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圖示的前世今生(上)

語言: CN / TW / HK

編輯導語:無論是產品的一個啟動logo,還是介面的標籤欄,圖示隨處可見。那麼,圖示是什麼?最初是什麼樣的?我們該何時使用它?本文作者對圖示的發展作了總結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作為設計師,圖示是從我們入門開始就會接觸的老生常談的東西,不論是產品的一個啟動logo,還是介面的標籤欄,甚至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它隨處可見。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圖示到底是什麼?它最初是什麼樣的?我們該何時使用它,何時不使用它?該用什麼樣的?具體該怎麼去繪製?成套圖示該怎麼保持一致性?如果你有任何一點疑惑,歡迎繼續往下閱讀。願你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上古時期

wikipedia將圖示廣泛定義為:Apictogram or ideogram displayed on acomputer screen.

翻譯成中文就是:計算機螢幕上的象形圖( pictogram )或表意文字( ideogram )。

要想深究這倆玩意兒,就需要追溯至數千年前的蘇美爾及古埃及文明,那時文字尚未出現,人類為了更方便得識別、表達和交換資訊,便發明了一系列具有指代含義的圖形和符號。

象形圖其實屬於表意文字的一種,他們之間最最簡單的區別就是,前者代表了 具象的事物 ,後者則代表了 抽象的概念 ,為了讓你們更好理解,我畫了一幅圖來舉例:

左圖的圖示指代了“香菸”這個具象的、現實可見的事物,屬於 pictogram ;而加上一個圈+斜槓後,就指代了“禁菸”這個抽象的概念,屬於 ideogram

這些概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稱的圖示(icon),並且直至今日我們依然在廣泛使用。比如各種電子裝置中的圖示、地鐵站中的箭頭、衛生間標識,道路上的人行橫道標識等等。

相比文字,圖示不僅具有跨越語言的超級優勢,我們人腦對於圖示(圖形)的辨識能力和記憶能力也遠遠高於文字,因此用圖示代替冗長的文字資訊可以快速提升資訊的獲取速度,人們只需要一瞥就可以快速獲取資訊。

二、圖形使用者介面的誕生

提到圖示,就不得不提GUI( Graphic User Interface ),也就是就是我們熟知的圖形使用者介面。相比以前需要手動輸入指令的CLI,引入視覺語言的GUI的資訊呈現方式更加直觀易懂,在人機互動上也利用滑鼠讓這一過程變得極為簡單和高效。

CLI(command-line interface)即命令列介面,比如上古時期的DOS。需要避免與之混淆的是TUI(Terminal user interface),即終端使用者介面,我們重灌電腦時使用的BIOS程式就是最常見的TUI。

GUI並非喬布斯首創,而是誕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施樂公司PARC實驗室所發明的Alto電腦。Alto不僅首次了實現 WIMP ( Windows視窗、Icon圖示、Menus選單、Pointer指標)概念,小巧易操作的特徵也讓它成為了世界真正意義上的 第一臺個人電腦 (emmm那個時代的確是小巧了)。

當年喬布斯去參觀PARC實驗室,被Alto電腦螢幕中牛逼的圖形介面給徹底征服,和Alto比起來,自己的Apple II真的太遜色了。

喬布斯借走這個優秀的想法,挖來施樂的員工來研發具備GUI的個人電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 Lisa和Macintosh (後改名為Mac),喬布斯還邀請蓋茨來開發應用,但是蓋茨看到了這玩意兒的錢途,招呼不打直接自己照葫蘆畫瓢搞了一套,推出了 Windows一代 ,賺的盆滿缽滿。

而親手創造GUI的施樂呢?由於高層太豬頭,沒有抓住市場機會而導致施樂錯失了這塊到嘴的肥肉,縱使後面研發了施樂之星,也因為過慢的速度和過高的價格被Macintosh和Windows按在地上摩擦。在施樂退隱後,市場理所當然得被蘋果和微軟稱霸,直至今日,我們最常用的依然是MacOS和Windows這兩類作業系統(linux另說)。

雖然施樂給別人做了價值不菲的嫁衣,但是,施樂第一臺個人電腦的GUI依然是值得稱道的偉大靈感,對於網際網路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極為深遠。試想一下,如果實驗室的天才們沒有研發出Alto,或者施樂沒有同意喬布斯的拜訪,那很可能不會出現改變世界的Mac、iPhone和Windows。

