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底层原理及jdk1.8源码解读
一、前言
写在前面:小编码字收集资料花了一天的时间整理出来,对你有帮助一键三连走一波哈,谢谢啦!!
HashMap在我们日常开发中可谓经常遇到,HashMap 源码和底层原理在现在面试中是必问的。所以我们要掌握一下,也是作为两年开发经验必备的知识点!HashMap基于Map接口实现,元素以 <Key,Value>
的方式存储,并且允许使用null 键和null值,因为key不允许重复,因此只能有一个键为null,另外HashMap是 无序的、线程不安全
的。
HashMap继承类图 快捷键Ctrl+alt+U
二、存储结构介绍
Jdk7.0之前 数组 + 链表
Jdk8.0开始 数组 + 链表 + 二叉树
链表内元素个数>8个 由链表转成二叉树
链表内元素个数<6个 由二叉树转成链表
红黑树,是一个自平衡的二叉搜索树,因此可以使查询的时间复杂度降为 O(logn)
链表的长度特别长的时候,查询效率将直线下降,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Jdk1.7中链表新元素添加到链表的头结点,先加到链表的头节点,再移到数组下标位置。简称 头插法(并发时可能出现死循环)
Jdk1.8中链表新元素添加到链表的尾结点。简称 尾插法(解决了头插法死循环)
底层结构实例图
三、源码分析之常用变量解读
/** * 默认初始容量 - 必须是 2 的幂。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 * 最大容量,如果一个更高的值被任何一个带参数的构造函数隐式指定使用。必须是 2 <= 1<<30 的幂。 * 简单理解为:最大容量2的30次幂,如果带容量也会转化为2的次幂 */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 构造函数中未指定时使用的负载因子。经过官方测试测出减少hash碰撞的最佳值 */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 使用红黑树的计数阈值,超过8则转化为红黑树 */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 * 使用红黑树的计数阈值,低于6则转化为链表 */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 * 链表转化为红黑树,除了有阈值的限制,还有另外一个限制,需要数组容量至少达到64,才会转化为红黑树。 * 这是为了避免,数组扩容和树化阈值之间的冲突。 */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 * 在首次使用时初始化,并根据需要调整大小。分配时,长度始终是 2 的幂。 * (我们还在某些操作中允许长度为零,以允许当前不需要的引导机制) */ transient Node<K,V>[] table; /** * 保存缓存的 entrySet(),也就是存放的键值对 */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 * 此映射中包含的键值映射的数量,就是数组的大小 */ transient int size; /** * 记录集合的结构变化和操作次数(例如remove一次进行modCount++)。 * 该字段用于使 HashMap 的 Collection-views 上的迭代器快速失败。如果失败也就是我们常见的CME *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 transient int modCount; /** * 数组扩容的大小 * 计算方法 capacity * load factor 容量 * 加载因子 * @serial */ int threshold; /** * 哈希表的负载因子。 * @serial */ final float loadFactor;
四、源码分析之构造方法解读
/** * 构造一个具有指定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的构造方法 * 不建议使用这个构造方法,加载因子经过官方测试是效率最好的,所以为了效率应该保持默认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参数为负数会抛出IllegalArgumentException异常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 传的值超过最大值则使用默认最大值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 哈希表的负载因子。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 初始化的参数默认如果不是2的次幂,直接给你转化为2的次幂 // 传的参数为11,会自动转化为比参数大的最近的2的次幂的值,也就是16。 // 我们后面会详细说这个方法怎么进行转化的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 * 构造一个只有指定初始容量的方法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 我们会发现还是调用上面两个参数的构造方法,自动帮我们设置了加载因子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 * 构造一个具有默认初始容量(16) 和默认负载因子(0.75)的构造方法 */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 * 指定map集合,转化为HashMap的构造方法 */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 使用默认加载因子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调用PutMapEntries()来完成HashMap的初始化赋值过程 putMapEntries(m, false); } /** * 将传入的子Map中的全部元素逐个添加到HashMap中 */ final void putMapEntries(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boolean evict) { // 获得参数Map的大小,并赋值给s int s = m.size(); // 判断大小是否大于0 if (s > 0) { // 证明有元素来插入HashMap // 判断table是否已经初始化 如果table=null一般就是构造函数来调用的putMapEntries,或者构造后还没放过任何元素 if (table == null) { // pre-size // 如果未初始化,则计算HashMap的最小需要的容量(即容量刚好不大于扩容阈值)。这里Map的大小s就被当作HashMap的扩容阈值,然后用传入Map的大小除以负载因子就能得到对应的HashMap的容量大小(当前m的大小 / 负载因子 = HashMap容量) // ((float)s / loadFactor)但这样会算出小数来,但作为容量就必须向上取整,所以这里要加1。此时ft可以临时看作HashMap容量大小 float ft = ((float)s / loadFactor) + 1.0F; // 判断ft是否超过最大容量大小,小于则用ft,大于则取最大容量 int t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MAXIMUM_CAPACITY); // 暂时存放到扩容阈值上,tableSizeFor会把t重新计算到2的次幂给扩容数组大小 if (t > threshold) threshold = tableSizeFor(t); } // 如果当前Map已经初始化,且这个map中的元素个数大于扩容的阀值就得扩容 // 这种情况属于预先扩大容量,再put元素 else if (s > threshold) // 后面展开说 resize(); // 遍历map,将map中的key和value都添加到HashMap中 for (Map.Entry<? extends K, ? extends V> e : m.entrySet()) { K key = e.getKey(); V value = e.getValue(); // 调用HashMap的put方法的具体实现方法putVal来对数据进行存放。该方法的具体细节在后面会进行讲解 // putVal可能也会触发resize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evict); } } }
