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騰訊阿里真的是高科技企業嗎?【轉載】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瑞典馬工”

一、 問題:BAT們真的是高科技企業嗎?

長久以來,以百度騰訊阿里(合稱BAT)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以高科技公司自居。它們在全國要地要政策,賺着最高的利潤繳着最低的税費。他們的管理人員出門必穿喬布斯套頭衫,一開口就要“降維打擊”其他行業。這些人如果出了醜聞,則通過公關部操縱自媒體洗白洗淨。年輕人對他們趨之若鶩,造出各種BAT(分別取百度阿里騰訊首字母),TMD(分別取頭條美團和滴滴首字母),鵝廠狼廠狗廠(分別指騰訊百度京東)各種黑話,營造一種大廠崇拜亞文化。

本文很長,就想問一個問題:BAT真的是高科技企業嗎?如果是,他們的高科技在哪裏?

二、BAT們規模確實是很大,賺錢很多

估計有朋友會笑我,中國互聯網公司佔了全球互聯網公司前20名的6名,僅次於美國,高於歐洲日本韓國加起來,他們怎麼能不是高科技企業呢?

image.png

這些朋友的數據是對的,但是結論錯了。規模大不代表就是高科技。如果按照營收規模,那麼中石油和中石化會是中國最高科技的公司,而沃爾瑪會是世界第一高科技公司,顯然這有違常理。

三、BAT們對IT基礎技術幾乎毫無貢獻

要評判一家公司是否高科技,主要還是看產業貢獻。我們不妨從IT產業的幾個基礎開始:計算機語言,操作系統和數據庫。

BAT們對計算機語言的貢獻,和在校生一樣打零分

計算機語言是IT行業的地基。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計算機語言大概有27種,毋庸諱言,大部分是美國公司主導的。

但是在美國之外,我們也看到日本樂天公司員工松本幸弘發明的Ruby,新西蘭統計學家發明的R語言,加拿大程序員發明的PHP,捷克JetBrain公司發明的Kotlin,瑞士大學發明的Scala,德國SAP公司的ABAP,巴西的PUC的Lua。

那麼中國互聯網公司發明或者主導的語言有多少呢?答案是零。

如果我們放寬標準,考察世界上1000種有名有姓的計算機編程語言,就可以看到名單裏有許式偉的go+,吳濤的易語言。這些國產編程語言雖然很稚嫩,但是他們也是有價值的探索。

那麼,這批語言裏,中國互聯網大公司主導或者贊助的有幾個呢?答案又很簡單:零,鴨蛋,不存在,沒有一個,一個都沒有。

進一步,中國互聯網大廠不僅沒有興趣發明新語言,也沒有興趣參與現有語言的標準制定。你在各個語言的標準委員會極少看到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代表。

試舉一例,騰訊五萬開發人員大量的使用C++,C++語言支撐了騰訊絕大多數核心系統的運行,那麼C++標準工作組有幾個騰訊的代表呢?答案又不出奇:零個。

作為對比,芬蘭Qt公司都在這個委員會有代表,而Qt公司員工數只有445人,還不如騰訊的專家工程師數量多。

如果讀者您是一個寫過C++的大學在校生,恭喜您,您在C++標準制定上的話語權已經達到了騰訊專家工程師們的水平:零話語權。

BAT們在操作系統上的戰略:搭免費的便車

如上所述,BAT們規模巨大。騰訊在清遠一個數據中心據説就要有超過100萬台服務器,百度説要在2030年達到500萬台服務器,阿里有200萬台服務器。這些天文數字讓人眼花繚亂,精確數字也很難求證。

不過沒有疑問的是,這些服務器安裝的都是開源操作系統Linux。如果某一天他們不能用Linux操作系統的話,這幾百萬的服務器就是一堆廢銅爛鐵。

那麼,Linux內核的主要貢獻公司裏,有多少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呢?大家可以看下這個列表。

image.png

除了大家都預計的美國公司,貢獻者還有英國的ARM,日本的瑞薩電子,台灣地區的聯發科,德國的SUSE,以及值得尊敬的中國華為。

中國互聯網巨頭們呢?又一次集體缺席,榜上無名,即使他們是Linux最大的用户。

實際上,BAT們不僅對Linux不作貢獻,還不為常用軟件開發Linux版本,從而阻礙Linux桌面軟件的普及。

比如大家日常使用的微信和支付寶都不提供Linux版本。Web瀏覽器本來是可以跨操作系統的,然而騰訊關閉了微信的web服務,徹底斷絕了Linux桌面用户使用微信的可能性。

