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越高,車越智慧?新造車“算力大戰”背後的真相是啥?
因為疫情的原因,原本4月底舉辦的北京車展延期至今尚未舉辦,這也讓最近開幕的成都車展,成為今年的第一個A級車展。
在這次展會上,各大車企和供應商把智慧駕駛的「軍備競賽」推向高潮:一方面,智慧駕駛的使用場景從高速、自動泊車延伸到城市;另一方面,鐳射雷達、高清攝像頭、高算力晶片等硬體產品加速上車。
特別是高算力晶片,成為越來越多汽車廠家的主打賣點,很多車型的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突破1000TOPS。這裡的「TOPS」是計算機的算力單位,1TOPS代表處理器每秒鐘可進行一萬億次(10^12)操作。
這背後是汽車的競爭邏輯發生了變化。
傳統汽車時代的競爭,主要是圍繞動力、操控和空間來展開。但智慧汽車發展的背後,是整車計算平臺的演進,從最初的分散式計算、單個子系統擁有自己的ECU,到域控制器邏輯、以功能劃分整合化控制運算,再到最終實現整車運算能力的高速集中、智慧化分配算力。這也對晶片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現在很多汽車廠商宣傳的重點之一,就是採用了英偉達或者高通的晶片,算力有多強。這讓人不禁回想起手機和電腦廠商這麼多年來,圍繞晶片做營銷的習慣。
對於一臺汽車來說,是不是像電腦和手機一樣,晶片越快,算力越高就越好?答案可能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從「馬力」到「算力」
目前,「算力」已經成為評價一輛車的重要指標。
2019 年特斯拉推出 HW3.0 晶片時,144TOPS的算力在當時冠絕行業,讓很多車企意識到算力對於智慧汽車的重要性。當時,英偉達的Orin晶片還未量產,主打產品是2017釋出的Xavier晶片,採用12nm工藝,算力30TOPS。
蔚來ET7 | 視覺中國
到了2021年,這場競賽被拉高到新的高度。
2021年初,蔚來NIO Day,創始人李斌釋出了他們第一款轎車——ET7。相比當時其他車型,它最大的亮點之一是首款量產車採用Nvidia Orin晶片。在目前量產自動駕駛晶片中,Orin被認為是單片算力最高、技術最領先、量產節奏最快。
在之後的一年半中,拼晶片、拼算力成為一種風氣,最近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推出大算力的平臺。跟手機一樣,越來越多的汽車的釋出會開始把算力、晶片作為宣傳噱頭。
從資料上來看,目前晶片算力最強的是魏牌摩卡DHT-PHEV鐳射雷達版。它搭載毫末智行聯合高通打造的Snapdragon Ride晶片,綜合算力達到了1440TOPS;緊隨其後的的是蔚來ET7和威馬M7,它們都採用了四顆英偉達Orin-X自動駕駛晶片,車載系統的最大算力達到1016 TOPS;隨後的小鵬G9與理想L9,採用了兩顆英偉達OrinX晶片,算力也達到508TOPS……
相比之下,一直被認為是智慧汽車標杆的特斯拉,其搭載的 FSD 輔助駕駛晶片總算力依舊是 144TOPS。
從汽車晶片玩家來看,跟智慧手機行業類似,競爭者也呈現多元化。這裡既包含老牌晶片廠商Nvidia、Intel、高通,也不乏主機廠(Tesla)、中國初創企業(地平線等)及IT巨頭華為。
其中,在智慧座艙領域,比較有名的晶片有高通的8155與8195,還有地平線基於其征程2、征程3晶片打造的Halo 2.0與Halo 3.0方案;在智慧駕駛領域,則有英偉達的Orin、英特爾旗下MobileEye的Q4與Q5、華為剛剛釋出的MDC系列,以及地平線已經上車的征程2、征程3和即將量產的征程5與征程6。一般來說,自動駕駛和智慧座艙晶片最大的不同在於,智慧駕駛需要更大NPU算力,支援自動駕駛演算法的落地。
英偉達Orin晶片 | 視覺中國
根據開資訊,英偉達可謂是智慧駕駛晶片賽道的算力霸主。目前明確採用Orin晶片的主機廠包括蔚來汽車、理想汽車、上汽智己、威馬汽車、沃爾沃、路特斯、高合汽車、集度汽車、小馬智行等。
不過,主機廠商在選擇晶片的時候,並非只是考慮單晶片的效能強度,還會參考性價比以及相關的軟體生態、工具鏈的成熟程度。
主機廠商為了打造差異化的體驗,需要晶片支援感測器的「多路輸入」,並保持高度靈活度。目前,基於英偉達 Orin 晶片構建的自駕平臺,可以支援12 個外部 攝像頭、3 個內部攝像頭、9 個雷達、12 個超聲波雷達、1 個前置鐳射雷達,這基本涵蓋大部分主機廠的感測器配置,整體價效比較高。這也是 Orin晶片被眾多車型採用的主要因素。
車企「堆料大戰」
讓車企對於算力「如飢似渴」的,正是越來越普及的智慧駕駛技術。
現階段,市面上的量產車型普遍的自動駕駛等級介於L2到L3級之間,可以實現自動緊急煞停(AEB)、主動式巡航控制(ACC)、車道偏移輔助(LKA)等功能。總體來看,這個階段對算力的要求並不高,算力達到幾十TOPS就足夠。
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主機廠,現在就把晶片算力堆高到500到1000TOPS呢?這跟智慧駕駛的加速落地有關,主要表現為自動駕駛的使用場景,由最早的自動泊車或高速這樣的單一場景,逐步向多場景甚至全場景延伸。
自動駕駛的主流場景有三個,根據實現的難度,由低到高分別是高速/環路、停車場、城區。目前,高速/環路場景下的體驗已經不錯,2022年被認為是城市域的自動駕駛落地的元年。
隨著自動駕駛場景的拓展,鐳射雷達+視覺+毫米波雷達的多感測器冗餘方案正在成為主流。目前主流車型的感測器數量已經超過30個。越多的感測器、越深的網路、越多的網路,這些都對晶片的算力提出了極大的需求。