圖示發展史(Star to XP):圖示第一次為大眾所接觸應該是從決定商用的施樂之星開始。從簡陋的畫素線性到現如今的豐富多彩,其間歷經了近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到底發生了啥?圖示最早長啥樣?擬物圖示是怎麼來的?別急,且聽我一一道來。

下圖就是施樂之星的GUI(1981年),David Canfield Smith博士創作了成套圖示的設計,所有的圖示都是由矩形和圓角矩形組成,並且資料夾和文件的折角樣式被沿用至今。

Macintosh的GUI(1984年),由Susan Kare所設計的圖示在保持高度辨認性的同時顯得更生動有趣,她很好得結合了ideogram來創作較為抽象的事物。那個帶有表情的電腦icon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macOS中「訪達」功能的最早原型。

微軟的Windows1.0(1985年),不得不說,它的設計讓人一言難盡,撇開系統所預設的配色,不論是圖示的陰影、細節還是風格都高度缺乏一致性,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Steve Ballmer為節省預算親自操刀

Windows3.0(1990年)的介面去除了以往的配色,並且圖示部分由前蘋果設計師Susan Kare進行了重新繪製,不得不說整個介面都有了相當大的改觀。

Windows95(1995年)算是和我們目前桌面最相似的一版系統了,這版的GUI進行了更大膽的重設計,並且在左下角首次加入了熟悉的Start按鈕,結合工作列和桌面的佈局一直沿用至今,圖示部分也更為精緻易懂。而微軟的帝國之路也從win95開始正式開啟。

Mac os8(1997年)中引入了大量的等軸測彩色圖示,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2.5D圖示,但是這種立體風格的導致 圖示辨識度受到很大的影響 ,後面也很難見到這種風格的影子了。不過,目前這種風格常用在一些引導頁、banner的插畫中,空間感的塑造讓這個風格有了有無之地。相比常規視角,往往更能抓住眼球。

Windows98(1998年),也就是我們小時候上微機課最常見的系統。圖示相比95更加精緻了,並且首次使用了漸變色來增強視覺層級。

而Mac os x(2001年)的介面堪稱經典,相比上一代可以用 鉅變 兩個字來形容。

它首次定義了“ 擬物 ”這個迷人的概念,所有圖示都進行了 照片級的超精細繪製 ,並且所有按鈕加入了水晶般的質感和拉近使用者距離的大圓角,這個版本也首次加入了DOCK來讓使用者快速進入一個程式,同時也賦予了大量的動畫。

可以說,它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後續的所有擬物風格(不分pc和移動端)全部源自這版GUI!同時,它也影響了數代UI設計師。(想起了Andrew自己入門時練到吐血的擬物圖示。。)雖然十餘年的擬物時代已經不在,但蘋果這一款經典之作無疑是設計界的標杆。

btw,大量的半透明和反射效果讓這個版本介面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Aqua,翻譯過來是水的意思。

而蓋茨在2001年正式推出的Windows XP,也正是受Mac os x精緻的擬物風的影響。雖然同樣是擬物風,但是過於絢麗的色彩和粗糙的質感總感覺有點買家秀的意思。

三、總結

每個改變世界的產品背後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不論是古埃及文明中古老的象形文字,施樂之星中的黑白線性圖示,亦或是Mac os中精緻浪漫的擬物圖示,撇去主觀視覺上的滿足,本質上其實都是為了更高效、快捷得展示和傳達資訊。

下半部分,我將為你帶來XP之後的圖示史,包括了移動端、扁平時代、material design等我們熟知的內容~

我是Andrew,我們下期見。

參考資料

[1]wikipedia.

[2]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 Design Between 1981-2009,Wdd Staff.

[3]趣話電腦圖示的前世今生, Marcin Wichary.

[4]蘋果使用者介面Aqua背後的故事,周兆熊.

[5]”Apple rattles lawyers at DesktopX over Aqua”. Lettice John.

[6]”Interview of Susan Kare” of Making at Macintosh.

#專欄作家#

Andrewchen;微信公眾號:轉行人的設計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中科院碩士自學轉行,擅長通過文字幫助年輕設計師成長和提效。延遲滿足、長期主義。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