我有個朋友中專畢業在我老家縣城網吧做網管,有時候他會依照老闆的指示,這裏那裏改些參數,優化下幾十台電腦的性能。論對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態度,他和BAT是一樣的:只管消費,從來不生產。

甚至他的態度要更嚴肅一點,畢竟他們買了操作系統的授權間接贊助了開發工作,而BAT們是免費的使用Linux。

BAT們在數據庫上的產品:挖坑埋用户

在數據庫領域,BAT們不再是零分了。這些公司的雲平台上,都有讓人眼花繚亂的數據庫服務。同一家公司都有好幾個維護這些數據庫服務的小團隊,嘴巴上説是兄弟團隊,實際上打得眼睛出血。

但是穿透這些眼花繚亂的菜單,可以看出,大多數BAT團隊其實就是把開源軟件魔改一下,路由一下,就當成自研軟件來賣。

這些缺乏真正競爭力的軟件往往有兩個結局:

用户不想用

比如騰訊隆重推出的TDSQL,號稱查詢性能提升百倍,支持分佈式事務,然而用户根本不買賬,在google搜索上,TDSQL的搜索量不到TiDB搜索量的二十分之一。而TiDB的所在公司平凱星辰只有幾百人,不到騰訊的百分之一。

image.png

廠家不想養

因為產品沒有沒有用户社區,這些大公司也自然沒有耐心去長期維護一個數據庫產品。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開源的AliSQL已經五年沒有更新了。

image.png 而騰訊的TBase則是在2019年底提交了初次代碼之後,就基本沒代碼更新了。

image.png 和開心農場或者在線商城不一樣,數據庫生命週期非常長,經常可以達到十多年,在某些銀行甚至有三十年的老數據庫系統在跑。

試想一下,如果某個銀行信賴BAT採用了上述兩款數據庫,結果發現三五年之後這個系統就停止維護了,甲方決策者該是什麼感覺?BAT們對待基礎軟件的態度是不是過於輕浮了?

四、BAT的管理能力不如生產隊隊長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管理諮詢公司,請BAT們的離職高管出來演講,言必稱十萬員工,一億用户,百億流量,萬億交易額。實事求是的講,這些數字確實很大,也都是真的,但是這其中有很多技術含量嗎?恐怕未必。

筆者是農村出來的,對勞動生產率有些心得。如果一個勞動力能種3畝地,這是七十年代湖南鄉村的普通水準。如果一個勞動力能種30畝,這是東北農場的水平。如果一個勞動力能種2100畝地,這是美國農場主的平均水平。

那麼,如果一個公司能種2100畝地,但是它需要700個勞動力,又是什麼水平呢?我説,這是七十年代生產隊隊長的水平。不客氣的説,BAT的高級管理者們就是這類生產隊隊長。

生產隊長一板斧:記工分

BAT們無一例外,都用KPI來考核員工。不熟悉英語的讀者可能不太懂KPI(英文全稱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是什麼,您理解為記工分就好了。比如做即時通信軟件的,用户數就是KPI,做開源軟件的,github點星就是KPI,運營遊戲的,用户充值金額就是KPI。

BAT管理幹部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年終數本本上的KPI/工分。工分高的分獎金/糧食多,工分低的分獎金/糧食少。就這麼簡單粗暴。

image.png

生產隊長二板斧:按指標開除

生產隊長雖然沒有管理技術,但是還有基本底線,不會開除工分低的隊員。

而BAT就不一樣了,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感的他們公開的宣揚社會達爾文主義,要淘汰工人。

image.png

有的公司甚至規定硬性的淘汰指標,一方面公司效益年年增長,高管股票年年變現,財富五百強排名年年上升,另一方面,這類公司持續的每年淘汰5%到10%的工人。試問,即使以對員工惡劣聞名的台企,可有這種惡劣制度?

