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裁員潮下的程式設計師思辨

語言: CN / TW / HK

theme: juejin

最近

最近的矽谷可以說是血雨腥風,不斷的有公司裁員,小到各種創業的fintech公司,大到twitter,amazon,facebook(不好啥意思我真的還是不習慣叫它meta。。。), 都是按照百分比來裁人。連著名的划水養老廠谷歌也傳聞要在明年一月裁員。

Screenshot 2022-11-19 at 2.51.06 PM.png

amazon甚至還放話出來說裁員還不不止一波,要延續到2023年初。。。。 十一月底到十二月是北美的節假日(感恩節,聖誕節)扎堆的時候,以往很多矽谷程式設計師都會趁這個時間段出去旅遊,休假,很多組也會code freeze不發新版本。但是這個訊息一出,註定矽谷的美國人民也過不了一個好年了。。。

我最近也是經常在憂慮自己的工作問題,明明到年末了應該稍微放鬆一點,卻怎麼也放鬆不起來。這一整週都是早上六點就醒,害怕自己也會成為失業大潮中的其中一員。上週一晚上回家本來想稍微測一下一個新開發的功能,結果到家發現公司的安全登入鑰匙忘了帶。按照以前的節奏我肯定就乾脆打兩把dota第二天早上再測,但是一想到自己懈怠了一次會不會被當成今後被裁的藉口,就又開車半小時去辦公室拿鑰匙了。最搞笑的是到公司都晚上快十點了,我發現隔壁組還有三人在寫程式碼。。。這在養老廠可不常見。以往六點之前人都走光了,再加上最近進入冬令時,五點基本就天黑了,以往這個時候人走的就更早了。

Please stop

這兩天仔細的想了一輪,痛定思痛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需要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也逐漸的想通了一些事情。這篇文章就想就著現在的形勢,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或許能在寒冬幫助大家找回內心的平靜。同時也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矽谷程式設計師的一些迷思,和解開大家對矽谷程式設計師的一些誤解。

某些矽谷程式設計師的誤解

對於矽谷大廠的程式設計師來說,要想獲得內心的平靜,首先要了解自己。如果不能對自己和工作的環境有清晰的認知,那自然會因為一些外部的客觀事實感到迷惑。

1. 公司福利好是因為公司文化重視員工

灣區的大廠很多事出了名的福利好,尤其是免費的食物,彈性的工作時間等等。甚至小紅書上很多博主都會去各家的餐廳品鑑一番。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10.42 PM.png

還有就是彈性的工作時間。說實話,大部分灣區大廠的程式設計師一天是工作不到8小時的。我剛來公司的時候,我的直屬老闆就曾經和我說過,如果你發私信給某個人他沒回,千萬不要催他,dont except anyone working at any specific time (不要假設任何人會在任何時候工作)。因為他們可能在白天有很多自己的事情需要處理

此處cue一下萬聖偉的名場面,看CBA的朋友可能知道這個梗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16.52 PM.png

但是問題來了,公司提供這些福利的本質原因真的是因為公司文化好麼?

我們可以簡單的對比一下中美的科技公司的市值和員工比

騰訊: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29.24 PM.png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20.14 PM.png

谷歌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29.27 PM.png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21.43 PM.png

一邊是86 billion十一萬員工, 一邊是257 billion 養十五萬員工,所以騰訊不可能開出和谷歌一樣的員工福利。對比可想而知。說到底,還是因為谷歌有錢。因為有錢它可以負擔的起更好的員工福利,本質也是希望更好的福利可以帶動員工更積極的工作為公司賺錢,僅此而已。所以當大環境不好,公司盈利少了的時候,員工福利也會逐漸減少。

2. 把平臺當能力 and 我比別人優秀?

