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風電需求擴大10倍!
丹麥、德國、比利時與荷蘭四國在5月18日共同簽署檔案,計劃打造一個歐洲的“綠電中心”。
四國承諾,到2050年將四國的海上風電裝機增加10倍,從目前的16GW提高至150GW;
在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總量將達到65GW。
毫無疑問,按這訊息來看,這將強烈刺激風電的需求,也給A股的風電板塊帶來了更大的想象力。
因此,今天風電板塊一枝獨秀,漲嗨了。(風電裝置板塊大漲6.94%)
但君臨認為,這裡面是有陷阱的。
01.需求端超預期
自俄烏戰爭以來,歐洲的新能源需求增長就一直在飆車。
早在戰爭剛爆發的3月8日,歐盟委員會就制定了一個路線圖,要在2021年7月的目標基礎上新增80GW光伏或風電裝機規模。
具體來看,2021-2030年歐盟新增光伏、風電的目標分別為420GW、480GW。
假設新增80GW目標風電光伏佔比均為50%,未來十年歐盟年均光伏、風電有望分別超46GW(此前42GW)、52GW(此前48GW),相比2021年的25.9、11GW,增長非常顯著。
主要原因,當然是電價的急劇上漲,以及為了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制約。
都知道歐洲各國對俄羅斯天然氣極為依賴,普遍佔各國進口量的30%-50%左右。
即使俄羅斯天然氣價廉物美,但在對峙之下,不得不割愛。
種種因素的刺激下,過去一年,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近500%,推動歐洲各國批發電價現貨上漲200~300%不等。
這種情況下,原來成本偏高的清潔能源,忽然就變成了小甜甜。
但過去一段時間,A股主要關注的是光伏板塊。
光伏確實爭氣。
2022年一季度國內出口到歐洲的光伏元件規模為16.7GW,與去年同期的6.8GW相比增長了145%。
中國和歐洲,分別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生產國和出口市場。
2021年,在中國約284.3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國中,歐洲約佔出口總額的39%。
因此,歐洲光伏的需求增長,很自然將拉動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
但風電可不一樣。
我國的風電產業一直都是內需型行業。
我們對比一下光伏和風電的龍頭。
隆基綠能,2021年來自中國境內的營收429.8億,佔比53.11%。也就是海外佔比46.89%。
晶澳科技,2021年來自境外的營收251.4億,佔比60.88%。
晶科能源,2021年來自中國境內的營收88.01億,佔比21.69%,即海外佔比78.31%。
海外出口屬性很明顯。
再看風電的兩個龍頭——
金風科技,2021年來自國際銷售60.60億,佔比11.98%。
明陽智慧,2021年海外營收1.723億,佔比0.63%。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後面君臨會分析。
現在我們回到歐洲。
歐洲的清潔能源政策似乎正在向風電傾斜,給予了風電產業更大力度的支援。
幾個跡象:
2020年,風電佔歐盟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達36%,是其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第一來源,佔歐盟總用電量的13.3%,在全球範圍內居於前列。
全球來看,歐洲的風電比光伏更有競爭力。
今年2月,德國政府宣佈,將在2035年前達成電網100%可再生能源供電的目標,其中,陸上風電裝機目標為1.1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目標為3000萬千瓦。
法國也緊隨其後公佈了風電發展目標。法國總統表示,該國將在本世紀中葉前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核電以及光伏發電,將在“2050年前建設50個海上風電場”,把法國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提升至5000萬千瓦以上。
