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與區塊鏈有關嗎?
本文正在參加「金石計劃 . 瓜分6萬現金大獎」
介紹
Web 1.0 階段,大致指的是從 1991 年到 2004 年期間,用户是單純的內容消費者,瀏覽內容由網站提供,典型例子就是新聞門户網站。用户的參與的方式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是單向的。
Web 2.0 階段,在 2004 年左右開始,用户是內容的生產者,網站只是一個向用户提供服務的平台,典型的 Web 2.0 平台有維基百科、抖音、微信等等。主要特色是互動,用户不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用户的閲讀或觀看、討論、購買等行為,形成大數據資源庫。資源庫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仍然是中心化的平台或媒體。用户即可以獲取信息,也可以與媒體、平台進行互動,與其他用户間進行互動,進而形成信息的雙向流通。
Web3 指的是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在線生態系統,2021 年 Web3 的想法開始流行。到 2021 年底,特別興趣激增,這主要是由於加密貨幣愛好者的興趣以及知名技術專家和公司的投資。特色是去中心化,用户的行為生成的一系列數據構成的資源庫,並不是由某一箇中心化的平台或媒體所掌握,而是大眾共同擁有所有權和使用權。簡而言之,Web 1.0 是隻讀,Web 2.0 是通過 Web 服務讀取/寫入動態數據,自定義網站並管理項目。Web 3.0 是讀取/寫入並擁有/控制。
延伸性定義
美國企業家兼風險投資家諾瓦·斯皮瓦克建議將 Web3 的定義延伸至當前各大技術潮流邁向新的成熟階段的具體體現,包括: - 無處不聯網:寬帶網普及和發展,移動通信設備的互聯網接入。 - 網絡計算:“軟件即服務”的商業模型,Web 服務互用性,分佈式計算,網格計算和效用計算(又“雲端計算”)。 - 開放技術:開放 API 和協議,開放數據格式,開源軟件平台和開放數據(如創作共用,開放數據許可)。 - 開放身份:OpenID,開放名聲,跨域身份和個人數據。 - 智能網絡:語義網技術比如資源描述框架,網絡本體語言,SWRL,SPARQL,語義應用程序平台和基於聲明的數據儲備。 - 分佈式數據庫:萬維數據庫(World Wide Database,由語義網的技術實現)。 - 智能應用程序:普通語言的處理,機器學習,機器推理,自主代理。
虛擬世界
Web 1.0 是用户讀取互聯網,Web 2.0 是用户寫入互聯網,Web3 是用户生活在互聯網。 - 娛樂、工作、學習、消費、交際,都在網上發生。 - 網站不僅提供服務,還是一個生活空間,人們的一部分生活可以在網上完成。 - 在教育網站學習,在會議網站開會,在社交網站交友,在遊戲網站玩樂。 - 所有網站共同構成了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
所有網站的生活功能,如果能夠連在一起,讓用户無縫地從一個場景進入另一個場景,那就構成了一個虛擬世界。這大概就是元宇宙的樣子。
隨着 VR 等新技術、新的硬件和軟件在各種不同場景的推動,近年來,人們開始意識到,線上的大型數字世界並非只是遊戲娛樂場所,而是未來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新空間。
Web3 是分佈式的
這樣的虛擬世界,顯然不能被一家或幾家巨頭壟斷,否則我們就會依賴這些巨頭,不得不遵守它制定的規則。當你的生活都在虛擬世界裏面,某一天巨頭突然決定關閉你的賬號,你的虛擬人生豈不嘎然而止了!這就是很多人提出 Web3 應該是分佈式的原因,這有兩層含義: - 它不是集中式的,即沒有單一的公司可以控制它; - 任何一種服務都有多家提供商,通過分佈式協議連起來,用户可以極小的成本,從一個提供商轉移到另一個服務商。
區塊鏈的作用
區塊鏈,就是一個又一個區塊組成的鏈條。每一個區塊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們按照各自產生的時間順序連接成鏈條。這個鏈條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務器中,只要整個系統中有一台服務器可以工作,整條區塊鏈就是安全的。