這也是老生常談了。很多年輕人剛進入灣區大廠就開始膨脹,覺得自己比其他沒進大廠的“優秀”。其實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軟體工程之所以可以被稱為是工程,就是在於每一塊其實都可以被替換,每一塊都可以由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替代,無論是Facebook也好,谷歌也罷。哪怕你是麻省理工畢業的,只要你進公司是軟體工程師,那你一樣是可以被隨時替換的。甚至說哪怕你們組剛剛釋出了一個巨牛的專案,你也只是參與的其中一員而已,這不全是你的功勞,所以也不能證明你就比別人優秀。

同時從面試的角度來說,矽谷大廠一般都只考演算法,很少考崗位相關的內容。比如Meta,面試的時候可能有四輪。兩輪演算法,一輪行為面試,再加一輪系統設計。可能只有系統設計和該崗位有關聯。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只靠刷leetcode就可以“上岸”。很多人也戲稱這是矽谷的“八股文”。所以哪怕你面試進了灣區大廠,可能也只能證明你做題能力很強,僅此而已。

最後一個更加重要的限制,就是簽證。

作為一個外國人,要在美國的科技公司工作,無外乎都是兩種簽證,H1b簽證或者L1簽證。後者一般也被稱為transfer 簽證,它要求申請人至少要在美國公司的海外分部至少工作一年以上,然後就可以申請這種調崗性質的簽證來美國總部。據我所知以前很多微軟蘇州亞研院的朋友們就靠這個簽證去西雅圖總部工作的,雖然這幾年聽說名額越來越少,但是也不失為一種方式。

不過,這種調崗的方式畢竟還是少一些,H1b簽證始終還是大多數人使用的簽證。

但是殘酷的是,H1b簽證每年只會限制在8萬左右的名額。也就是說如果某一年H1b簽證的申請人超過了這個數量,那就需要採用抓鬮抽籤的形式來決定誰能拿到這個簽證了。

大家可以看看近幾年的H1b抽籤形式。

Screenshot 2022-11-19 at 5.19.51 PM.png

從13年開始,申請數量逐年遞增。到今年已經快突破30w了,也造成了平均中籤率不到30%的現狀。也就是說,哪怕你足夠優秀,灣區大廠給了你offer,你也不一定能去工作。這也是為什麼灣區的大廠很少有直接去海外招人的原因,這樣招人成本太高,而且還低效。

那為什麼美國的科技公司可以招本土的留學生呢?這是因為每個在美國畢業的留學生畢業之後都會有1-2年的OPT時間。

Screenshot 2022-11-19 at 5.23.41 PM.png

在這兩年的時間裡面留學生可以合法的工作實習,獲得報酬。所以很多灣區大廠的策略就是把有OPT的學生招進來,然後連續2-3年為該員工申請H1b。大家也學過概率,連續三次抽不住H1b的概率還是相對較小,所以科技公司更願意招本土的留學生,而不是美國本土之外的外國人,不管他們可能有多強,多有經驗,簽證問題永遠都會擋在他們面前。

說句題外話,很多國家的公民不一定需要H1b,比如加拿大和新加坡公民,他們有單獨的工作簽證可以申請而且基本上沒有名額限制。。。。

所以說了這麼多,我想強調的觀點是。哪怕你在灣區大廠工作,也不代表你的技術和對軟體開發的理解就比世界上其他角落的開發者強。你能在這個福利好收入高的地方工作,也僅僅可能是你的運氣稍微好了一些,抽得中H1b而已。

So? what now?

以上幾點都是我近期的思考,也是經過這些思考我才意識到,我們都並沒有多麼特別,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而已。千萬不能因為自己所處的平臺比較強,而產生一些諸如

  1. 我比別人都優秀
  2. 我在組裡很重要,裁誰都不可能裁我

的錯覺。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這些大平臺,來提高自己的技能。比如說,在谷歌,安卓的專案到處都是。因為使用者數和需求之大,很多專案的scope也很大,如果我是某一個專案的小開發,我需要儘量的往上看,不要僅僅侷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面。我是做打電話功能的軟體工程師,我能不能找機會,接著藍芽通話的專案多去了解一下藍芽框架的開發趨勢,多和這些專案的開發者聊聊,甚至拿他們的設計文件來觀摩學習?知道的越多,你在組裡才更有話語權,才更加可能多給自己爭取機會,從而接觸更大的專案鍛鍊自己。

利用好平臺,從點到面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這才是身在大廠的人應該要抓住的。

在當自己放平心態接受自己沒那麼特殊,在灣區大廠工作並沒有多麼厲害的時候,才能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