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貴的Lucid,也在琢磨“討好”中國?
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又有了新動作。
據多家主流媒體報道,2022年6月1日Lucid將調整旗下新能源汽車Lucid Air全系列售價,其中入門車型售價從7.74萬美元漲至8.74萬美元,漲幅高達12.92%。
然而,資本市場似乎對此並不感冒,Lucid依然處於下跌通道中。
2021年Lucid還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怎麼轉年就不吃香了?被譽為“特斯拉殺手”,到底競爭力幾何?2023年欲殺入中國市場,能否佔據一席之地?
市值損失660億美元
在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漲價已不是新鮮事物了。
2021年至今,特斯拉非但在中國市場屢屢提價,也在起家的美國市場頻頻提價,雖然招致海內外消費者的非議,但並沒有什麼用。
對此,馬斯克如此解釋:“我們的目標是讓汽車的價格儘可能便宜。但是我們的供應鏈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所以我們不得不暫時提高汽車價格。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我們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汽車的價格,讓它們更便宜。”
據公開資料顯示,當下全球晶片緊缺的趨勢雖然有所緩解,但遠未恢復到往年的常態,而動力電池、輪胎、鋼鐵、橡膠、鋁合金等材料都在上漲,主機廠確實有扛不住的趨勢。
譬如,據輪胎世界網的訊息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起,全球輪胎業迎來“漲價潮”,固特異、普利司通、德國馬牌、韓泰輪胎、錦湖輪胎、耐克森、正新輪胎、風神輪胎等國內外企業紛紛宣佈漲價。
以上可見, Lucid漲價或也是迫不得已。
某國際投行工作人士彭少新告訴鋅刻度:“特斯拉的價格敏感性使用者較多,採取了小碎步式的提價策略,而Lucid定位高階豪華,多數使用者對價格並不敏感,所以一次提價上萬美元也有所底氣。”
儘管如此,也未扭轉Lucid在資本市場的頹勢。
2021年7月26日,Lucid通過SPAC方式登陸納斯達克,開盤價為25.24美元,開盤市值為421億美元,之後一路上揚,於11月17日創下了57.75美元高點,市值高達963.27億美元,力壓通用汽車與福特汽車這兩大老牌汽車巨頭。
卻不想,兩極反轉來得這麼快。
Lucid的市值不斷滑坡,特別是進入2022年之後呈現一邊倒的行情,截至5月23日市值為306.75億美元,相比之前的高點縮水幅度高達68.16%。
需要注意的是,其經營狀況反而有所好轉。
Lucid慢慢走上正軌
據最新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5768萬美元,去年同期為31.30萬美元;淨利潤為-8129萬美元,去年同期為-7.48億美元。
與特斯拉必有一戰?
市值向下,業績向上,這背後是資本對Lucid能否顛覆特斯拉仍有疑慮。
Lucid的前身為Atieva,2007年由特斯拉前副總裁兼董事謝家鵬與甲骨文前高管溫世銘攜手創立,起初專注於電池、電控與電驅的技術研發,致力於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博世”。
然而,這條路並不好走。
三電領域的玩家眾多競爭激烈,特別是中國玩家的崛起令世界矚目,美國企業的優勢並不大,因而Lucid一直不溫不火。
徹底看清形勢之後,Lucid於2016年宣佈造車,才起了新勢。
這些年來,Lucid薈聚了特斯拉的多位前高管以及一批出走的工程師,其身上的“特斯拉”標籤,肉眼可見。
譬如,Lucid的CEO、總工程師、全球質量副總、供應鏈副總等至少八位高管有特斯拉的工作經歷。
更為重要的是,打法趨同、成長路徑相似。
這麼一來, 外界認為Lucid與特斯拉必有一戰,儘管前者認為“特斯拉創新但不豪華,並非直接競爭對手”。
Lucid正在努力提高交付量
客觀來看,Lucid Air系列與 Model S系列的定價有一定的重疊、重要效能存在對標,卻有短兵相接之勢。
三電是Lucid的底色,因而在時速、功率、馬力等引數上蓋了特斯拉一頭,特別是在永磁同步電機上,Lucid的革新設計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優勢。
據Lucid官網的資訊顯示,其永磁同步電機為一體式開發,高度集成了電動機、逆變器與減速器,重量為74kg,可以輸出670匹馬力;而傳統做法為多個團隊協同開發,整合度千差萬別,即使是特斯拉的高效能永磁同步電機,重量高達134kg,輸出429匹馬力。
Lucid的劣勢也較為突出,那就是自動駕駛能力偏弱。
