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馳資訊:園區與社群場景裡的智慧「魔法師」
智慧社群的最後一公里,又多了一家企業
作者 | 鄭凱
編輯 | 餘快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而園區和社群的場景作為智慧城市中“縮小的單元”,已經變成一個承上啟下的樞紐,園區和社群的智慧化安全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建設水平將會代表一個城市的智慧水平,它們的智慧化建設也將成為下一步升級的關鍵!
園區和社群為什麼要走向智慧化升級?
無論是園區,還是社群,智慧化的宗旨都是提高在特定空間內的管理水平,增強服務能力,並實現對園區員工和社群居民的智慧服務。
在園區方面,傳統園區的定位更像是“房東”,園區物業只提供基本的水電氣、交通、建築等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服務通常需要入駐企業自建,規範不統一,也缺乏統一管理。導致人員管理效率低、外來人員管控難、值班室人員脫崗、車輛違停、火災無法及時預警等隱患高、排查難度大的系列問題。
在社群方面,近年來新冠疫情反覆不斷,對精準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是社群管理無可迴避的當務之急。除此之外,大部分社群設施老化,人為管控的漏洞和死角多,對高空拋物、垃圾焚燒等問題束手無策,在社群管理日趨複雜,但又要求精細化管理的背景下,智慧升級迫在眉睫。
從傳統園區和社群的現狀來看,安全隱患問題和管理死角問題是普遍存在的。
市場上一直缺乏專業為園區和社群提供數字化服務的公司,通常都是IT廠家為其提供技術支援。而傳統IT廠家的問題在於,他們更願意銷售新的產品,傾向於對發展歷程中的老舊裝置替換。
同時,園區和社群的場景本身代表了一種複雜性,如果對這些場景的理解沒有那麼深入,也不容易對症下藥,提供最貼合需求的服務。
正是基於這些痛點,園區與社群智慧化服務商瑞馳資訊,正在逐漸浮出水面。
智慧的園區與社群需要什麼樣的服務商?
我們轉入使用者視角,來看看園區和社群智慧化升級,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服務?
首先社群通常作為非營利性機構,IT的預算有限,它們傾向於能夠在保證最高性價比的前提下,去選擇可部署的方案。園區的情況可謂冰火兩重天,大型示範園區從建設之初就已經按照智慧園區的架構設計的,但眾多老舊園區同樣存在通過較低成本,實現智慧升級的訴求。
而社群和園區的主要服務商通常都以安防廠商為主,攝像頭是其主要的產品形態,通常會建議使用者購買最新的攝像頭,無形中拉高了成本。
而瑞馳資訊的方案當中,就考慮到使用者的痛點,支援攝像頭利舊,按照瑞馳資訊官方的資料,在過往合作過的專案中,利舊比新建攝像頭最高節省38.5%的成本,這無疑會幫助使用者解決最高性價比方案部署的問題。同時,瑞馳資訊採用的硬體為ARM架構,具備低功耗的優勢,也可以為使用者節省開支,並符合國家對節能減排的政策號召。
其次,園區和社群多數沒有專業的IT團隊,因此更希望服務商能夠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從硬體系統,軟體適配到服務運維一應俱全。作為專業的服務商,這恰是瑞馳資訊的優勢。
瑞馳資訊自主研發的邊緣終端、邊緣伺服器、多維智腦、多維閃壓等產品,提供20+種定製演算法,可以為智慧園區和智慧社群,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可以滿足很多單位對自主安全的高要求。從架構層面,支援算力、儲存彈性擴容;從效能層面,對比市面同等規格GPU伺服器,處理效能翻數倍、功耗節省70%、成本節省至少50%以上;從安可層面,產品採用全國產化設計,安全、自主、可控,符合國家信創的發展方針策略。
無論從可用性、價效比還是安全性,這些良好的體驗,使用者都可以在瑞馳資訊一站式得到滿足。
第三,“專業”這個詞除了代表技術的專業性,還要求實踐經驗的豐富性。我們也看到瑞馳資訊的解決方案已經在吉林省化工園區(危化品)、深圳數字技術園、北京馬神廟社群、珠海青茂口岸等重要的園區和社群進行了落地部署,經過實戰檢驗過的方案,也值得每一個使用者信賴。
為整個行業帶來全新的價值
從城市的角度看,園區代表了工作空間,社群代表了生活空間。賦能園區和社群,就等於讓工作和生活的空間變得更智慧,讓每一位居民得到了智慧的服務體驗。
所以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更多場景將被開啟,社群與園區的建設逐漸會提上新的高度,未來的市場空間也將會變得更大。
以瑞馳資訊代表的專業服務商,正在通過自主創新的方式,站在使用者的視角,提供了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總結來講,瑞馳資訊為傳統園區和社群的智慧升級提供了幾點新的價值:
第一,將傳統人力為主的管理模式,升級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支援普通攝像機利舊,超高性價比解決了社群和園區預算緊張的痛點。
第三,打破該領域,只能依靠IT廠家和安防廠家的舊格局,打開了智慧社群、園區專業服務商的新時代。
歸根結底,智慧園區和智慧社群都是賦予空間智慧,而瑞馳資訊就是這些空間裡的智慧魔法師。
推薦閱讀
- 視訊物聯寒夜,這家企業想要舉起陰霾裡的星星之火
- 商用清潔機器人江湖:16 位創業者「同臺競技」
- 消防機器人,能給消防員多少安全感?
- 商湯下棋機器人「元蘿蔔」,人工智慧 生活的一次「碰撞」
- 360 人工智慧院長鄧亞峰離職創業,入局生命科學,曾任百度資深科學家、格靈深瞳 CTO
- 平臺崇拜正在失效:大專案費力不討好,「政府數字化轉型」到底需要什麼?
- 黃卜夫:創業者要在亂局中成事
- “宇視真的不算什麼”
- 為什麼說現在是 AIoT 最好的時代?
- 奧比中光上市,一次「快」與「慢」的進化
- 智慧製造「下半場」,「移動協作機器人」是機器人三大困境的新解嗎?
- 守護生產安全,大華的「解題思路」
- 千億規模新風口,科技消費機器人賽道跑出一位「悍將」
- 剛剛,螢石首發過會,用時 175 天
- 狂奔向 AI 質檢「小」市場,網際網路巨頭的搶灘、上位與機遇
- 瑞馳資訊:園區與社群場景裡的智慧「魔法師」
- 「後退」的海康、大華,被低估的「SMB」
- 蓄力 20 年,駛航「智慧物聯 AIoT」!胡揚忠眼中,海康的下一個10年
- 從商湯 2021 年報,看生產效率如何驅動 AI 普惠
- 淘寶抖音上線演算法「關閉鍵」!315之後,隱私、技術、監管上演「三國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