管理三板斧:996福報加班

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 “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然而BAT們公開的宣揚996文化,所謂996,就是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一週工作6個小時,每週工作72小時,幾乎是法定工作時間的兩倍。

這種加班文化,不僅殘害了青年身體,降低了生育率和生活質量,也殘害了勞動環境,緊張了社會關係。

作者不止一次聽到中小公司的經營者抱怨:“為什麼騰訊/百度/阿里/頭條/拼多多大樓的燈光亮到十二點,而我的員工六點就下班了?” 當他們延長加班時間的時候,往往打着“學習互聯網先進管理經驗”的牌子,實在諷刺。

image.png

BAT們輸出了糟粕管理文化

如果讀者您過去幾年接觸過互聯網公司,會發現很多奇怪的低俗文化,比如請日本色情片演員參加公司年會。其中一個演員蒼井空被他們打造為明星人物,外號蒼老師,在微博開賬號和超話。公司創始人們甚至在舞台上和蒼老師摟摟抱抱,其言行舉止有如十五歲未成熟的叛逆少年。

image.png 然而這些高科技精英們並不是十五歲的叛逆少年。當日本色情片明星無法滿足他們奇怪慾望的時候,他們毫不掩飾的在公司內引入了程序員鼓勵師這種挑戰社會底線的崗位:

image.png

硅谷公司們在做什麼

與此同時,BAT們的美國同行們在嚴肅認真的探索新的管理技術。谷歌發明的OKR,已經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最新成果。學術界和工業界研究OKR的書籍汗牛充棟。奈飛推行的扁平組織和員工自治文化,雖然沒有OKR那麼被廣泛驗證,但也是商學院的熱門話題。

烏克蘭小公司Gitlab的遠程工作宣言在過去的兩年中得到了廣泛的實踐,很可能徹底改變現代企業的組織方式。另外一個公司Hashicorp除了給法務團隊提供辦公室外,所有員工包括高管都遠程工作。

這種創新的,嚴肅的,有助於社會進步的管理藝術探索,請問BAT們有過哪怕一點嘗試?

五、BAT們的技術輸出是一場接一場的災難

上文説了,BAT們在基礎軟件上毫無建樹,他們24年的貢獻加起來,加起來還不如七百人的北京平凱星辰一家公司大。在管理上也極度落後,所謂財富五百強大廠的高級管理人員,跟法盲鄉鎮企業家也沒什麼區別,還沾上了色情狂的壞習慣。

那麼就有朋友問了“雖然基礎軟件和管理技術不行,但是微信和支付寶確實是很成功的應用,這一塊BAT應該能向產業界輸出良好的技術吧。”

我要説“雖然這個期望一點都不高,但是不幸的是,同樣落空了”

BAT們沒有引導過一個技術進步。

過去二十年,湧現了無數新的技術理念。比如本世紀推出的Broswer/Server架構,決定了現在企業信息系統的基本結構,至今沒變。Web 2.0依靠JS等技術,奠定了今天互聯網互動應用的基礎。移動互聯網則更顯著的影響了幾乎每個人的生活習慣。

更專門小眾的技術理念則有分佈式系統測試驅動開發微服務DevOps雲原生,這些理念極大的改變了行業格局。那麼,其中哪些是市值幾萬億的BAT們提出來的呢?您想必已經知道答案了,一個也沒有,一年幾千億收入的BAT們在這方面持續吃鴨蛋。

BAT提出的技術理念有如鬧劇

當然,説BAT們沒有嘗試過發明技術理念也是不符合事實的。下面試舉兩例:

