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齊鋰業董事長蔣衛平:鋰礦供需達到平衡還需要時間|直擊股東會
5月23日,天齊鋰業2021年度股東大會在成都召開,市場對公司的熱情蔓延至股東大會現場,吸引了諸多中小股東、機構、媒體參加。
會上,公司董事長蔣衛平領銜高管團隊就投資者關注最多的產業鏈延伸、國際化發展和行業供給等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蔣衛平表示,“鋰行業的週期和景氣度讓很多人想進來,但競爭到後面不是你有礦就能站穩的,而是看你的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和穩定生產的優勢。”
(天齊鋰業股東大會現場,鈦媒體拍攝)
正往產業鏈下游延伸
歷時6天才成交的斯諾威天價股權拍賣案,將鋰行業搶礦潮推向高點,“有礦”在手的天齊鋰業也屢被問及對增量資源的獲取。
且公司擴產還在進行中。鈦媒體APP在股東大會現場獲悉,澳洲奎納納年產4.8萬噸氫氧化鋰專案和遂寧安居年產2萬噸碳酸鋰專案處於試生產或建設階段;重慶銅梁有2000噸金屬鋰專案,其中第一期800噸明年建成,其餘的2025年建成。
公司擁有前端資源,是否會往產業鏈下游延伸?蔣衛平回答稱,“我們現在與中創新航、北京衛藍的合作就是往下游延伸和佈局。公司選擇的合作伙伴都是行業內比較領先的,與我們價值觀相近,能夠優勢互補。”
近日,天齊鋰業公告,其全資子公司天齊創鋰與北京衛藍計劃共同發起設立合資公司,展開電池負極的預鋰化技術和裝置研發等相關合作,加速半固態電池及固態電池的進一步商業化。蔣衛平表示,北京衛藍專注於混合固液電解質鋰離子電池與全固態鋰電池研發與生產、擁有系列核心專利與技術,而我們公司有前端的材料,雙方可實現優勢互補,推動鋰電材料產業的革新。
國際化勢在必行
除了產業延伸,天齊鋰業國際化亦被廣泛聚焦。
“我們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我們的資產超過50%都在國外,近幾年我們意識到團隊國際化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正逐步組建國際化的管理團隊。”蔣衛平坦言,鋰行業是全球性的行業,是國際貿易,中國站在行業的前端,公司又走在前列,我們呈現的面貌是代表中國鋰行業的面貌,所以我們需要國際化的團隊。
蔣衛平說,我們不是為了拿資源,去收購一個礦,而是要進行管理輸出,還要在當地履行社會責任,要在智利和澳洲樹立天齊鋰業的形象。
作為國際化團隊的一員,蔣衛平的女兒蔣安琪近日被選舉成為天齊鋰業副董事長。對此,有投資者詢問是否將蔣安琪作為指定接班人培養?蔣衛平稱,除了蔣安琪外,公司還遴選了總經理、董祕以及各部門負責人。
蔣衛平進一步表示,對於蔣安琪是否為接班人,首先要考核她的能力是否勝任,而不是單靠血緣來推測她是否要接班。“在2019年、2020年天齊最困難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承擔了超過自己職責的責任,我覺得在這個考驗下,安琪承受住了,安琪是慢慢成長起來的,她參與公司治理的能力得到了驗證。”
公司執行董事、財務總監鄒軍解釋,“港股發行可優化資產結構,把我們的負債率進一步降低,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且天齊是全球性的企業,搭建一個國際性的融資平臺很有必要。”
蔣衛平也談到,H股融資便利性比A股更快,且H股上市後可將公司影響力拓展至國外,人才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更優。
鋰行業上下游擴產不同步
作為鋰礦巨頭,被問行業情況一般是標配,天齊鋰業也不例外。
對於當前最熱的斯諾威礦天價拍賣事件,蔣衛平表示:“這個拍賣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搞了幾天幾夜。其實山上的環境複雜程度跟平原完全不一樣,但現在大家很有熱情,我們也不便評價。”
談及當前的行業格局,蔣衛平說,最近從上到下都在關心鋰行業,這個行業關係著國家的電動車、儲能,也涉及國家能源結構的問題。我們認為下游的擴產非常順利,水電氣資金都在城市裡面,也能得到國家支援、政策幫助;但上游發展遲緩,資源端開發有難度,因為資源有地域性、不可複製性,也受天氣、政治、儲量、環保等等影響,這些不確定性都讓投資者十分謹慎。
“前幾年,上游關注度比較低,隨著發展,上下游的矛盾出現。但上游探礦、採礦、洗選、基礎設施、環保一系列,週期很長。好在現在國家出政策支援資源端發展,也有這麼多人願意來上游,願意來承受風險。”蔣衛平說,供需格局要達到真的平衡,還需要時間。至於價格走勢,這是市場經濟,沒有人能說得準。
在蔣衛平看來,一些大型礦企或下游頭部電池商等新進入的企業,有可能增加行業的供應量和價格的穩定性,合理提升良性競爭,對整個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反過來說,他們的加入也證明了鋰行業是長期可持續、具有成長性、處於景氣發展的長賽道行業。
對於諸多資本湧入鋰行業後演變的趨勢,蔣衛平說,“競爭到後面不是你有礦就能站穩的,而是看你的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和穩定生產的優勢。我們非常清楚所處行業的優勢以及缺點,這些都可以通過合作去補足的,所以未來會看到我們會跟一些跟我們理念一致的夥伴一起合作,使整個行業呈現更健康、更良性的發展。”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蘇啟桃,編輯|崔文官)
- 成敗皆電池?灰熊圍捕蔚來背後
- 前5月規上網際網路企業業務收入5850億元 同比增1.8%
- 上線“法人數字空間” 廣東多措並舉助穩經濟政策落地落實
- 雲遊戲的希冀和騰訊先鋒的野望
- A股年中收官,你回本了嗎?
- IPO最前線|大麥植髮:毛利率超七成,去年研發費用不足五百萬
- 向恆大討債的年輕人,家族生意做得有點大
- 上半年IPO全掃描:A股數量和籌資額雙冠全球 科創板表現搶眼
- 銀行網貸新規執行前夜,存量整改延遲一年
- “波士頓先知”塞思·卡拉曼最新訪談:我著迷那種“不必競爭”的企業
- 商湯鉅額解禁市值蒸發900億港元 基石資本大逃亡?
- 功臣接連出走、重心轉向日本,危機中的孫正義不想再給被投救命錢
- 1個月裡裁員3萬人!美國科技公司怎麼了?
- 【能源廣角】新能源不是20年前的房地產
- 灰熊伏擊李斌,武漢蔚能浮出水面
- 誰在“拯救”匯源?
- “紙片人”攬金有道 有相關企業衝刺IPO
- 監管要求交易費用應免盡免!民企債發行困境如何破局?
- 亞馬遜大賣家起訴,追討10億!
- 河南濟源樓市新政:鼓勵首付分期,房貸斷供不納入個人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