所以,硬體預埋、軟體OTA迭代,成為主機廠商主流的策略。
車企在量產車輛上裝配高級別智慧駕駛硬體,把晶片直接拉至高級別(L4)生命週期,通過硬體快速上量來獲取大量資料,然後對體驗不斷進行技術迭代。因為自動駕駛要突破到更高級別,需要資料、演算法、算力來實現閉環,用資料來驅動演算法的迭代。
汽車晶片 | 視覺中國
當然,主機廠推出這些高算力晶片,並不僅僅是技術發展的需要,也有營銷的因素。
回想一下當年的智慧手機,通過大屏、快充,以及更大的電池容量、記憶體、高畫素攝像頭,在各種宣傳和排行榜中賺足了眼球。所以,目前智慧汽車正在模仿智慧手機的營銷策略,就像人們談論手機配置一樣,汽車的晶片配置也將是消費者日常談論的話題之一。
其實,算力軍備競賽背後,更多體現的是車企的焦慮。
自動駕駛雖然已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但各項細分技術還在不斷迭代、向外延伸,這也意味著技術方向和市場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正因為自動駕駛是新事物,沒有人知道怎麼做,以及怎麼才能做好,所以車企傾向於提前預埋一些高配置的硬體,為後續的升級提供基礎。
算力不等於智慧
在這場軍備競賽中,部分主機廠商已經有些「迷失」,開始更多堆料配置,追求效能引數。但堆料能堆出高階自動駕駛嗎?從目前來看,僅僅靠堆高晶片算力,並不能做到高級別自動駕駛。
在智慧汽車時代,算力、演算法和資料是推動行業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其中,資料被認為是「生產資料」,演算法是「智慧」,算力是「肌肉」。
簡單說,智慧汽車水平的提高,除了算力絕對數值,還與資料、軟體演算法的協同配合相關。在資料和演算法還未取得突破的時候,即便算力堆高到1000TOPS,也無法達到高級別自動駕駛。這就像一個人渾身都是「肌肉」,但「腦子」不行,是一種畸形的狀態。
未來決定汽車差異性的,將是軟體及後續迭代帶來的效能和功能變化。比如特斯拉 HW 3.0 晶片,單晶片的算力只有72TOPS,相較上一代晶片並沒有提升太多,但自動駕駛效能最高提升幅度可達 20 倍。
更重要的是,產品最終是要面向使用者用的。目前高算力的晶片,並沒有給使用者帶來使用體驗的明顯改善,算力利用率並不高,沒有發揮其價值,使用者還需要花費極高的價格為硬體和軟體買單。
有人會認為,車企在晶片算力上堆料,是為將來高階自動駕駛做準備。但L4級別的自動駕駛什麼時候能實現突破,業內還沒有共識。Waymo早在2017年就開始自動駕駛的商業化,當時內部員工透露已經解決了99%的問題。但Waymo後來商業化遇挫,部分原因是要解決最後那1%的問題,難度可能是前面99%的數十倍甚至於數百倍。
除了技術上的問題,高階自動駕駛的實現,還取決於是基礎建設和政府的政策法規,包括 5G、物聯網、智慧城市的建設進度等等。Gartner此前預測,實現真正實用的L4級自動駕駛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
其實類似情況,在PC和手機行業都上演過。如果回看智慧手機過去幾年的發展,處理器效能和頻率越來越高、螢幕越來越大、解析度越來越高、攝像頭也越來越好……這些配置不一定帶來更好或更明顯的體驗,但卻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散熱問題,充電時間越來越長,價格越來越貴,體積越來越大等等。
當一個行業不斷強調效能引數,開始脫離使用者真實的使用場景時,是需要警惕的,這些被重點營銷的引數,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噱頭。未來智慧汽車的主戰場在於差異化的體驗,而不只是硬體的效能引數。
免責宣告: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創作者,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 臺積電失去華為之後,蘋果越發被“寵壞”了:強勢拒絕漲價要求
- 安卓靈動島功能齊全已上架,網友:你有的我要有,你沒有的我也要有
- 深網|榮耀“大躍進”:兩年衝刺登頂手機市場的後遺症
- 華為Mate50首日開售火爆,黃牛猛下料!
- 一天虧了幾十萬,iPhone14“收割”黃牛
- 傳iPhone 14 Pro系列熱銷,蘋果緊急追加2000萬部訂單
- 澳克諾領跑智駕域控制器,加速自動駕駛進入量產時代
- 三星S25渲染圖曝光?或取消實體按鍵 四曲面屏設計
- iPhone 14 Pro 的“靈動島”,安卓手機七年前就有了?
- iOS 16最新體驗來了!大批實用功能上線,早升早享受
- 汽車可以降價,但自動駕駛軟體必須漲
- 第二代自研晶片釋出在即,谷歌真的很想成為蘋果
- Dark Sky iOS版將於明年停止運營
- 中國信通院:7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30.6%
- 算力越高,車越智慧?新造車“算力大戰”背後的真相是啥?
- 臺媒:三星將旗下多個LCD面板專利讓給陸企,臺廠擔憂訂單量壓縮
- Mirco LED:中國廠商們的又一次突圍機會
- iPhone14 Pro靈動島抄襲?安卓廠商要抄靈動島可能沒戲了
- 蘋果部分iOS 16功能僅限iPhone XS或更新機型
- Gurman重申“蘋果仍在測試iPhone硬體訂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