政策指引上,風電通常也擺在光伏前面。
歐洲風電之所以獲得政策傾斜,君臨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資源角度。
歐洲的清潔能源格局,南歐以光伏為主,北歐以風電為主。
南歐,即地中海沿岸,陽光炙熱,光伏資源更豐富,比如西班牙便是歐洲光伏第二大市場。
北歐,即北海、波羅的海沿岸,陰霾天為主,太陽少、寒冷,但風大。
尤其是英國、德國、丹麥、瑞典、挪威等國,風電資源豐富,是全球風電的主要市場之一。
而這些國家,普遍離俄羅斯比較近,受到俄羅斯天然氣的制約更嚴重。
第二,競爭角度。
歐洲光伏產業缺乏競爭力,過去長期依賴中國的進口。
而歐洲的風電產業是具有競爭力的,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是世界排名第一、第三的風電龍頭。
反正都是要搞清潔能源,當然重點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電嘛。
02.供給格局有陷阱
過去十幾年,風電雖然是清潔能源的兩大主流方向之一。
但估值一直低於光伏,發展速度也比光伏慢。
主要問題有三個:
第一,風電的降價壓力更大。
風電和光伏,雖然屬於不同的發電方式,但最終都要在上網時進行電價的PK。
光伏,本質上是半導體產業,遵循的是“摩爾定律”,過去十年度電成本下降了90%,簡直是指數級的下降。
風電呢,本質是機械產業,降本速度要慢很多。
中國風機中標價格,從2010年的768美元/kW下降至2020年底的543美元/kW,降幅只有30%左右。
毫無疑問,風電的潛力要小於光伏。
第二,風電的資源約束更多。
雖然現階段,光伏、風電都受到上游資源漲價的影響,導致利潤下滑。
但從長遠來看,光伏的原材料是矽,也就是沙子,這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取之不盡。
隨著上游產能的擴大,光伏的資源約束最終是可以解決的。
而風電,主要成本是鋼材,尤其是海風,鋼材重量佔比高達90%。
由於我國屬於貧鐵國,鐵礦石需要大量從澳大利亞進口,卡脖子問題嚴重。
再加上鋼鐵價格週期波動性的問題,對盈利能力會構成長期的約束。
第三,風電缺乏海外競爭力。
風電目前的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歐洲、美國。
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市場目前基本上都是地頭蛇佔據了主要份額。
歐洲有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美國有通用電氣,中國更是群狼環伺。
中國風電之所以難以像光伏一樣,長驅直入歐洲和美國市場。
不是技不如人。
關鍵是缺乏價效比。
由於風電的主要材料是鋼材,太重了,長途運輸到歐美,成本極高。
————
以上三個問題,風電在可見的將來,都難以解決。
因此,歐洲風電政策力度加大,很可能只是想象中的機會,中國企業吃不到嘴裡。
————
還有一個問題,很多人忽視了。
在歐洲風電市場,政策支援是一回事,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
2021年,歐洲五大風電整機制造商中有四家業績都出現了虧損。
德國風機制造商Nordex已經於2月宣佈,在“具有挑戰性的市場環境”下將暫停旗下一家葉片工廠的生產,並將裁員600人。
西門子歌美颯去年第四季度營收同比下降20.3%,全年虧損高達數億美元。
按照歐盟過去的風電規劃,2022年至2026年期間,歐盟每年應新增風電裝機1800萬千瓦;
但是,2021年,歐盟27個成員國的新增風電裝機僅為1100萬千瓦左右。
歐洲風電領域整體投資為410億歐元,較2020年下降了11%左右。其中,去年新增海上風電專案所獲融資大幅收縮,約為166億歐元,較2020年的263億歐元明顯下滑。
現實之所以如此骨感,通脹導致的成本壓力是主要原因,環保壓力也很重要。
歐洲有很多環保組織,他們對風電一直採取敵視態度。
比如法國,漁民行業組織曾多次對海上風電建設表示抗議,擔心風電機組對候鳥遷徙的干擾,讓法國海上風電專案推進舉步維艱。
德國、比利時等國也都出現過針對風電專案建設的抗議遊行活動,因為歐洲陸上人稠地窄,他們擔心風機的密集建設會對民眾造成不利影響。
總的來說,歐洲市場不像我國,內部分裂,問題眾多,現實低於預期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