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品牌廣告發展趨勢:從攻佔心智,到構建關係

語言: CN / TW / HK
“在真實市場環境中,有70%的銷售在中長期發生,由品牌資產貢獻;而短期直接轉化實現的銷售僅佔30%。”
‍——2021 凱度研究

品牌經營,正在從“銷售導向”,走向“關係導向”。

我們假定一個魔幻的場景:你去市場買大蔥,市場裡有三個賣大蔥的菜販。

菜販張三:“張三大蔥,山東高階大蔥銷售第一,來二斤吧!”

菜販李四:“想吃‘不辣口’的大蔥,就買我李四的大蔥!”

菜販趙五:“喲您來啦?隨便看看,買的少的話你先拿走兩根嚐嚐。沒啥不好意思的,都是街坊……”

每次你去菜市場,張三、李四都喊一樣的話,都表達一模一樣鮮明的賣點,只有趙五每次都跟你嘮家常,你倆聊著聊著就熟了。後來,你每次買大蔥,如果不從趙五那買,就感覺面子上有點掛不住……

張三、李四的廣告就是“銷售導向”,他們在意的是佔領你的心智;趙五的廣告是“關係導向”,他在意的是和你建立關係。

我們這個時代,所有張三李四型的品牌廣告,可能都會轉變為趙五型的品牌廣告。

關係,是由淺入深

——品牌廣告的內容,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絕大多數品牌,和客戶沒有所謂的“關係”。因為絕大多數品牌的廣告,都是“交淺言深”。

試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你會不會初次和一個女孩見面,就跟她說“咱們結婚吧”?所以,你的品牌第一次和消費者見面,也不能直接讓他買單。 

現實生活中,真正的關係建立,一定是由淺入深的,一切“交淺言深”的行為都會把對方嚇跑。傳播學中有一個“社會滲透理論”。這個理論講了一個道理: 人與人建立關係的過程,就是坦露真實自我的過程。

人有很多重自我,像一個套娃一樣,真實的自我被層層包裹著。最外層的那個你,可能是金泰證券的分析師,再裡面一層是一名單板滑雪愛好者,再裡面一層是想離婚的中年男人,最裡面一層是想成為下一個李嘉誠的野心家……

一個人的隱私、愛好、人生慾望等,就是人的真實自我。平常我們接觸到的,只是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而構建關係的過程,就是逐步坦露真實自我的過程。

過往的品牌廣告之所以沒法和使用者建立關係,就是它違背了“社會滲透理論”。

如果我們把品牌廣告,當成一個人向另一個人釋放交友訊號。那麼,過往的品牌廣告,因為要急功近利地佔據消費者心智,普遍做法就是:釋放一個強訊號,然後無限迴圈這個強訊號,直到消費者被“洗腦”。 

而如果我們想跟使用者建立某種關係,我們的訊號應該是,從弱訊號變成強訊號,訊號強度不斷遞增。

也就是說,品牌廣告要層層遞進地釋放內容,讓使用者像追連續劇一樣,順暢地接受品牌資訊。之所以過往沒能這麼做,是因為當年的技術不成熟,我們沒法追蹤、鎖定到一個使用者,連續不斷地給他推送同一個品牌的廣告。

但在今天的媒體環境下,這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我們在跟巨量引擎合作時,就可以藉助它的能力,把不同的品牌廣告,連續劇般地推送給同一個使用者。

比如,SK-II 之前在巨量引擎做了一系列品牌廣告。他們不是一上來就賣貨,而是結合平臺的人群觸達策略,鎖定了一波目標使用者,然後為這批客戶傳送了層層遞進式的內容:

一開始,廣告講的是一個情懷故事,先讓使用者對品牌產生好感,理解品牌的價值觀;

然後,放出了一支明星素顏測評影片,用客觀理性的分析,建立使用者信任;

最後,才推送明星禮盒廣告,順理成章地開啟使用者錢包。

層層遞進式的廣告,就是要還原人與人建立關係的程序,由淺入深地釋放廣告訊號,這種方式看似很慢,卻是建立穩固關係的捷徑。

關係,是有來有往

——品牌廣告的產播邏輯,是與使用者交換價值

很多品牌自認為和使用者有點“關係”,但在我看來,那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因為他們所謂的“關係”就是可以找到使用者、跟使用者對話而已。

