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的兩端藏著一段歷史#

語言: CN / TW / HK

Matrix 首頁推薦

Matrix是少數派的寫作社群,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使用者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千變萬化的「#」

當看到「#」時,你會想到什麼?

如果你下國際象棋,它可以表示對局的終結 1 ;如果你是程式設計師,它可以是註釋的開始;如果你刷微博,它可以傳遞當前最熱的話題。中文裡,「#」通常稱為「井字」或「井號」,在日語中稱為「番號記號」或「井桁」,英式英語中則通常稱為「hash」。

「#」的大部分名稱來源於其形狀,含義卻隨著上下文屢屢發生變化。對大部分人而言,與「#」的第一次會面,大概是電話撥號盤角落中那個不起眼的方塊。

libra pondo 的千年的漫步

先將時間撥回羅馬時代,那時「一磅重」被稱為「 libra pondo 」,其中 libra 指「尺度」或「平衡」; pondo 則來自於動詞 pendere ,表示「稱重」。從這兩個詞根中,「#」得到了它最初的形狀與名稱。

十四世紀晚期,來源於 libra 的「lb」進入了英語中,同時配上了一條表明其縮寫身份的短線「~」,即「℔」。

由於「℔」在當時使用非常廣泛,部分早期印刷機開始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字元進行印刷。

左圖是 Isaac Newton 筆下的 ℔ 符號,右圖是它出現在 1698 年印刷品中的樣子。

隨後,「℔ 」逐漸演變成了兩個不同的形式:

  • 來源於抄寫員潦草筆記的「#」
  • 沒有短線修飾代表磅的「lb」

而這個符號本身,卻則淹沒在時間長河中。與此同時, libra 的老搭檔 pondo 也開始了獨自的演變之路。它先以 pund 的形式出現在古英語中,又在現代英語中成為 pound 。歷經數千年, librapondo ,這一對古老的搭檔,最終又重新連線在一起 2

如果不是偶然的經歷,也許「#」將一直存在於生活不起眼的角落,默默無聞地行使它最初的職責。

撥號盤一隅

在電話出現的早期,撥號數字利用脈衝撥號(Pulse dialing)進行傳輸。在這種技術中,每個數字對應一到十次脈衝訊號。上世紀40年代末,貝爾實驗室發明了一種新的撥號系統。新系統在每個數字被按下的時候,發出一個獨特的聲音訊號,被稱為雙音多頻(Dual-Tone Multi-Frequency)。然而直到1968年,電話上還只有 0-9 的撥號鍵。

1968年,為了實現選單選擇等更多通話功能,貝爾實驗室計劃在數字 0 按鍵的兩側新增兩個新的按鍵。在撥號盤新樣式的設計過程中,曾誕生過一系列嘗試,比如在 0 的兩側分別增加帶有五角星與菱形符號的按鍵。然而這些字元在當時標準的打字機鍵盤上並不存在,給記錄帶來了障礙。此時,負責設計新撥號系統的貝爾實驗室工程師 Douglas A. Kerr,被任命選擇更加合適的符號替代它們。

Douglas A. Kerr

Douglas Kerr 曾經擔任設計美國資訊交換標準程式碼(ASCII)的委員會負責人。基於過去的工作經驗,也考慮到打字機的鍵盤設計,他與團隊最終選擇了包含在 ASCII 字符集中的「*」與「#」作為新的按鍵符號。

這個決定,使得「#」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進入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它也將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人所熟悉。

來「#」聊天吧

1988年,Jarkko Oikarinen 建立 Internet Relay Chat (IRC),這是一個基於文字的即時聊天系統。它被設計用於以組群的形式進行多人聊天,許多人可以加入同一個組群中,稱為頻道(channel)。頻道的名稱以「#」開頭,使用者可以用 /join #channelname 的方式加入某個頻道。

IRC 客戶端 HexChat 截圖

2007年,曾經在 Google 和 Uber 擔任開發主管的 Chris Messina 在 Twitter 上提議,可以用類似的系統來標記網路上感興趣的主題,併發出了第一條倡議使用「#標籤」的推文。然而該建議並沒有立刻得到廣泛認可,Twitter 聯合創始人 Evan Williams 甚至告訴 Messina,這個概念永遠都不會流行。

Messina 沒有放棄這個概念,他甚至寫了一篇 Groups for Twitter; or A Proposal for Twitter Tag Channels 來詳細闡釋其使用方式。同年的聖地亞哥大火期間,他聯絡了在 Twitter 上直播事件的加州居民 Nate Ritter,並建議後者在所有相關推文中帶上 #SanDiegoFire 的標籤。Twitter 這才逐漸認識到到這是對內容進行分組的有效方式。終於,2009 年 Twitter 官方將標籤系統加入搜尋工具中。次年,熱門話題功能出現,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展示在所有使用者面前。

2014 年,牛津詞典將其作為一個新的條目,新增到當年的更新中:

hashtag n. (on social media web sites and applications) a word or phrase preceded by a hash and used to identify messages relating to a specific topic; (also) the hash symbol itself, when used in this way.

在推特等社交網路媒介中,出現在 # 符號後用來標註主題的詞語。

「#」的今天與明天

如今,「#」已經很少用來表示重量,也只有偶然間才在通話時被按下,但它依舊活躍在網際網路弄潮兒的指尖。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現在的它,那或許是「主題」。在用 Markdown 寫作時,它界定著層級的標題,在開頭結尾打下標籤,以最簡潔的方式記載著文章內容;在媒體上,一個個標籤引導著時下最流行的趨勢,卻也在看不見的地方暗流湧動。相同的標籤,連線不同的內容,把彼此獨立的資訊編織成網,同一個標籤下,聚集著相似的人們。那麼,是否某天一切都可以打上標籤?標籤網路之中,是否也隱藏著我們的未來?

Google Ngram 統計的「#」在 1800-2019 年英文文獻中出現的頻率

在你眼中,「#」代表什麼?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 下載少數派 2.0 客戶端、關注 少數派公眾號,解鎖全新閱讀體驗 :newspaper: 

> 實用、好用的正版軟體,少數派為你呈現 :r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