五、源码分析之常用方法解读
1、tableSizeFor方法解读
/** * 返回给定目标容量的 2 次方。 */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 cap = 10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 小于0就是1,如果大于0在判断是不是超过最大容量就是n=15+1 = 16,超过就按最大容量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以 cap为10
为例:(右移规则为:无符号位右移)
10的二进制为: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10
执行 int n = cap - 1;
二进制结果为: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01
执行 n |= n >>> 1;(先进行右移,结果和原来的数进行或运算[==有1则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0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0 n>>1结果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1 n |= n >> 1 结果
二进制结果为: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1
执行 n |= n >>> 2;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n>>2结果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n |= n >> 2 结果
二进制结果为: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执行 n |= n >>> 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n>>4结果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n |= n >> 4 结果
二进制结果为: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执行 n |= n >>> 8;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n>>8结果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n |= n >> 8 结果
二进制结果为: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执行 n |= n >>> 16;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n>>16结果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n |= n >> 16 结果
二进制结果为: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我们会发现,当数小的的时候进行到4时就不会变了我们得到的值为15,即输入10,经过此方法后得到 15
。遇到大的数才会明显,大家可以找个大的数字进行试试就是先 右移
在进行 或运算
。最后进行三门运算进行 +1
操作,最后结果为 16=2^4
2、hash方法解读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先判断key是否为空,若为空则返回0。上面说了HashMap仅支持一个key为null的。若非空,则先计算key的hashCode值,赋值给h,然后把h右移16位,并与原来的h进行异或处理( 相同为1,不同为0
)。
注释进行谷歌翻译:
计算 key.hashCode() 并传播(XOR)更高位的哈希降低。 由于该表使用二次幂掩码,因此仅在当前掩码之上位变化的散列集将始终发生冲突。 (已知的例子是在小表中保存连续整数的 Float 键集。)因此,我们应用了一种变换,将 高位的影响向下传播
。 在位扩展的速度、实用性和质量之间存在折衷。 因为许多常见的散列集已经合理分布(所以不要从传播中受益),并且因为我们使用树来处理 bin 中的大量冲突,我们只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对一些 移位的位进行异或
,以 减少系统损失
, 以及 合并最高位的影响
,否则由于表边界,这些最高位将永远不会用于索引计算。
总结: 使用最简易的方式,及减少系统损失又减少了hash碰撞
。
3、put方法解读
/** * 将指定的值与此映射中的指定键相关联。即当前key应该存放在数组的哪个下标位置 * 如果映射先前包含键的映射,则替换旧的值。 */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 * 这才是真正的保存方法 * @param hash 经过hash运算后的key * @param key 你要添加的key * @param value 你要添加的value * @param onlyIfAbsent 如果为真,则不要更改现有值,本次为FALSE,可以替换更改 * @param evict 如果为 false,则表处于创建模式。我们为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判断table是否为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如果空的话,会先调用resize扩容,resize我们后面展开讲解 n = (tab = resize()).length; // 把通过hash得到的值与数组大小-1进行与运算,这个运算就可以实现取模运算,而且位运算还有个好处,就是速度比较快。 // 得到key所对应的数组的节点,然后把该数组节点赋值给p,然后判断这个位置是不是有元素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 key、value包装成newNode节点,直接添加到此位置。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如果当前数组下标位置已经有元素了,又分为三种情况。 else { Node<K,V> e; K k; // 当前位置元素的hash值等于传过来的hash,并且他们的key值也相等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则把p赋值给e,后续需要新值把旧值替换 e = p; // 来到这里说明该节点的key与原来的key不同,则看该节点是红黑树,还是链表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 如果是红黑树,则通过红黑树的方式,把key-value存到红黑树中。后面再讲解这个方法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 来到这里说明结构为链表,把key-value使用尾插法插到链表尾。 // jdk1.7 链表是头插入法,在并发扩容时会造成死循环 // jdk1.8 就把头插入法换成了尾插入法,虽然效率上有点稍微降低一些,但是不会出现死循环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 遍历该链表,知道知道下一个节点为null。 if ((e = p.next) == null) { // 说明到链表尾部,然后把尾部的next指向新生成的对象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如果链表的长度大于等于8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 则链表转化成为红黑树 后面再补充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如果在链表中找到了相同key的话,直接退出循环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 说明发生了碰撞,e代表的是旧值,需要替换为新值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 判断是不是允许覆盖旧值,和旧值是否为空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 把旧值替换 e.value = value; // hashmap没有任何实现,我们先不考虑 afterNodeAccess(e); // 返回新值 return oldValue; } } // fail-fast机制每次对结构改变进行+1 ++modCount; // 判断HashMap中的存的数据大小,如果大于数组长度*0.75,就要进行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 也是一个空的实现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4、resize方法解读