這些服務器在區塊鏈系統中被稱為節點,它們為整個區塊鏈系統提供存儲空間和算力支持。如果要修改區塊鏈中的信息,必須徵得半數以上節點的同意並修改所有節點中的信息,而這些節點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體手中,因此篡改區塊鏈中的信息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相比於傳統的網絡,區塊鏈具有兩大核心特點:一是數據難以篡改、二是去中心化。基於這兩個特點,區塊鏈所記錄的信息更加真實可靠,可以幫助解決人們互不信任的問題。
如果 Web3 確定是分佈式的,那麼區塊鏈簡直就是天然的基礎設施。因為區塊鏈是分佈式數據庫的一種實現,本身就是分佈式的,而且信息一旦上鍊,就無法修改。這解決了 Web3 的核心問題:不同網站的數據交換。
不同網站都可以自由讀寫同一個用户的數據,並且這些數據是可以信賴的,從而保證用户進入另一個網站,就好像進入同一個世界的不同地區。
一旦 Web3 構建於區塊鏈之上,按照區塊鏈的設計,用户需要有一個數字錢包,它是你在虛擬世界的身份證和銀行賬户。你的身份、財產、消費,都通過這個數字錢包來標識。網站通過數字錢包的 ID,來識別你是誰。另一方面,有了數字錢包以後,銀行和金融也就變成虛擬的了,這讓虛擬世界更像現實世界了。
Web3 與區塊鏈有着密切的關係,但是 Web3 不等於區塊鏈。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信息網絡,區塊鏈生態則是包含以這個去中心化數據庫為基礎的協議和應用。而 Web3 大於區塊鏈生態,因為 Web3 需要更多的技術,例如去中心化存儲、人工智能、元宇宙、雲計算、芯片、邊緣計算等。所以 Web3 應用比區塊鏈應用可以包容更多的內容,區塊鏈是 Web3 的核心、關鍵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成分。
現存幾種區塊鏈
比特幣(於 2009 年推出,總價值 1萬億美元)為世界帶來了現代分佈式系統,併為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比特幣本身非常具有侷限性:簡單地説,它只是一個記錄比特幣所有權的分類賬。
以太坊(誕生於 2015 年,總價值四千億美元)則完全不同:以太坊區塊鏈不是維護一個簡單的分類賬,而是維護虛擬機的狀態:一台互聯網上的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可編程計算機。開發人員可以通過編寫和部署“智能合約”(在以太坊虛擬機上運行的代碼),影響系統未來的發展。這催生了新的數字結構,如 NFT 和 DAO。
Solana(誕生於 2018 年,總價值 500億美元)是繼太坊之後的一個可編程區塊鏈。Solana 的重點是實現高吞吐量、低成本交易,這是當前以太坊網絡的兩個最大的弱點。Solana 的高性能主要歸功於分佈式共識設計的多項創新。
數字資產
區塊鏈允許寫入任意數據,那麼我們虛擬生活的所有數字記錄都可以放在區塊鏈上面。如果每一樣虛擬物品都有自己的一個編號,把它們記錄在區塊鏈,那麼就可以確定它們的主人(即關聯到數字錢包)。舉例來説,虛擬世界的每一把數字牙刷,都可以在區塊鏈上有一個唯一編號,不會跟別的牙刷混淆,並且通過關聯到數字錢包,確定每把牙刷的主人。
我們甚至可以交易這把牙刷,把它登記到另一個數字錢包,讓它的主人變成其他人。例如現在很熱門的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只不過它在區塊鏈上登記的不是牙刷,而是數字收藏品。
創業家 Chris Dixon 前不久公開説:"Web3 就是所有權",就是這個意思。
總結
Web3 現在正在擴展到包括社會領域和碳市場,而且延伸到法律、文化藝術、房地產,科技包括網絡安全、軟件、硬件、應用、虛擬現實等。它也是可互操作的元宇宙的基石,這是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完全虛擬的平行宇宙,正在吸引消費者公司和風險投資家等的大量投資。
Web3 大規模採用之前,需要解決許多問題,包括有關監管的問題。然而,以消費者為核心、統一數據、功能和價值,並以此為新的、更高效的應用程序和資產所有權形式創造機會——是一個強大的價值主張。與任何被稱為顛覆性的新技術一樣,區塊鏈、智能合約和數字資產將如何具有革命性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