從社會心理學來看,關係的本質是“交換”。也就是說,關係要“有來有往”。但是,大部分品牌只有自己的“來”,沒有使用者“往”。

品牌追逐自己的使用者,就像男生追女孩一樣,一個男生每天蹲在女生宿舍樓下,給心儀的姑娘打水、送飯,但是女生從來不為男生做任何事,他們倆算有關係嗎?他們只能算是“關係未遂”。

朋友會相互問候,愛人會相互關心,品牌和使用者之間,也應該彼此給予、彼此支援。

大部分品牌廣告,只能幫企業建立“單向關係”。比如,一款飲料廣告,拍了一個“狠狠解渴,就喝大白梨”的TVC,然後在一個影片媒體上投放了3個月。

自己生產的內容也許很精良,但“我本位”的內容,很容易喪失使用者視角。而且,內容只靠採買流量來傳播,傳播效果幾乎等同於預算大小,小企業永遠打不贏大玩家。

而能實現“雙向關係”的品牌廣告,一定是使用者可以參與進來,品牌和使用者之間有價值交換。

亨氏做廣告時,就沒有自己憋出一個創意,而是發起了一個「畫番茄醬」實驗,收集使用者的創意。

他們邀請使用者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番茄醬,使用者起先只知道這是一個匿名的社交實驗,不知道品牌是誰,但大家不約而同地畫出了亨氏的瓶子。而後,亨氏把使用者畫出來的作品,做成了戶外廣告。

為了讓更多人主動加入進來,亨氏還鼓勵大家在社交平臺上晒出自己的番茄醬畫作,並且承諾會挑出250個使用者畫的瓶子,做成專屬的定製瓶送給他們。

把單向的創意輸出,變成雙向創意交換,亨氏的廣告走出廣告牌,打入使用者社交圈。

不要把這種品牌廣告,簡單地理解為“和使用者共創”。正確的理解是,企業要調整內容生產和內容傳播的模式。

從內容生產模式上看,品牌不是要去生產一個好內容,而是引領你的使用者生產好內容。

比如,你想展示一款手機的拍照功能,除了拍一組視覺大片,或者拍一支頂級視效的TVC。還可以設定一個話題,讓使用者自己去發現你的拍照功能有多強大。

某手機新品上市時,製作了一支代言人Vlog ,併發起品牌Vlog挑戰賽。他們和巨量引擎一起做了一個影集模板,使用者只要上傳5段素材,就能一站式生成專屬Vlog。

刺激使用者跟著明星拍同款,品牌收穫的不止曝光,而是全民紀錄式的地毯式互動。

從內容傳播模式上看,品牌也不是造一個內容,然後到媒體上分發內容。而是讓你的使用者變成內容的分發人。在一個社交化媒體的時代,人是最小顆粒度的媒體,媒體是眾多傳播人的集合。

人去分發內容的優勢在於:每個人都是天然的信任背書,會讓廣告內容有更大的可信度和傳播力。

也就是說, 單向關係是品牌輸出內容給使用者,謀求利益。而雙向關係是品牌和使用者交換內容,創造利益。

關係,是說真話

——品牌廣告的語態,從說官話、說人話、到說真話。

品牌和消費者的關係,正在從說官話、說人話到說真話。我們看一下這三種語態的差別。

說官話:一看就震

看見說官話的品牌廣告,消費者會感覺你很厲害,但不會共情,更沒法信任。

來感受一下:

中高檔裝修,更多人選點金;

凱迪品牌:突破科技,啟迪未來;

打造特產美食,鑄造德龍品牌。

這些說官話的廣告,傳遞的是正確卻讓消費者沒有感知的資訊。因為它們都是“場面話”,用一種高高在上的語態,向消費者秀出了自己的肌肉,卻沒有和消費者的生活產生碰撞。

品牌說官話產生的只有疏離感,很難激發消費者與你建立關係的意願。

說人話:一看就懂

相對於官話的晦澀和疏離,說人話的廣告就平易近人了很多。

比如:“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

說人話,是品牌把自己代入消費者的生活環境和消費者對話。雙方交流是建立在“人和人”平等交流的語境中,就像你和朋友之間的對話,大家同頻交流,所以消費者一看就能懂,看完就知道該怎麼做。

