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 概述-分享
theme: channing-cyan highlight: vs2015
Web 發展簡史
Web3.0是結合了去中心化和代幣(Token)經濟學等概念,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全新互聯網迭代方向 - 維基百科
只有靜態網頁的Web1.0 -> 用户直接交互的Web2.0 -> 用户自主控制數據的Web3.0
Web1.0 時代 - 「只讀」的信息展示平台 閲讀式互聯網
Web1.0時代是從 1991 年到2004年,是萬維網革命的第一階段,通常稱為只讀網絡,一切皆是靜態的,沒有太多樣式、交互性等;比如新浪、微博、搜狐等,都是編輯者將信息整理出來,閲讀者僅僅具有閲讀的能力,不能寫操作;
相關特點
- 中心化,用户僅僅是接收方,不可參與內容的創作和分享
- 是由內容驅動的,內容來自商業機構,服務於消費者
- 內容的創作和控制、用户身份的掌握、數據收益的分配均屬於平台所有
Web2.0 時代 - 「互動-可讀可寫」的信息網絡
Web2.0是從2014年至今,是萬維網革命的第二階段,通常稱為讀寫網絡、社交網絡等;Web2.0傾向於與用户進行更多的交互;如2018年的博客出現,就引領出了可以讀寫的互聯網,比如新浪微博發表博客、Facebook發表動態、微信發送朋友圈等。
相關特點
- 中心化,用户既接收內容,也可參與內容創作
- 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自主的創作上傳內容,分享和評論他人觀點和內容
- 內容的創作屬於用户,內容的控制、用户身份的掌握、數據收益的分配屬於平台所有
Web2.0 分析
- Web2.0 程序工作原理
客户端向服務器發送HTTP請求,如果請求正常,將該網頁作為相應信息返回到客户端,客户端接收到後進行解析展示
- Web2.0 程序的缺點分析
- 用户缺乏自主權
- 用户對數字身份缺乏自主權:不同平台有着不同的賬户體系,用户只有在滿足條件的前提下才能在某些平台上註冊擁有自己的臨時數字身份,況且賬户的權限也會在平台那裏有分支,不同平台建相互獨立,容易形成「孤島」,容易出現;壟斷、不正當競爭、互聯網生態發展等問題;
- 對個人數據缺乏自主權:用户為了訪問某個平台的信息,只能被迫同意個人數據被採集甚至被過度採集,導致個人數據被惡意利用;
- 用户在算法前缺乏自主權:算法是互聯網平台的核心,最主要的就是數據推送方面,某些平台會推送一些誘導性的、錯誤的、不太適合用户的數據進行展示,導致存在了訪問後的承擔代價;
太過於「中心化」,所有的數據都存儲在由公司控制的集中式服務器上,即使部分公司已經開始着手將用户的數據存儲到自己的服務器中以便與用户更好的交互,如Facebook、谷歌等,但是最終數據還是存儲在指定的節點上,這無疑是一箇中心化的時代;
- 用户缺乏自主權
Web3.0 時代 - 「去中心化」的個性環境 - 「可讀、可寫、可擁有」
web3.0 概念旨在創建一個去中心化但安全的互聯網,人們可以在其中安全地交換金錢和信息,而無需中間商或大型科技公司,與將數據存儲在指定的單個數據庫或雲提供商中的 Web2.0 不同,Web3.0 應用程序要麼在區塊鏈上運行,要麼在點對點節點(服務器)上運行,從而實現用户數據的所有權屬於用户自己,而不是第三方的平台;
相關特點
- 去中心化,無需中心平台,用户接受內容、創造內容,也可以獲取價值
- 用户可以通過NFT等技術獲得創作收益(UGA),通過DAO管理社羣,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身份、資產和數據
- 內容的創作和控制、用户身份的掌握、數據收益的分配均屬於用户所有
- 用户擁有自主權
- 賦予用户自主的管理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簡稱SSI)的權利,用户通過公私鑰的簽名和驗籤機制建立數字身份,代理了以往的繁瑣的存在分險的註冊方式;
- 賦予用户真正的數據自主權:解決了中心化模式下的數據控制者對數據的天然壟斷 - 得益於分佈式賬本(全新的自主可控數據隱私保護方案)。;
- 提升用户在算法面前的自主權:智能合約是分佈式賬本上可以被調用的、功能完善、靈活可控的程序,具有透明可信、自動執行、強制履行的特點,用户可以進行程序的風險評估驗證等;
- 建立全新的信任和協作關係:在Web3中不是集中式的,不受單一平台的限制,任何一種服務都有多家提供者。平台間通過分佈式協議鏈接起來,用户可以以極小的成本將數據在不同服務商間進行遷移 - 用户與平台建設者之間沒有控制關係,這也是Web3以分佈式為基礎設施的顯著優勢
