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VS拼多多:為什麼短影片比電商更難盈利?
"
一邊是行業內捲到拼刺刀,一邊是令人豔羨的高毛利率,如此矛盾現象,就發生在電商身上。而賽道熱得發燙的短影片,卻沒有想象中賺錢。
"
撰文|王海天
快手和拼多多都交出了2021年財報成績,雖然放在縱向時間軸,他們的財報都各有千秋,且達到之前的市場預期。但拆出一部分具體資料,放在他們所在的電商和短影片領域,會發現一些新的資訊。
從拼多多2021年Q4財報中,我們可以看到,銷售和市場費用持續下降,2021年四季度,已經下降到42%,處於歷史最低。其次,研發和管理費用率兩項,也處於歷史低位水平,分別為7%和1.5%。拼多多的這三項費用率合計為50.5%。
由於快手上市時間較短,我們只能看到最近四年的年度費率情況,無法拆分細化到每一個季度,但這不影響分析結果。
從圖中可以看出,快手的「三費」中,除了2019年管理和研發費用率略有下降,2020、2021都呈持續上漲趨勢。尤其是銷售費用率,過去四年一直為上升狀態。2021年全年,快手的三項費用率為54.5%、18.4%、4.2%,加起來為77.1%。
再看另一個維度的資料。對比拼多多和快手兩家公司的毛利率:拼多多為76.1%;快手則是42%。扣除三費,拼多多輕鬆做到20%以上的利潤率,而快手則很容易掉到負數。2021年,快手的經營利潤率為-34.2%,2020年則為-17%。
甚至拉長時間,過去12個季度,拼多多的毛利率只有兩個季度低於60%,其餘十個季度均超過了60%。阿里核心電商的毛利率過去十個季度,也在60%以上,集團經營利潤率,長年維持在20%。
更直觀的一個數據是,拼多多2021年全年運營利潤為69億元,同比增長173.5%,快手同期的經營虧損為277億元。
一邊是行業內捲到拼刺刀,一邊是令人豔羨的高毛利率,如此矛盾現象,就發生在電商身上。而賽道熱得發燙的短影片,卻沒有想象中賺錢。
這個結果似乎和大眾的感官印象截然相反:都說電商內卷,短影片受熱捧。而反映到資料,則是短影片燒錢、電商盈利。
事實和想象的鴻溝,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單從拼多多和快手的財報資料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快手維持平臺內容的成本遠高於拼多多。
商家來拼多多開店,平臺並不需要給補貼。一些戰略性品類,比如農產品,公司不收商家傭金即可。百億補貼這樣的促銷方式,拼多多給予的更多是流量補貼,只在部分類目,拼多多給予商家現金補貼,比如蘋果手機等熱門商品。
而百億補貼的開支,對拼多多來說,體現到報表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公司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都幾乎和阿里核心電商持平。
而快手的銷售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給創作者的激勵和分成。快手想豐富內容,就需要引進大量的創作者。
2021年全年,快手的「收入分成成本及相關稅項」開支高達247億元,佔收入的比重高達30%。這部分成本的高企,直接導致快手的毛利率較低。
分成成本過高,核心原因是快手對內容創作者的定價權較弱。也就是說,拼多多對商家的定價權,高於快手對創作者的定價權。
這部分成本,對快手而言很難省掉。不分或者少分,創作者的內容數量會減少或者湧向其他平臺。這都是快手難以承受的結果。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短影片賽道,有一個更強大的公司橫在快手面前:位元組跳動。除了位元組的抖音,還有B站、微博等。眾多玩家導致短影片的競爭,異常激烈。而且大家的內容成本都高得嚇人。
這些平臺在創作者身上,都無可奈何又堅定不移地持續燒錢。
除了內容成本,這兩家公司還有一個指標的明顯差別,那就是銷售和營銷費用。兩家公司的三費,佔比最大的是銷售和營銷費用(S&A)。而從兩家的費率走勢看,拼多多持續下降,而快手卻持續上升。背後的原因也是令人深思。
2019年,拼多多有兩個季度的S&A費用超過了100%。可以看出,公司當時的核心訴求仍然是追求使用者增長。2019年的拼多多,MAU和DAU的增長,是公司最重要的事。
