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DevOps 到平臺工程

語言: CN / TW / HK

近日,OSCHINA 和 Gitee 聯合釋出了《2022 中國開源開發者報告》。該報告由” 前沿開源技術領域解讀 “ ” 中國開源創業觀察 2022“,以及” 開發者畫像分析 “ 三個章節組成。

在 “前沿開源技術領域解讀” 部分,多位在其領域有所建樹的一線開發者和開源商業化公司創始人,對目前國內外流行的前沿開源技術領域過去的發展和未來的趨勢進行了深入的洞察,覆蓋開源雲原生、開源 AI、開源大前端、開源大資料、開源 DevOps、RISC-V、開源作業系統、開源資料庫、程式語言九大領域。
 

其中,開源資料庫 DevOps 工具—— Bytebase CEO 及聯合創始人陳天舟在報告中對開源 DevOps 領域進行了解讀,以下為原文。


從 DevOps 到平臺工程

前段時間《DevOps is dead, long live Platform Engineering》這篇文章引發了廣泛討論,標題翻譯成中文是“DevOps 已死,平臺⼯程是未來”。作者確實有標題黨嫌疑,因為 DevOps 和平臺工程是兩個維度的概念,前者更偏向一套方法論,後者多指一個職能。

雖然平臺工程這個詞是最近這一年才興起的,但發展到⼀定規模的技術公司,內部也已經有一支或者多支團隊在承擔平臺工程的職責。網上最早能查到的系統性分享應該是 2017 年《The Paved Road at Netflix》。

平臺工程屬於 PaaS 層,它的逐漸流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1. 在其之下依賴的 IaaS 層通常是各大雲廠的 IaaS,這部分日趨成熟,所以使得精力可以上移到 PaaS。

2. 在其之上被依賴的 SaaS 層則是各業務線,隨著業務線的擴充套件,就希望提煉出一套可以複用的元件,這就是要下沉到 PaaS 層。

3. PaaS 層本身的平臺工具也日趨完善,從最底層的統一平面 Kubernetes 往上,已經有一組比較成熟的平臺工具套件。

平臺工程和之前的中臺概念有類似之處,也可以說平臺工程是由中臺演化⽽來的,在和底層 IaaS、上層業務 SaaS 的磨合中逐漸明確了彼此的邊界,使得平臺工程可以定位在 PaaS 領域做好自己的產品化。

我相信平臺工程確實會是未來,但在研發組織擁抱平臺工程的過程中,首先要經歷一段 SRE、PaaS、研發效能這幾個團隊整合的陣痛。但總之,平臺工程並不會取代 DevOps,而是隨著和下層 Infra、上層業務的生產關係邊界劃清,自身生產工具套件的成熟,去成就更好的 DevOps。

The paved road to better DevOps.

陳天舟

陳天舟是開源資料庫 DevOps 工具—— Bytebase CEO 及聯合創始人,曾任 Google 總部雲資料庫服務技術負責人,內部 MySQL & PostgreSQL 分支維護者,曾任螞蟻集團程式碼評審委員會主席,資料庫/研發/協同平臺負責人,曾獲“蘋果中國最年輕工程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