說人話式的廣告,是目前的品牌和消費者之間最主流的對話方式。但品牌說人話,只能建立初步認識,不能立刻形成信任紐帶。

比如某招聘平臺,說自己可以幫你用聊天的方式找工作;某個民宿平臺,可以讓你睡在山海間,住在人情裡。消費者看到不會立刻相信,而是真正用了才會信。

通過說人話和消費者建立關係,過程相對漫長。更快的方式,是說真話。

說真話:一看就信

前段時間,我在電梯裡看到了社科賽斯的廣告。

這支廣告的表述很很實在,有人還跟風出了“實在體”。它好在沒有給自己吹彩虹屁,而是選擇了說真話。 說真話,是用真實擦除廣告的“粉感”。

泰山原漿前幾天也做了一波“真話廣告”。

社群通知是與居民的生活日常息息相關的內容載體,人們不一定會看廣告,但一定會重點留意社群通知。讓廣告成為真實的內容,使用者不僅會看,還會重點看。

記住!精緻的虛假,不如粗糙的真實。說真話就是品牌在素顏出鏡,當你敢放棄美顏濾鏡,素顏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時,自然就有了可信度。

關係,是可以被量化

——品牌廣告的度量,從資訊名冊到資訊反饋系統

關係,可以分點頭之交、點贊之交、管鮑之交、刎頸之交……如果你在百度裡搜尋和“之交”相關的成語,你會找到三十多個。可見,我們是明確知道一段關係,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的。

品牌和使用者之間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只是和使用者建立關係,還必須清晰地知道,自己和使用者之間關係到了什麼程度,才能拿捏相處時的分寸感。

未來的品牌,必須有能力把自己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量化。想要讓品牌廣告有用、有效,必須把“心智”這個玄學概念,變成一個科學概念。

既然是要量化,我們就得先建立量化的指標。我們想量化一張桌子,可以用長、寬、高來量化它的體積,也可以用桌板、桌腿、螺絲釘來量化它的構造。

而“關係”這種看似不能被量化的東西,其實也可以被拆解成不同的元素。人與人之間,從形同陌路到刎頸之交,其實可以被拆分成六個階段:

機會。比如,寶潔的員工小王在運營部,小李在銷售部,他倆可能產生交集,也可能直到離職都沒說過一句話。雖然他們都是一家公司的員工,但他們只是有一定機會建立關係。

臉熟。小李的銷售部門搬到了小王的運營部所屬的樓層,兩個人經常在茶水間、電梯裡碰到,他們只是一個照面的交情,看著臉熟罷了。

淺交。小王和小李因為一個專案,進到了一個工作群裡,成了一起扛槍的戰友,開始相互熟絡起來。

深交。有一次小李家裡有事,不能加班,小王主動留下來幫他幹了活。從此,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親密。小王和小李經常一起去食堂吃飯、走廊一起抽菸、週末一起組隊打王者,倆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哥們。

鐵瓷。小王因為不滿意公司的職務安排,決定辭職創業。小李被小王說動,也相繼辭職,成了小王的合夥人。從此,兩人的事業、生活、財富都交織在一起。

品牌也可以按照這六段關係,把使用者進行分層管理。對不同關係階段的使用者,進行鍼對性的營銷。如果企業自己沒有如此精細的CRM系統,可以藉助平臺的人群管理工具。

巨量引擎也是按照這六大關係階段,對目標客群進行了劃分,即機會、瞭解、吸引、問詢、行動、擁護六類關係人群,也是我們經常用到的O-5A品牌關係資產模型。

在這個體系裡,品牌可以圈住更多的使用者、篩選更對的使用者、量化自己和使用者的關係。當我們可以通過關係去測算品牌廣告效果時,就能明確診斷出品牌問題,從而快速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你發現品牌廣告的轉化率下降,很可能就是A3人群,即問詢人群比例太少。這個時候,要減少純曝光類的廣告投放,多做一些內容種草,讓使用者對產品產生購物意向,積攢足夠多的“問詢人群”,才能提高轉化率。

跟著巨量引擎搭建品牌廣告體系的思路,品牌要先找到更多對的使用者,而後有策略地加深彼此的關係連結,品牌廣告才能真的有用、有效。

結語

飽和攻擊、搶佔心智,大力出奇跡式的品牌廣告,並不是我們唯一的成功路徑。嘗試潛入使用者生活,和使用者構建深層關係,也許會成為未來品牌廣告的主打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 ,作者:梁將軍,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