看作是“市場的紅利”、“夾縫裡的機會”,這絕對是一種危險的市場機會主義。
隨著技術對消費者的賦權,以及整個市場要素(尤其是資訊)的加速流動,那些長期以來吃得開、吃得好、玩得轉的商業邏輯正在被重新改寫。原來帶你到這裡的船,也許無法帶你去更遠的地方。
“糖”,在飲料行業,只不過是某一階段的催化劑而已。健康認知、消費主權、監管環境等等,都在成為決定飲料廠商成敗的新變數。
香菸已被強制要求標註“吸菸有害健康”,飲料也有一個類似強制性的“配料表”和“營養成本表”,消費者可以看到各種配料包括糖、食品新增劑(如防腐劑、香精、色素等)的新增資訊。但在廣告法裡,卻沒有要求電商等渠道的產品介紹頁面,必須要強制性展示“營養成本表”。這讓很多含糖產品甘之如飴。
筆者發現,在京東天貓等的某些飲料旗艦店裡的產品介紹頁,壓根看不到“營養成分表”的照片。對待“糖”和“熱量”等重要指標,某些選手採取了能躲就躲,能遮就遮的“鴕鳥”做法。因為法無禁止即可做,所以將最不願意示人的含糖量(熱量)指標,在產品介紹頁進行了"羞答答"地隱藏。
這或許就是新加坡的法案在我國引起強烈共振的原因:其實大家不是不能接受"糖",而是希望飲料廠商們對他們更真誠,成為那個仗義執言的"諍友""直友",而不是做一個報喜不報憂的"佞臣""奸臣"。
新加坡的法案獲得了84%的民眾支援率,那些定義為不健康的產品,你可以賣,但是請不要再“叫賣”了,你不可以再用廣告手段去試圖“誘惑”“說服”消費者了。也許個別廠商還會發現有新的空子可以鑽,但是消費者們,正在被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個守望相助的社群。貓鼠遊戲哪是什麼健康的消費者關係,哪裡會有什麼贏家?只有真正把消費者放在心上,才會被這個社會獎勵。
法律的底層邏輯是,誰弱勢,就保護誰。健康是弱勢的消費群體的根本利益,因此,讓健康擁有一票否決權是另一種社會文明和治理效能的提升。
個別選手試圖用廣告攢下的“人品”或“人設”去“賭”,去"試錯"和"突圍",未來,這樣的機會,法律不會再給了。
- 專注於數模混合訊號鏈晶片設計,傅立葉半導體完成新一輪融資
- 潞晨科技完成600萬美元種子及天使輪融資,藍馳領投天使輪
- 淘寶推出青少年網購保護功能,守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
- 鼎暉投資獨家領投,康代智慧完成超2.5億元戰略融資
- 伯克希爾哈撒韋出售133萬股比亞迪H股,套現約3.69億港元
- 推行聯合公益,新氧公益基金會啟動公益寶貝計劃
- 百度Q2營收296億元,Non-GAAP淨利潤達55.41億元同比增長3%
- 專注嬰兒頭型矯正,雲量幾何獲奇績創壇、壹叄資本等數千萬元投資
- 陳磊暫時穩住拼多多“基本盤”
- 數字醫療產業綜合服務商桃子健康完成數千萬元C輪融資,和達資本領投
- 塗鴉智慧Q2營收6250萬美元,非GAAP運營虧損收窄至2230萬美元
- 賈躍亭造車再生波瀾:FF百餘名員工請願罷免董事會主席
- 小雨農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順為資本獨家投資
- 邊界無限完成天使 輪和Pre-A輪融資,紅華繁星網安天使基金、元起資本加持
- 博為醫療完成5000萬元B輪融資,觀由金元、智慧蜂等聯合投資
- 中科海網完成近億元天使輪融資,沂景資本投資
- 新加坡狙“糖”引市場共振,飲料市場要大變天?
- 包小盒完成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Hearst Ventures領投
- 同程旅行2022年Q2財報:營收13.19億,淨利潤1.12億
- 容億完成容騰二號基金首輪13億關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