Web3.0 相關概述
區塊鏈和Web3如影隨形,區塊鏈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組成部分,是分佈式網絡、加密技術、智能合約等多種技術的新型結合體;本質上Web3為p2p通信、支付、服務和 市場提供了基礎,擁有人工智能、分佈式存儲協議及更安全的密碼體系,而區塊鏈正在當前Web3的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Web3.0 目標
Web3將催生一個全新的全球數字經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打破如Google和Facebook這樣的平台論斷,併產生大量自下而上的創新 - Gavin Wood
Web3.0是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用户主導、去中性化的網絡生態,旨在為網絡中的任何參與者提供自主權和控制權
本質:共享生產資料、改變分配方式,將經濟體系嵌入到互聯網中,在技術方面是通過Token
和智能合約
實現的
web3使用一系列的基於去中心化區塊鏈的技術,支持新的商業和社交模式;使用者擁有他們自己的數據、身份、內容等一切信息,並通過相應協議的代幣或加密貨幣作為現實版的「股東」參與;而在Web2.0中,這一切都被第三方公司給攔截了;
在Web3中,加密貨幣和代幣為其商業模式和經濟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撐,支撐起了新的元界應用程序中的不可替代貨幣(NFT)貨幣化等的新商機;
Web3是一個全面的體系、它實現了從存儲、協議、網絡、機制、應用以及生產、組織、分配方式的變革;而Web3不是一門技術,實現它需要用到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通信技術、硬件發展、雲計算等技術;
Web3對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的變革
Web1~Web2
在Web2中,互聯網是以平台為中心的,用户的所有活動都是通過平台的,這就為平台蒐集用户數據創造了先天性的條件,進而平台也找到了許多將用户數據變現的商業模式,例如谷歌和Facebook等平台就是利用了用户的數據進行信息精準的廣告推送進行相關變現的;
Web3
在技術層面,區塊鏈本身就有匿名化、去信任化等特徵,因此對用户數據就起到了較大的保護作用;在商業模式上,一大波基於區塊鏈的用於被開發出來,這將極大程度的動搖中心化平台的壟斷地位,迫使他們將數據往去中心化的方向進行遷移;
但是Web3還是會有一些數據泄露的風險,如在比特幣交易過程中,交易的驗證還是以明文的方式進行相關的廣播,這就使得數據有了可追蹤性,從而使得用户數據被第三方給推測出來;但是也會有更多的人致力於進一步推進區塊鏈網絡的匿名化,進而建立所謂的"完全Web3.0隱私(Full Web3.0 Privacy)";
web3生態主要要素和特點
主要要素
- 用户身份:去中性化的身份標識 - DID(Decentrliazed Identity)
- 傳統的中心化身份容易產生安全和隱私的分險,web3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身份標識,以DID作為web3的用户身份表現形式
- 用户使用錢包等內容,參與web3網絡生態的交互(可以有多個身份信息)
- 用户身份真正歸用户所有、用户掌握,通過該DID用户身份在web3中身份控制、開放性、安全性,隱私性等方面相比於web2有了很大的區別
- 核心觀點:web3的核心觀點是以用户為中心,從而形成以用户共建為中心的組織形式
- 用户為中心主要指用户利益至上,用户共建和用户所有
- 經濟體系 - 數字資產
- 數字資產是web3的核心要素,其構成了web3的經濟體系,如元宇宙項目中的NFT資產
- 去中心化的存儲 - IPFS
- web3將常規的中心化存儲遷移為去中心化存儲,採用的方案是IPFS,為web3提供基礎的存儲支持,當然在web3生態中,區塊鏈才是核心支撐
- 底層支撐
- 區塊鏈支撐技術層、分佈式存儲支撐數據層
- 錢包
- web3通過錢包進行web3上的各應用的登錄,使用體驗與web2時代的微信登錄類似,區別就在於去中心化
- 用户將各機構頒發給自己的身份認證信息,存儲在用户完全掌握的區塊鏈地址上,這個區塊鏈地址普遍也是用户的錢包地址
