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AI企業而言,學習才剛剛開始

語言: CN / TW / HK

幾經挫折,商湯科技終於趕在2021年的年末敲響了港交所的鐘聲,成功上市。但是,對於管理團隊而言,上市成功的喜悅或許並不會持續太久,因為還有虧損巨大、商業模式無法閉環、戰略方向不清晰等一系列問題在原地等著他們化解。

對於商湯這樣燒錢甚巨(三年半虧損超過240億)的企業,上市的好處是可以融到相應的資金,以支撐他們繼續搞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探索。但是,上市帶來的卻也不一定都是福音,尤其是對一家戰略不明確的企業來說,上市也可能是一場災難。上市前或許還能循著技術的路徑和創始的初心堅定不移地向前走,而上市之後則可能會被財報的數字牽著走,只怕先前還沒有成型的步伐會顯得愈加凌亂。

儘管剛剛上市的商湯往後表現會如何還無法得知,但是通過一些相似企業的經歷,我們也可以窺斑見豹。

這一兩年的時間裡,AI創業企業上市難的問題一直被大家討論,但是其中有一家卻是例外,那就是成立於2016年,在2020年便登陸科創板,被稱為“AI晶片第一股”的寒武紀。

相比於商湯、雲從、依圖和曠視這“AI四小龍”坎坷的IPO經歷,寒武紀的上市旅途走的可謂是一帆風順,在許多文章中,也常常將其作為成功上市的正面案例與“AI四小龍”做對比。

只是,如果把視線聚焦在寒武紀本身的話,會發現上市一年多的寒武紀日子過得也並不好。儘管在上市的最初幾個交易日它的股價一路高漲,市值一度逼近1200億,但是這種上漲的勢頭特別短暫,很快就開始下跌,一路跌到300多億。此外,不論是股東還是投資機構,對於寒武紀的未來似乎都沒有太大的信心,體現為股東減持和投資機構下調業績預期。

之所以走到這一步,背後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一邊是看不到盡頭的虧損,兩年多的時間裡虧掉了20多億。另一邊是戰略方向上搖擺不定,在資金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還要同時佈局“雲端邊車”(雲端計算、終端、邊緣計算和智慧駕駛),這樣的雄心壯志,即便是資金雄厚的科技巨頭也很難實現,對於一家資金捉襟見肘的創業公司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內憂之外,寒武紀也面臨著嚴峻的外患。其業務首先是與英偉達、高通、AMD和英特爾這些晶片巨頭存在重疊,此外,BAT、位元組跳動和小米等科技巨頭也開始在晶片領域佈局,寒武紀面臨的挑戰又添了一重。

內憂外患下,寒武紀不得不選擇更為“乙方”的定位,用他們自己的話講,就是“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什麼賽道熱,我們就進什麼賽道”。但是,這樣的定位要針對不同的客戶進行重複投入,付出大量研發成本的同時,很難實現規模效應,一方面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難以形成有效的技術積累和迭代,產品競爭力也難以得到提升。

上述問題並非寒武紀獨有,包括商湯科技在內的“AI四小龍”也面臨類似的困局,它們也是連續多年虧損難以看到止住的勢頭,也存在戰略搖擺的問題。比如商湯就自稱自己的戰略方向包含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慧汽車。這種大包大攬的戰略定位,實際上就是沒有找到明確路徑的體現。

AI企業之所以陷入眼下這種窘境,原因在於它們大都以技術起家,而不是以問題起家。這些企業的確都有過硬的技術,憑著這些技術,它們沒有對市場進行深刻的洞察就盲目上馬。

但是,創業的本質是在一條名為“不可能”的河上修橋,市場洞察是要放在前邊的,只有先看到市場上的問題和抱怨,再用對應的技術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形成商業創新。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產品和方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於像現在這樣,一個個看上去技術很硬,但是卻沒有用武之地,技術並不能轉化成特別有競爭力的產品,燒錢不少,獲益不高。

因為沒有看到市場問題,導致AI企業們覺得自己似乎什麼都可以做,但是在面對每一個可能的方向時,又缺乏精益創業的意識,沒有用產品去謙遜地叩問市場,以可以承擔的合理成本和非致命的失敗去獲取有關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認知。

AI企業在創業初期,憑著技術優勢往往能夠獲得較高的估值和融資,所以早期往往顯得傲氣凌人,對市場不以為意。經過幾年發展後,錢燒得差不多了,卻又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商業模式,無法將技術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於是又變得極為被動。業務方向不斷變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方法不變,目標卻一直在變。無法在產品創新上實現縱向的迭代,而只是在產品形態上不斷橫向跳躍,疲於應付。

AI企業走到現在這一步,投資人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很多創業企業其實是投資人賭桌上的砝碼,投資人在看到某個可能的機遇後,就會瘋狂尋找合適的企業或者創業者,然後投大筆的錢進去。但是,很多投資人關心的並不是這些企業是否能夠開發出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是成為未來的代表性企業,某種程度上,創業企業可能只是投資人制造一場擊鼓傳花遊戲的工具而已。

投資人的這種操作至少帶來了兩個方面的問題。在創業者這邊,投資人早期過分的肯定與吹捧很容易讓他們變得盲目自信,忽略了自身的性格是否適合創業,自己是否組建起了適合創業的團隊等問題。而在企業這邊,大量的早期融資讓企業失去了自己學著站穩腳步的機會,在沒有太多積累和練習的情況下就被推到了聚光燈下,結果就是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個花枝招展但是舞步拙劣的舞者。

不論是寒武紀和商湯這些已經上市的企業,還是其他正在IPO道路上苦苦奔波的AI企業,多年的起伏帶給他們最大的教訓,應該就是技術能力僅僅是創業中一個要素而已,我們可以將創業中的其他所有要素統稱為管理能力。在技術能力上,他們的確具備了相當的優勢,但是在管理能力方面的學習,此刻其實才剛剛開始。在往後的經營中,管理能力的培養應當同技術創新擺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因為很多時候形成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往往不是技術,而是在管理能力基礎上形成的商業模式創新。

推薦閱讀:

如水李安:“柔弱”成就的強勢

有一種學習,反而給你帶來無知與傲慢

在戀愛當中,我們如何識別loser?

師徒制真的徹底過時了嗎?其實它也有合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