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具盒|將知識內化為個人資料庫:這是我的筆記工作流
Matrix 首頁推薦
Matrix是少數派的寫作社群,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使用者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參與數字文具盒徵文活動。
背景
讀博士的這些年,我每天都在獲取各式各樣的知識。大到學術論文,小到快捷指令的配置教程,每份知識都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派上用場。我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求建立了一套工作流,用來記錄以及內化各類知識。我的目標是形成自己的個人資料庫,方便未來隨時呼叫。
知識有不同的特點,呼叫場景也各不相同。下面的表格展示了我對知識的理解以及相應的分類。在這篇文章裡,我將針對每個型別,介紹了我記錄(和內化)這些知識的經驗,以及使用到的工具。
知識型別 | 知識特點 | 例子 |
學術研究 | 格式固定,密度高,需要原文閱讀 | 學術論文,演講 |
系統性知識 | 內容多,密度低,自上而下結構 | 大學課程,教科書,出版書籍 |
非系統性知識 | 碎片化知識,自下而上結構 | CSDN,網路文章,教學/科普 影片 |
資訊 | 只需記錄,不需整理 | 做飯教學影片,伺服器配置流程程式碼 |
學術研究
首先要討論的是學術研究類的知識,代表的例子就是學術論文。可能是因為閱讀論文都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而且經常會查閱,我通常會對閱讀過論文有印象。即便不一定記得所有的細節,我還是很容易就能檢索到,並重新閱讀。
學術論文這一類知識有三個特點:
- 知識密度高:文章內容很濃縮,比較難再二次總結。未來通常需要再查閱論文的時候大概率還是得閱讀原文。
- 格式固定:學術論文通常都會有 Abstract 來記錄文章梗概。理工科的論文經常會有 Related Work, Methodology 和 Results 這些章節。第一次閱讀難度較大,但理解以後再次閱讀的難度不大,資訊獲取容易。
- 上下文重要:隨意從論文中抽出來某一段文字或者配圖,不一定很好理解。通常需要結合上下文才好理解。
由於查閱論文的大多需要閱讀原文,所以我不會專門用筆記 app 給論文記筆記。我會把筆記直接記在論文 PDF 上。
使用 Zotero 管理論文和筆記
我使用 Zotero 來管理論文。專案開始時,我會給需要閱讀的論文打上標籤,標籤名就是專案名字。一篇論文可能會被使用在多個專案上。通過標籤我可以提取專案相關的所有論文。我也會在 Zotero 的 Notes 裡面加上方便搜尋的關鍵詞,這樣將來可以快速檢索到這篇論文。
在閱讀論文時,我會直接在 PDF 新增筆記,如下圖。將來如果有條件的我會用 iPad 手寫標註。手寫方便寫公式,以及畫一些圖示。
讀論文時留下「閱讀痕跡」
我讀論文時候會強迫自己儘量多寫下思考──這樣可以防止走神。我在第一遍閱讀論文時,經常會有看不懂的內容。這時我會盡可能把思考寫到論文上面,尤其是寫下自己沒有看懂或者不確定的內容。在第二遍閱讀時候,我會著重解決自己沒看懂的地方,並寫下結論。這樣的「閱讀痕跡」,對於我的未來的查閱(很可能是幾個月後),會有很大幫助。它能夠喚起我對知識點的理解,起到「記憶鉤子」的作用。
系統性知識
系統性知識指的是學校的課程、MOOC、教科書或者其他出版的書籍等。這是我除去閱讀論文之外主要的知識獲取方式。這一類的知識特點在於:
- 結構自上而下:知識點呈樹狀結構──從總的主題到小的知識點。
- 內容很多:一個課程可能會有幾十小時的課堂影片,幾百頁的 slides 和 講義。一本出版書,少的會有 200-300 頁,多的超過 500 頁。
- 密度較低:學校的課程經常會包含有輔助理解的內容。比如在一堂演算法課上,老師除了在講演算法知識外,也會提問題、講背景故事、舉例子、講課堂習題等。
由於這類知識內容多且密度較低,閱讀原文需要時間較長,我在第一次學習會 避免回看原文 。為此我記筆記時的原則是: 不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話總結,形成「記憶鉤子」。
