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一線研發管理之殤

語言: CN / TW / HK

《人月神話》出版已經四十餘年了,而它講述的內容是是一次五十多年的一個大型軟體實踐。

那還是一個屬於PC軟體的時代,無數的大型軟體可以按圖索驥,衍生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和規範。

但那也是中國軟體行業在泥潭掙扎的年代。

沉澱不足

1995年,比爾蓋茨訪問中國,在招待會上,有當時的中國軟體行業領袖們,王選,求伯君,王志東。 王選是兩院院士,開發出了漢字鐳射照排系統,並隨後創立了北大方正。 求伯君的故事則更為知名,一己之力開發出了初代wps,隨後創立金山。 王志東開發出了第一代的漢字作業系統,創立了四方利通,在網際網路時代,創立了新浪。

他們與比爾蓋茨的會面,不禁讓媒體們發問,誰會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

30年後再看,金山的市值,僅微軟的1%不到。早年起步的用友,金蝶沒能成為中國的SaleForce,WPS也沒能成為中國的Office。

軟體行業的困境,一方面是小微使用者無法負擔的起正版費用,一方面也是因為付的起費用的使用者,不喜歡被改變。

在當時,願意付費的使用者,只有企業和政府。而這些都是傲慢的客戶,他們更傾向於讓開發商去為他們定製流程,而不太願意接受軟體現有的流程來反推企業內部的流程改革。 這對軟體開發商來講是致命的,因為本身軟體需要靠賣license才能無限擴張,降低成本。而如果做定製化,那本質上是在賣勞動力。

軟體行業的不可持續,帶來了一個自身的問題,就是缺乏資深的管理人才。

而後不過十幾年,開始了隨後轟轟烈烈的網際網路浪潮。

一部分公司的創始人,開始認識到快速擴張的團隊十分缺乏專業的、具有國際性視野的人才來建設公司團隊,於是開始聘請職業經理人。

比如網易聘請的黎景輝,盛大聘請的唐駿,阿里聘請的衛哲等。但是這些職業經理人很快水土不服,先後出局。較為誇張的是丁磊和黎景輝的衝突,嚴重到了黎景輝給一線員工發紙質信控訴丁磊,上班甚至帶著保鏢的地步。

外部管理人才水土不服,內部人才沉澱較少。數十年來,除了華為沉澱出了一套著名的IPD流程,似乎在人才沉澱,軟體工程建設,理論建設上都有所不足。 在我經歷的公司中,管理者的手段一般都是四條金律“定目標,搭班子,跟過程,拿結果”,這是常年做業務沉澱下來的一套方法。

## 技術人員難以管理

今年2月份,一個前meta華裔工程師在Tiktok工作一年之後,發表了了一篇文章'5 crazy things about working for Tiktok(why we quit our PM and engineering jobs)' 文中總結了tiktok和自己工作過的企業在研發上的不同:

 1. 不寫單測,並且合併程式碼不需要審批。但卻非常有效,沒有重大宕機事故。
 2. 小會少,大會多,會拉一堆人開會
 3. 組織結構極度扁平
 4. 流程簡單,不重視文件,但是執行力很高
 5. 競爭激烈,可能因為技術人員其實不夠

我們可以提煉管理中的其中幾個點:

 1. 責任不清晰
 2. 結果導向
 3. 流程簡單

這種情況,我認為並不少見,這是網際網路快速擴張帶來的必然結果。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大多都是在2013年前後發力。而谷歌,meta這一類PC網際網路的巨頭,早在2000年初甚至90年代就名滿天下了。

我認為一個公司的管理體系,即使是技術體系,也與其商業模式和成功經驗是有很大關係的。google的管理模式被奉為神話,但是很難說是google商業上的成功帶來了革命性的管理,還是因為革命性的管理帶來了商業上的成功。 我們只是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沒有學習google的公司,也有很多取得也商業上的成功。

華為的前高管李玉琢在書中曾經評價廣為流傳的《華為基本法》,是宣傳效應遠大於實際效果,華為的成功依舊是商業策略的成功,不是基本法的成功。

中國網際網路的浪潮,遠比其他地區凶狠。現在依舊矗立的巨頭,都是在屍山血海中廝殺出來。在這個期間,人起到的作用,遠遠大於技術起到的作用。因為技術的建設和沉澱是緩慢的,它可以作為後發優勢,很難作為先發優勢。

美團的創始人之一王慧文稱,在美團開展外賣業務時,由於技術的不足,甚至是客戶下單之後,需要美團的客服人員再電話通知商家。

在這種執行模式之下,也確實很難效仿國外大企業的現有制度。因此,這位工程師總結的幾個點,一方面是不足,另一方面卻也是這些公司的成功經驗。

對於人的依賴,使得各大更強調一線員工的能動性。

這就是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喜歡談的'onwer意識',即使是在meta,也會以'impact'作為升職指標。

Onwer意識是責任不清的一種進階說法,是在責任不清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正向的結果引導。

以我經歷的公司看,即使是大廠,有很多團隊中是沒有OKR,沒有敏捷,全作坊式運轉的,這都是責任不清和流程缺失的表現。

明確的職責和流程,對於一線工程師來講,自然是非常受歡迎的。但也不可避免的帶來責任邊界的皮球問題。即使是微軟,Google這樣的公司,也免不了這種因為責任邊界帶來的派系林立和部門隔閡。

去年12月份,google的rust稽核團隊就因為此類問題集體辭職。

與其他崗位相比,技術人員是一個特殊的工種,特殊在它無法通過某項指標來衡量個人價值。這是所有創造性工作崗位的通病。

為什麼當裁員發生時,考勤當成不二的工具。為什麼當晉升時,五花八門的黑話都出現在了PPT裡?

原因都在於此。

技術本身的價值是可以衡量的,除了核心的演算法,架構,其他方面的功罪具體到人就有點不太好衡量價值。

對公司來講,管理的維度是在產品或者業務維度上的,衡量一個產品是否需要被剪掉,主要參考在它的成本和收益。

對於營銷,市場人員這些收益部門來說,衡量價值有非常直觀的資料,是可以具體到個人的。

而對於研發這種成本部門來講,很難有直觀的資料。當成果難以衡量,指標又含糊不清時,唯一清晰且硬性的指標,就只有考勤了。

這種難以衡量,帶來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研發人員的面試和薪資,成為一種相對模糊的玄學。也因此,部分企業會加重對一些硬性條件的要求,比如學歷,大廠經驗等,因為他們往往付得起更高的薪水,希望物有所值。

總結

目前諸如tiktok這樣的管理是否是一條合理之路,是很難論斷的一個事情。

但現在一線員工和一線管理者,都有苦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