據公開資料顯示,Lucid Air目前支援的是L2級別自動駕駛,涉及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自動剎車輔助、自動泊車、駕駛員疲勞監測等較為常見的場景;而特斯拉的目前支援L3級別的自動駕駛,允許駕駛員的視線離開道路,只有當車輛提示需要接管時,駕駛員再進行接管。
由此可見, 在技術層面,Lucid與特斯拉的競爭並非一邊倒。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Lucid當下最大的挑戰是產能跟不上訂單,這個問題以前也困擾了特斯拉很久,後來藉助中國的力量才迎刃而解。Lucid無論是想顛覆特斯拉,還是純粹想自我證明,都無法繞開中國。”
據Lucid官方資料顯示,預訂量已達3萬輛,但2022年的產量預期為1.2萬~1.4萬輛。
入華才是破局勝負手
事實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Lucid嚮往已久。
據外媒的報道顯示,Lucid原計劃2025年進入中國,如今這個計劃變更為2023年,這意味著提前兩年入局。
不過,Lucid想在中國紮根,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能否推出走量車型。
Lucid入門版起步價為8.74萬美元,相當於58.23萬人民幣,這個價位並非中國家用汽車市場的銷量主力。
如若無法走量,則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從而扭轉虧損的局面。
以特斯拉為例,2017年銷量為103181輛,拳頭產品為Model S與Model X,而Model 3的銷量僅有1764輛,這一年虧損高達22.41億美元。
這之後,Model 3在中國量產,成為特斯拉翻盤的關鍵。
到了2021年,特斯拉的銷量為93.6萬輛,離百萬輛目標僅一步之遙,其中Model 3與Model Y的銷量超過91萬輛,而Model S與Model X合計接近2.5萬輛,這一年特斯拉淨利潤為55.24億美元。
其次,提升品牌認知度。
Lucid定位高階豪華,但中國消費者對高階豪華的認知較為固化,更為認可同價位的BBA,更不用遑論保時捷Taycan了,這也是高合等國產高階豪華品牌面臨的共同問題。
據愛企查的資料顯示,高合汽車為華人運通控股有限公司註冊品牌,旗下擁有品牌“高合HiPhi”,搭載雙冗餘L3自動駕駛、360度環抱式全景行車環境感知系統等技術。
圖源:愛企查
換而言之,高階豪華的品牌認知度並非一朝一夕可成,而是時間的沉澱。
更為關鍵的是,Lucid頻頻與特斯拉對標,又賣得位元斯拉更貴,或難以佔領中國消費者的心智,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掛來的。
再次,陷入本土品牌合圍。
眼下,本土品牌並非陪玩,儼然成為新能源汽車賽道的主力玩家,既有五菱巨集光這樣的黑馬玩家,又有蔚來、理想、小鵬、零跑、哪吒等造車新勢力的你追我趕,還有比亞迪的異軍突起劍指高階,Lucid如何面臨合圍之勢。
譬如,2022年4月,比亞迪銷量為10.5萬輛,同比增長136%,問鼎“一哥”寶座。
總而言之,Lucid渴望扮演“特斯拉殺手”的角色,而能否在中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將決定Lucid是枯木逢春,還是曇花一現。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鋅刻度”(ID:znkedu) ,作者:陳鄧新,編輯:孟會緣,36氪經授權釋出。
- 36氪首發丨搭建美妝大眾評測平臺,“集小美”完成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 大廠offer泡泡機爆炸了|深氪
- 寧德時代定增450億:高瓴認購30億,曾毓群仍控制23%股權
- 虛擬貨幣7個月蒸發2萬億美元,“馬斯克們”終結15萬人暴富夢
- 不愛喝水星人,喝水有多貴?
- 盲池基金“失寵”,專項基金“當立”?
- 番茄資本為什麼敢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
- 快狗打車為何急著IPO?
- 全球冰淇淋都在漲價,但我們為何“罵的更狠”?
- 一年近6萬家殺入換電賽道,這場新能源遊戲,是大玩家的角鬥場
- 年漲粉800萬,被唱衰的美妝賽道還能卷出新頂流?
- 研報淘金丨機械板塊強勢反彈30%,誰是下一個聞「機」起舞的10倍大牛股?
- 短影片挺進線上音樂腹地
- 焦慮的年輕人,開始逃離叫賣式直播間
- 英偉達:web3的機遇與隱憂
- 抖音與當代明誠:體育版權,向左或向右
- “不上課不考試,1500元包拿證”,誰在幫你填報高考志願?
- 品牌,來1TB反向傳播?
- 早期專案| 開闢供應鏈代採服務,成品油交易B2B平臺鼎油科技尋求融資中
- 誰在A股重倉了比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