以前我在記課堂筆記時會大量複製原文到筆記本,生怕漏了什麼重要知識點,但我發現這樣的筆記沒有意義。一方面, 複製貼上並不能幫助我們思考 ,另一方面,如果我的筆記都是原文,幹嘛不去看課件呢?我們要用自己的話總結知識點, 不要“滿足整體上的感覺”,要能準確清晰地說出來。 事實上,如果我沒法用自己的話總結知識點,這說明我還沒有理解這個知識點。寫下這樣的總結會儲存我當前的思考,未來哪天我讀到這條筆記,我可以 迅速喚起當前的思考 。
記錄筆記
我使用 Notion 對這類知識進行記錄。下面以一門課程作為例子。首先我會給課程建立一個頁面,新增上課程的資訊,並且按照課程章節新增標題。學習過程中我會在對應章節新增筆記。如果筆記長度過長,或者這個章節很獨立,我會給章節建立子頁面。這門課的知識點最終會形成一個樹狀結構:
回顧筆記:進行「主題閱讀」
在我完成了這樣的樹狀筆記之後,我會對筆記進行在 《如何讀一本書》 裡面介紹的「主題閱讀」。目前我們記錄的筆記都是樹狀的,每個枝幹都有著相同的主題。從樹根到樹葉,主題越來越具體。「主題閱讀」要做的是尋找不同的枝幹裡知識點之間的關係。如果有相同主題的幾個知識點,我們可以把它們合併,形成一個統一的頁面。如下圖:
舉個計算機演算法課程的例子。有些演算法課會按照「待解決問題來」把演算法歸類,比如說,課程介紹「排序問題」的演算法、「搜尋問題」的演算法等。我的筆記也會根據課程安排呈樹狀結構。在進行「主題閱讀」時,我會嘗試通過另一個角度去歸納這些演算法:有些演算法雖然被用於解決不同的問題,但他們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是相同的。例如,quicksort 和 binary search 這兩個演算法分別解決了「排序問題」和「搜尋問題」,但他們都是在使用 divide-and-conquer 的思路。我會建立一個新的頁面,描述這種思路,然後在頁面裡面引用這兩個演算法。以後如果有學到新的演算法也運用了這種思路,我也會把它加入到這個頁面。
這樣的「主題閱讀」會花費我很多精力,但這個過程很重要, 甚至比產出的筆記更重要 。首先,它會強迫我去 回顧筆記裡面以前的內容 ,只有記得起自己曾經記過,才可能在需要的時候搜尋得到。其次,它能鍛鍊我的 歸納總結 的能力──這是科研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搜尋呼叫筆記
這類筆記的使用場景一般是根據目錄或者關鍵字進行檢索。Notion 提供了全域性搜尋功能,所以搜尋相當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我也會使用 Notion Search Assistant 這個 Chrome 外掛來幫助我搜索。當我在 Google 搜尋時,這個外掛會自動在 Notion 裡面搜尋同樣的內容,並展示在 Google 的搜尋結果旁邊。如圖,假設我在 Google 搜尋了 bayesian,這個外掛會同時顯示在 Notion 裡面搜尋 bayesian 的結果。
非系統性知識
這一類知識指的是 公眾號、少數派文章、Blog、B 站上面的教學和科普影片等等。我比較少使用這類知識。
大多情況下,如果我想要嚴肅地學習某類知識,我會優先選擇使用系統性的知識,比如看書或者上網課。這樣通常會更有效率。但對於一些愛好,例如 效率工具、攝影、繪畫等,我可能沒有精力去認真地上網課。這時我會通過非系統性的知識來學習,例如看少數派的文章學習效率工具的使用技巧,看 B 站 Up 主的分享來學習攝影。這類知識的特點是:
- 結構由下而上:與系統性知識相反,這類知識並沒有一個固定樹狀系統結構。每篇文章或者影片一般只會討論一個知識點,而我需要去尋找它和現有筆記裡知識點的聯絡,自己去思考並形成一個筆記的結構。這樣的結構通常呈網狀。
- 碎片化知識:這類知識並不會有一個固定的文章框架,而且它的受眾群體也可能不全面。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也許會只會是其中的一個觀點或是一句話。我只會記錄對我有用的知識。
碎片化收集
這一類知識的收集經常是碎片化的。比如,用手機看微信公眾號或者 B 站影片的時候,如果碰到有用的知識,我會先用順手的 app 先收集起來,將來再用電腦集中處理新增到筆記本中。
我現在使用的是蘋果系統自帶的「備忘錄」。我設定了一個筆記「閃念膠囊」作為快速收集的專用筆記。在手機端桌面上,我添加了一個小元件,點選就會開啟「閃念膠囊」這個專用筆記。我還設定了一個「快捷指令」,只要點選,它就會把我複製的內容新增到「閃念膠囊」。
在電腦端我設定了把滑鼠移動到右下角就會自動彈出「閃念膠囊」。點選可以開啟這個筆記。
「閃念膠囊」的內容會通過 iCloud 自動同步。「記事本」基本可以包含任何內容:例如文字、圖片、錄音、塗鴉或檔案等。平時碰到有用的文章,我會記錄連結到「閃念膠囊」裡。需要整理的時候,我會用「記事本」的 Mac 客戶端整理。