百度的框計算鬧劇

2010年,當雲計算還在很初期的時候,李彥宏説雲計算沒有內容,是新瓶裝舊酒。為了對抗,他提出了框計算的概念。

image.png 時隔十二年的2022年,4萬百度員工也解釋不清楚框計算是個什麼東西。但是當時他們可熱情了,下面引述當時百度的新聞稿《框計算-佈局未來搜索》,讀者可以感受他們的熱鬧:

``` 百度創始人、CEO李彥宏心中也有一個數字理想——他把它稱為“框計算”。 最近幾年,乃至百度的下一個10年,將“框計算”落地,變革人類的生存方式,將是這家公司最重要的使命。 通過“框計算”,百度從過去的搜索工具,逐漸向互聯網操作系統演進,再一次徹底顛覆了中文人羣的信息獲取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本身。

https://www.yicai.com/news/414938.html ``` 為了“變革人類的生存方式”,百度上上下下的員工即使不知道框計算是個什麼東西,也馬上行動起來.

去年框計算理念推出以來,百度內部成立了“框計算技術委員會”,每天都會基於“框計算”推出多項新技術上線。 https://www.yicai.com/news/414938.html

阿里巴巴倡導一個自己拋棄的技術理念。

相對虛無縹緲的框計算,阿里巴巴提出的中台有更多的內容。京東上講中台的書就有幾十本。阿里雲也還有數據中台這個服務在售賣,其市場營銷團隊還在為中颱正名。

但是,根據媒體的報道,阿里巴巴內部在2015年建設中台,在2020年就已經拆中台了,用CEO的原話是“要把中台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

更要命的是,中台在市場上忽悠了一些用户,卻幾乎沒有成功案例。恰恰相反,我們看到有中台諮詢公司因為搞砸了項目,被客户憤怒公開投訴。關於此類案例,建議您閲讀36Kr的《中台,我信了你的邪》

騰訊雲的雲原生3.0笑話

如果説阿里的中台是一個失敗的嘗試,百度的框計算是一次失敗的營銷,那麼騰訊雲的雲原生3.0理念則可以避免失敗的帽子: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投入資源,他們只做了一頁PPT。

image.png

我把這一頁PPT裏的熱門概念都列出來,讀者您如果從事軟件開發行業,就可以看出,所謂雲原生3.0就是蹭油水:造一個沒有內涵的虛假概念,其外延覆蓋任意一個熱門新概念,以便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去混場子。

BAT真正的技術輸出是通過當外包完成的

有朋友問了:“你口氣這麼大,説BAT們沒有技術可供輸出,那麼我聽説BAT確實有輸出過技術,你怎麼解釋?”

我的答案很直接:“因為BAT們人多,他們派人去當輸出對象的軟件開發外包。”

您想必在疑問:“BAT的人工那麼貴,用了大量的外包,怎麼會自己當外包?”

實際上,我這句話不是故意標新立異,當外包是BAT們自己在廣泛宣揚的。

比如阿里巴巴的這篇《陳思淼:阿里6個月重寫Lazada,再造“淘寶”的技術總結》,就把阿里巴巴集團對Lazada(阿里收購的東南亞電商公司)的技術輸出路徑講得很清楚了。引文如下: ``` 項目橫跨國慶、新年和春節,100 多名工作人員,連續六個多月的 996 加班;其中有近 20 人需要連續三個多月在東南亞 六國出差負責割接。 每個階段都很多同學連續奮戰到 12 點甚至一兩點才下班,三次割接,加上演練有七八次通宵,很多同學就乾脆睡在公司。 在新加坡割接過程中,一個 Lazada 同學來問我:你們阿里同學在杭州,是不是有兩班倒呀?不然怎麼我晚上下班前提的 BUG,第二天早上來,就神奇的修好了。正是由於這樣的不怕苦,不怕累

陳思淼,公眾號:ArchSummit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zk2NDQyMw==&mid=2247488844&idx=1&sn=3d9c30b293eec57d2e5a0f8708515d12&scene=21&token=783862048&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 100多人在春節又出差又加班又打地鋪的,弄得輸出方都搞不懂有多少人馬,這不是典型的人力外包麼?上了年紀的讀者,如果有參加過大幹快上修水庫,應該能想象得到阿里技術團隊的組織模式和現場氣氛。

又比如騰訊雲已經刪除的一篇文章《用雲十年,從騰訊雲到騰訊雲》是這麼説的 ``` 為了儘可能降低客户的應用改造成本,騰訊雲數據庫團隊派專人為樂元素提供命令兼容性的改寫方案,並在遷移流程中規避數據寫入的冪等問題。

騰訊雲專門為消消樂項目開發了一套數據校驗平台

http://news.yxrb.net/202112/27228009.html ```