主要特點
- 去中心化
- 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存儲和算力,使得整個網絡節點的權利與義務相同,系統中的數據為全網節點共同維護,不再依靠中央節點處理,實現數據的分佈式存儲、記錄和更新
- 數據自由
-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完全掌握在用户手中,打破了常規的中央節點數據壟斷的情況
- 內容生成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可以對內容進行精確的確權,標記內容的唯一性和可溯源性
- 數據互聯
- 用户的行為不再受第三方主體的限制,可以基於不同基礎設施的應用之間通過「跨鏈」協議來達到互聯互通的目的
- 保證隱私
- 基於密碼學與分佈式存儲等技術實現用户數據的隱私交易,避免在不同平台間的通信造成用户隱私的泄露
- 高度智能化
-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運用為用户的網絡行為 提供優化和相應的建議,另外面向用户的各種推送也更加的精準
- 永久保存
- 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新型數據中心通過存儲體系的分佈式和智能化,讓數據實現永久保存,實現數據的資源化、價值化和永久化
- 通過將存儲的數據分割成小塊,經過加密後再分散存儲到各個節點上,從而實現去中心化存儲
Web3相關名詞解釋
去中心化交易所
是基於區塊鏈的交易所,它不把用户個人數據和資金存儲到服務器上,只為賣家和買家提供數字貨幣流動服務,在匹配引擎的幫助下,這種交易只發生在參與者之間,即點對點的服務具有匿名信和安全性
去中心化錢包
- 進入Web3需要有一個合適的Web3錢包來安全的存儲和管理各類數字資產,以輕鬆實現與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的交互
僅是錢包地址生成工具並提供相應的服務,用户的私鑰由自己保存且用户的數字資產存儲在區塊鏈上,而不是由錢包統一管理。錢包的所有轉賬數據、數字資產存取均可以在區塊鏈上查到
DAO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大多數DAO依賴於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它們是在區塊鏈上運行的代碼集合。
-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通過智能合約保持運轉,並將交易和規制編碼在區塊鏈上,從而在沒有集中控制或第三方干預的情況下自主運行的組織形式 - 定義 - DAO是以互聯網基礎協議、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為底層協議支撐,以Token激勵和協同治理為手段,擁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具備高強度信任和高度共識、開放平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自動化特診的一種全新組織形式,是數字協作的最佳實踐和Web3最基本的組織形式 - 特徵 - 去中心化、扁平化 - 不存在權利等級和權利中心,管理從上而下 - 自主性和自動化 - 通過智能合約實現代碼即法律,實現管理的自動化程序化 - 可自治 - 成員通過投票完成組織的自治 - 公開透明 - 通過智能合約代碼邏輯和開源實現 - 高度信任、高度共識 - Token激勵 - 參與者可以得到與其貢獻度匹配的報酬和權利
Web3在國內發展前景 - Web2.5
- 政策和監管的完善、引導
- 2022年7月13日,上海市政府發佈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Web3相關支持性發展政策
- 數字人民幣加密錢包
- 聯盟鏈
- Web2.5是國內Web3的協議版本,是Web3的入口,是集中化和去中心化的結合體
Web3.0大方向解析
元宇宙
元宇宙簡介
元宇宙的核心在於基於數字孿生、超級運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科技手段,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數字化,來加強人際交流和人機交互,提高虛擬現實體驗和智能決策水平,最終實現數實結合和虛實結合;
