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工程理念崛起
作者:李大元 (花名:達遠),Kusion 項目負責人,來自螞蟻集團 PaaS 核心團隊,PaaS IaC 基礎平台負責人。
近日,OSCHINA 和 Gitee 聯合發佈了《2022 中國開源開發者報告》。螞蟻集團 PaaS 核心團隊,PaaS IaC 基礎平台負責人李大元在報告中對開源 AI 領域進行了解讀,以下為原文。
平台工程理念崛起
平台工程 (Platform Engineering) 是一種運維理念,試圖解決雲原生時代運維問題。其提倡的一個重要觀點是運維平台要提供工程師自服務能力,希望平台可以屏蔽基礎設施複雜性,提供靈活的工具鏈和工作流,工程師利用這些平台的基本能力,自己組合、編排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過程中不需要平台層的參與。
平台工程這個理念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已經不得而知,但是 2022 年 7 月份的一條 Twitter “DevOps is dead, long live Platform Engineering” ,一經發布迅速傳遍國內外 DevOps 圈子,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各媒體平台也出現了大量報道文章,相關的社區、站點、羣組更是數不勝數。
DevOps 理念在 10 多年前被提出,無數企業基於此理念構建了自己的 DevOps 平台,希望解決內部規模化運維的效率和複雜性問題,但在實際落地的過程中往往不盡人意。Dev 團隊和 Ops 團隊之間如何合作?職責如何劃分?底層基礎設施複雜多樣,能力日新月異,如何快速讓一線 Dev 享受到技術紅利?這些問題在業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也是平台工程理念提出的原因。拋開概念定義,無論是 DevOps 還是 Platform Engineering, 本質上都是企業內部規模化運維這同一命題下的不同理念,大家需要的是一套經過驗證,生產可用,能解決當前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筆者看來,平台工程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這個概念火起來之前,已經有很多團隊採用相似的思路構建了自己的產品,如 KusionStack、humanitec。
平台工程更像是運維技術發展到今天的一個必然產物,距離 Kubernetes 第一個 Commit 已經過去 8 年多了,雲原生技術早已成了“標配”,或者説我們已經進入到“後雲原生”時代。一個現代化的應用除了雲原生技術以外,往往還會使用到 IaaS 雲服務、內部自建服務等各種異構基礎設施,可能還會有多雲、混合雲的部署訴求。這些複雜技術已經遠遠超出一個普通的 Dev 需要理解的範疇,也不應該把底層的複雜性直接暴露給普通 Dev。
平台工程的火熱代表着之前的運維理念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訴求,需要新的技術來解決當前企業規模化運維的難題,平台工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具體如何實施,業內還處於相對初級的階段,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平台工程會是運維領域未來幾年值得持續觀察的一個新方向。
《2022 中國開源開發者報告》報告由” 前沿開源技術領域解讀 “ ” 中國開源創業觀察 2022“,以及” 開發者畫像分析 “ 三個章節組成。
在 “前沿開源技術領域解讀” 部分,多位在其領域有所建樹的一線開發者和開源商業化公司創始人,對目前國內外流行的前沿開源技術領域過去的發展和未來的趨勢進行了深入的洞察,覆蓋開源雲原生、開源 AI、開源大前端、開源大數據、開源 DevOps、RISC-V、開源操作系統、開源數據庫、編程語言九大領域。
欲瞭解更多報告內容,請點擊:https://gitee.com/report/china-open-source-2022/
- 從雲原生到 Serverless,我們對數據庫還有哪些想象?
- 2022 年大前端總結來了,我們能抓住什麼?
- 15 大分論壇不容錯過,GOTC 2023 即將拉開帷幕!
- WebGPU 尚未發佈,Orillusion 提前公測,我們先和創始人聊了聊
- 多樣性算力、全場景支持是操作系統剛性需求
- Thoughtworks 技術專家 Phodal:2022 年前端趨勢總結
- 雲原生業界生態空前活躍,要落地仍然考驗創造力
- eBPF為雲原生應用可觀測性開啟更多可能性
- 白鯨開源代立冬:數據技術快速更迭, DataOps 應運而生
- 下一代開源操作系統 因雲而與眾不同
- 爭執不斷,但低代碼的發展已經成為趨勢
- 網關基礎設施或邁出走向標準化的關鍵一步
- 前後端開發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 為什麼説 AI 標準化和規模化應用來臨?
- 平台工程理念崛起
- 雲原生成為數據庫產品的重要演進方向
- 開源數據庫賽道為何吸金?
- 數據湖與 LakeHouse 依然炙手可熱
- 操作系統根社區或能應對停服難題
- 統信王耀華:把握開源操作系統供應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