騰訊云為了説服大家他們確實在做軟件開發外包,甚至提供了駐場照片:

image.png 我這裏必須澄清一下,我對軟件外包公司並沒有惡意。實際上,外包公司思特沃克參與了很多新技術理念的塑造,是敏捷開發,測試驅動開發和微服務的重要推動者,非常值得從業者尊敬。如果把上面兩個BAT外包案例和思特沃克的外包案例去比較,思特沃克吊打他們。

BAT輸出陳舊的技術文化

有兩個面向初學者的技術分享,一個是《為了敏捷和規模的無服務器開發》,一個是《寫Shell腳本去機器拉指定路徑的日誌》,(不太瞭解IT行業技術的朋友,可以粗暴的認為前者是2022年的技術,後者是2002年的技術,技術代差二十年),如果一個發生在深圳,一個發生在非洲,您覺得哪一個分享會發生在哪一個城市?

非常尷尬的是,前一個發生在非洲加納阿克拉,有圖為證:

image.png

後一個發表於騰訊官方微信號,標題是《運維自動化工具研發經驗》,該公眾號發表的另外一篇文章推崇的IT工程理念則是“吃苦耐勞”,同樣有圖可證:

image.png

在BAT們之外,中國程序員有世界級的貢獻

在BAT們剛剛成立還不起眼的1998年,國防科技大學博士生章文嵩發明了LVS,並且在互聯網公佈,之後迅速得到了全世界的採用,並且合併進了Linux內核。這是中國軟件工程師至今為止,對IT基礎技術最大的貢獻。

2014年,非計算機科班出身的尤雨溪發明了Vue.js這個世界流行的前端框架,並且在2016年從谷歌辭職,全職維護該開源項目。他從未在BAT工作過。

2009年,淘寶工程師章亦春開創了openresty項目,給主要處理靜態文件的Nginx增加了動態處理能力,但是章亦春在淘寶內部拿到了需要勸退的績效,並且最終從淘寶辭職,去了美國硅谷。

六、BAT沒有高科技貢獻,卻消耗了高科技人才

清華大學是我國理工科人才最好的學校,下圖是清華大學畢業生的2020年去向圖

image.png

可以看到騰訊阿里網易字節跳動美團總共招聘了203名清華畢業生,已經高於華為的187名了。

那麼,這些潛力人才去了BAT,在幹什麼呢?騰訊的公眾號文章搞了運維開發這麼多年,原來 Ping 還能這麼玩兒!揭示了部分真相:一個北大本科畢業生在騰訊研究一個1981年的協議ICMP,而這個協議因為不安全已經被大多數美國同行比如AWS給默認禁掉了。説句不客氣的話,ICMP協議就是IT行業的回字的四種寫法,讓北大畢業生去研究ICMP協議,就是把他們變成孔乙己。

如果不是清華北大的高材生,而是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去BAT呢?情況一樣不樂觀。我知道一個小年輕,在深職院老師的點撥下,學習了Terraform和CloudFormation這些比較先進的Infra as code的技術,然後跑去騰訊做運維,工作內容是用一張巨大的Excel表管理機器,手工觸發各種shell腳本的推送和執行,其原始程度不忍卒睹。

有朋友會問“可是BAT們的財報裏,研發費用都很高啊,如果你説的都是真的,那錢用到哪裏去了?”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但是我可以提供幾個有趣的事實:

  1. 騰訊研究院以前有盈利要求,也就是説他們要賺錢才能有工分,於是他們頂着研究院的頭銜,做最商業化的QQ瀏覽器,直接用IE內核套殼。
  2. 騰訊研究院沒有了盈利要求之後,官網掛着的報告都類似這種:《*電競與城市如何雙向賦能?——2019-2020中國電競與文旅產業政策分析*》
  3. 絕大多數互聯網巨頭和高校成立的聯合實驗室,都沒有下文了。
  4. 作為對比,中國目前成果最多,最受尊敬,最有研究氣氛的企業研究院是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
  5. 達摩院目前要背盈利指標, 所以當您讀到阿里巴巴發表下面這段驕傲文字的時候,請不要太驚訝:

在IDST時期,就已經有不少學界的科學家前往阿里。。。不過沒想到,他們一來阿里,就經歷了從天上掉到地上的落差。按照內部的説法,就是他們被“上山下鄉”了——從研究前沿理論到被打散到業務部門去了解“糧食是怎麼生產的”,去探索如何解決現實、接地氣的問題。https://m.sohu.com/a/448050810_120873246

七、結語

BAT們的業務確實做得非常好,和美國同行們比也不相上下,這一點沒有人能否認。

但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希望BAT們在日進斗金的同時,能負擔起社會責任,在基礎技術上,在管理文化上,多投入多探索,不僅為自己股東創造價值,也為行業為社會創作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