自下而上地積累
這一類的知識是零散的。在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清晰地架構,我需要根據新加入的的筆記調整已有的架構。每當有新的筆記產生,我會去已有的筆記裡面尋找可以合併或者聯絡在一起的筆記。這一步與「主題閱讀」是相似的。聯絡不會自動產生,它需要我們的思考產生。而思考過程也是對於已有筆記的再一次回顧,以及對歸納能力的一次鍛鍊。
對於這種自下而上積累的學習方法,How to make smart note 這本書有著詳細介紹。少數派和 B 站也有很多文章介紹瞭如何使用雙鏈筆記應用來進行這種型別學習。推薦同學們去看「和燕燕」e老師的一系列文章 http://sspai.com/post/72942 ,以及「聞韶同學」的分享
資訊
最後一類已經沒法稱為知識,只能稱為資訊。它包含我在工作或生活上可能會需要隨時檢視的資訊,比如,做飯的教學影片、程式碼 snippet 、應用配置流程(Zotero、油猴、zsh)、購買後 app 後的啟用碼,等等。
同樣的,我使用「備忘錄」來管理這些資訊。我在記錄的時候會在標題儘可能地新增關鍵詞,方便搜尋。例如,我經常會忘記 Python 讀取檔案的程式碼。以前我會去 Google 搜尋,我需要在一堆連結當中找到靠譜的,然後從一堆文字當中找到我要的那行程式碼。但現在我只需要在「備忘錄」中搜索關鍵詞即可。筆記應當包含的是我精簡過的內容。
實際上,我也會把很多個人資訊儲存在「備忘錄」裡面,比如,學生證照片、家庭地址、身份證掃描件、護照掃描件、銀行卡號、銀行開戶行 等。這樣將來如果需要某些資訊,就只需要在備忘錄裡搜尋關鍵詞,不再需要去翻相簿等。這類資訊比較敏感,大家須酌情考慮是否有必要使用網路同步。
總結
這篇文章介紹了我在學習生活中記錄以及內化知識的工作流。針對不同型別的資訊,我會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策略,如下表:
知識型別 | 知識特點 | 筆記存檔 App | 筆記特點 |
學術研究 | 格式固定,密度高,需要原文閱讀 | Zotero | 閱讀痕跡 |
系統性知識 | 內容多,密度低,自上而下結構 | Notion | 樹狀結構 |
非系統性知識 | 碎片化知識,自下而上結構 | Notion | 網狀結構 |
資訊 | 只需記錄,不需整理 | 備忘錄 | 隨時調取 |
這個工作流是我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求而設計的。我的思路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還是希望同學們能從中得到啟發。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 下載少數派 2.0 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解鎖全新閱讀體驗 :newspaper:
> 實用、好用的正版軟體,少數派為你呈現 :rocket:
- 為什麼 iPhone 14 Pro 在我看來是「里程碑式」的一代?
- 聽播客也要收集精彩片段,哪個應用更適合?
- 派評 | 近期值得關注的 App
- 超 200 款模板全新登場,讓人人都能輕鬆做出好設計:Pixelmator Pro 3.0
- 從資訊獲取到內容產出,這是一位新聞傳媒學生的「數字文具盒」
- 數字文具盒|將知識內化為個人資料庫:這是我的筆記工作流
- 具透 | iOS 16 通知管理迷思,一個通知的 N 種呈現方式
- 市場跌跌不休,能否峰迴路轉?(少數派投資)
- 數字文具盒|Word 寫論文,也可以很好用
- 靈動島:欲蓋彌彰與巧奪天工
- iPhone mini 系列停更後,小屏手機還能選什麼?
- 數字文具盒|這些 app 幫我度過讀研時光
- 新玩意 120|少數派的編輯們最近買了啥?
- App 1 | 用三個單詞定位世界的任一角落:what3words
- 今年僅此一次大更新,Windows 11「正式版」亮點速覽
- 早鳥特惠 | 按下錄音鍵,以播客的名義記錄你的世界
- 投資沒有捷徑,靠運氣賺來的錢終究留不住(少數派投資)
- 譯文 | 把聽播客當成維基百科:完美的非正式學習資源庫
-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這樣搭建自己的全鏈路知識系統
- 全面、全能、全天候:躍我 GTR 4 & GTS 4 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