事實也證明,2019年一季度,拼多多的月活為2.9億,年度活躍買家則是4.43億。現在這兩個數字分別為7.33億和8.68億。彼時的使用者規模只有當下的一半。
既然公司的核心要務是追求使用者增長,銷售和營銷費用開支佔到收入的100%,也在情理之中。網際網路上市公司中,營銷和銷售費用佔據公司當季收入的100%,只有拼多多這麼做過。
拼多多敢於這麼做,是黃崢和公司管理層基於行業趨勢做出的判斷。資本市場對這個冒險的舉措,也給予了積極迴應,股價持續上漲就是一個例證。也是拼多多股東和投資人,對公司戰略和策略的認同。即便從今天回望2019年的市場營銷費用,也是價效比極高的一項投資, ROI更高。
反觀快手,2018年和2019年的市場和銷售費用支出異常保守,佔收入的比重只有21%和25%。且過去年,DAU同比增速持續走低,說明使用者增長趨緩已經是事實。
快手當時的策略更保守,其中一個原因是,快手更希望實現使用者的自然增長。在宿華的訪談裡,可以多次看到「自然增長」的表述和態度。從快手早期的slogan「記錄世界、記錄你」也能看出快手的產品哲學。宿華認為一個好的產品,使用者會獲得很好的自然增長。包括社群和分發機制,快手也秉持更普惠的價值觀,演算法儘量減少對使用者的干擾。
另一個原因是,在抖音橫空出世,不斷收割使用者的競爭背景下,管理層可能覺得短影片的使用者數見頂,並不需要通過花錢買量的方式獲得增長。彼時擔任快手CEO的是宿華。
這個局面獲得轉變是在2020年春節的K3戰役。也許是抖音和拼多多使用者規模的飆升,讓他們意識到局勢緊張。於是告別佛系,快手被動加入戰爭。
2019年全年,快手的市場和銷售費用僅為98億元,對應到新增的DAU為5800萬,摺合一個新增DAU的獲取成本為168元。
2020年全年,快手的這項支出就激增到266億元,對應到新增DAU為1.51億。摺合一個DAU,新獲取成本為176元。這一年也是快手完成3億DAU的時刻。
這時候,快手的投入換增長策略勉強成立,保住短影片賽道老二的位置,是宿華和程一笑的使命。隨著抖音規模的持續膨脹,以及微信影片號的入局,2021年對快手並不友好。
2021年,快手的市場和銷售費用繼續上漲,達到441億元。其中包含了奧運會的投放和冠名費用,以及海外業務拓展的開支。對應到新增的DAU為4400萬。快手在財報中也承認,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流量獲取的競爭激烈。相當於,這時候一個新增DAU的獲取成本已經翻了好多倍,貴得離譜。
如果把市場營銷費用也理解為一種投資,顯然黃崢比宿華的理解更深刻。他曾經闡述過費用和資產的關係:
「巴菲特在談到投資標的的時候,時常會提到一個概念:生意的護城河(moats),如果把創業過程中的各種決策都當做是投資決策,那麼我們得去分辨我們用時間和錢換來的東西哪些是資產(asset)哪些是費用(cost),那些隨著時間流逝、對加深生意的護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資產」,那些時間越久對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費用。」
拼多多和快手過去的投放,誰花出去的錢是費用,誰換來的是資產,資本市場知道,他們的管理層更清楚。
一篇稿件解決一個問題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朋友圈或在看推薦
- 新消費降溫,賣咖啡成了他們最後的退路
- 網際網路醫院落地為什麼這麼難?
- 100億的併購,解決不了位元組的創新焦慮
- 董宇輝跑題式帶貨
- 私域不是我的地盤我隨意
- 位元組沒想清楚怎麼做Pico
- 張一鳴鐘情生物,馬斯克代言物理,基礎學科對人生有多重要?
- 騰訊手持一隻複雜多面的目標籃子
- 警惕網際網路職場協議陷阱
- 一個30年的消費品牌,如何花1個月與年輕人同頻
- 焦慮、抗拒和依賴,餐飲老闆對美團的複雜心理
- 快手VS拼多多:為什麼短影片比電商更難盈利?
- 快手走上了長影片的老路
- 對話藍牆互聯創始人:地產轉折,SaaS進擊
- 知乎求穩
- 從集郵到NFT,一場文化消費的時代變遷
- 揭祕網際網路公司績效考核的黑盒
- 普通人被微信改變的11年
- B站年底衝業績,最難解的一道題
- 從行業萎縮到增長反彈,醫美這一年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