元宇宙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的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户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的改造
元宇宙發展階段分析
- 初級階段:以炒概念圈資本為主,以遊戲的形式出現,通過大型的沙盒模擬引擎,實現對應的元宇宙概念應用;
- 過度階段:以虛擬現實VR、AR為主,通過視覺沉浸的方式,進一步的優化元宇宙的應用;
- 沉浸階段:腦機接口技術普及,達到可以通過電信號模擬使得大腦產生不同的真實畫面,通過控制神經及大腦使得使用者睡眠;
元宇宙場景分析
- 元宇宙購物
- 頭號玩家中,主角想要購買新衣服與設備時不需要現場試穿和試用,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後便可選擇直接送貨上門
- 元宇宙教育場景
- 教育資源智能化
- 知識豐富的AI教師、智能分析考研提升,根據知識圖譜設置個性化、自定義教學場景構建
- 透明公正的教育環境
- 基於去中性化的體制,將教學評價機制、學生作品和證書去中心化存儲,還可以搭配NFT模式頒發,相關信息基於區塊鏈存儲後不可更改
- 實鏡遠程教育
- 提供3D互動的平台和內容,可以在XR等各種新型設備上使用,以提供沉浸式3D交互體驗,每個用户都有3D身份和形象
- 教育資源智能化
元宇宙核心技術
- 算法與算力
- 通信和網絡技術
- 區塊鏈
- 交互技術
- 數字構建
區塊鏈
區塊鏈的技術理念,其實就是大家共同來參與記賬,通過一種規則不斷地選出賬務打包者,其他節點接收驗證,並且每個用户都有一對密鑰表示自己,通過腳本系統的功能實現在公共網絡中定向發送有價值的數據 - 區塊鏈技術叢書
相關理念
簡介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佈式不可篡改的加密數據庫技術,主要解決的是去中心化節點間的數據一致性問題,並融入了通證(Token)的經濟激勵機制,可以大幅度的增加了數據的安全度和可信度。
定義
- 一串包含交易信息的數據塊按照時間順序有序鏈接組成的鏈表結構
- 區塊通過哈希信息鏈接在一起,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去中心化分佈式數據庫賬本
- 用途:解決交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
區塊鏈架分類
公有鏈
共有即完全對外開放,無權限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查看,完全公開透明,具有代表性的就是 - 比特幣公有鏈網絡系統 - 存在的問題 - 由於沒有第三方管理,就存在數據不確定性的問題,暫定的方案就是通過不斷的相互同步,最終網絡中大多數節點都同步一致的區塊數據所形成的鏈就是被承認的主鏈
私有鏈
私有即不對外開放,僅僅在個人或組織內部使用的系統,如企業內部的票據管理,財務審計、供應鏈管理等 - 特點 - 需要進行身份的相關驗證,同時具備一套權限管理體系 - 在私有環境中,節點數量和節點的狀態是可控的,因此私有環境中不需要通過競爭的方式來篩選區塊數據的打包者;
聯盟鏈
介於公有鏈和私有鏈之間,這些場景下往往都是由
不同權限
的成員參與的,與私有鏈一樣,也是需要身份認證
和權限設置
的,數量也是確定的,其中的某些數據也是部分公開的,採用了共識機制
進行設計的
其他分類
按照使用目的和場景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數字貨幣為目的的
貨幣鏈
,以記錄產權為目的的產權鏈
,以眾籌為目的的眾籌鏈
、不侷限特定應用場景的通用鏈
等;
其他
-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意為不可互換的代幣
- 主要應用於遊戲、藝術品、域名、收藏品、虛擬資產等領域,遊戲和藝術品屬於目前最為熱門的領域。
- 區塊鏈遊戲和GameFi
- 架構:中心化 → 去中心化
- 所有權:運營方 → 玩家用户
- 交易行為:運營方不支持用户交易 → 平台治理代幣可以在玩家間進行資產交易
- 獲利手段:租賃式體驗 → 代幣轉換成加密貨幣進行資產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