看不清查看原链接: 高清图链接
/** * 初始化或者是将table大小加倍,如果为空,则按threshold分配空间, * 否则加倍后,每个容器中的元素在新table中要么呆在原索引处,要么有一个2的次幂的位移 */ final Node<K,V>[] resize() { // 原来的数据 Node<K,V>[] oldTab = table; // 获取原来的数组大小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 旧数组的扩容阈值,注意看,这里取的是当前对象的 threshold 值,下边的第2种情况会用到。 int oldThr = threshold; // 初始化新数组的容量和阈值 int newCap, newThr = 0; // 1.当旧数组的容量大于0时,说明在这之前肯定调用过 resize扩容过一次,才会导致旧容量不为0。 if (oldCap > 0) { // 容量达到最大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 扩容的大小设置为上限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 直接返回默认原来的,无法在扩了 return oldTab; } // 如果旧容量是在16到上限之间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新数组的容量和阈值都扩大原来的2倍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 2. 到这里 oldCap <= 0, oldThr(threshold) > 0,这就是 map 初始化的时候, // 第一次调用 resize的情况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 3. 到这里,说明 oldCap 和 oldThr 都是小于等于0的。也说明我们的map是通过默认无参构造来创建的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16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12 } // 只有经过2.才会进入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 把计算后的ft符合大小,则赋值newTh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 最后得到要扩容的大小 threshold = newThr; // 用于抑制编译器产生警告信息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 在构造函数时,并没有创建数组,在第一次调用put方法,导致resize的时候,才会把数组创建出来。 // 这是为了延迟加载,提高效率。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 判断原来的数组有没有值,如果没有则把刚刚创建的数组进行返回 if (oldTab != null) { // 便利旧数组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 判断当前元素是否为空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 如果第一个元素的下一个元素为null,说明链表只有一个 if (e.next == null) // 则直接用它的hash值和新数组的容量取模就行(这样运算效率高),得到新的下标位置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 如果是红黑树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 则拆分红黑树,这个小编就不带着往下深究了,感兴趣可以自己点进去看看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 说明是链表且长度大于1 else { // preserve order // 链表旧位置的头尾节点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 链表新位置的头尾节点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 这里小编不太明白了,只能参考大佬的讲解,还是有点懵逼,等有时间懂了再来重新梳理 do { next = e.next; // 如果当前元素的hash值和oldCap做与运算为0,则原位置不变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 不为0则把数据移动到新位置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原位置不变的一条链表,数组下标不变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 移动到新位置的一条链表,数组下标为原下标加上旧数组的容量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5、get和containsKey方法解读
/** * 根据key获取对应的value */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 调用后存在就获取元素的value返回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 * 判断key是否在map中存在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 调用方法存在及不为null return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 * 我们发现底层都是getNode来进行干活的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 判断数组不能为空,然后取到当前hash值计算出来的下标位置的第一个元素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 如果hash值和key都相等并不为null,则说明我们要找的就是第一个元素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返回第一个元素 return first; // 如果不是第一个就接着往下找 if ((e = first.next) != null) { // 如果是红黑树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 则以红黑树的查找方式进行获取到我们想要的key对应的值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 这里说明为普通链表,我们依次往下找即可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 找不到key对应的值,返回null return null; }
6、remove方法解读
/** * 如果key存在,就把元素删除 */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removeNode(hash(key), key, null, false, true)) == null ? null : e.value; } /** * 删除方法的具体实现 * @param hash 经过hash运算后的key * @param key 你要移除的key * @param value 你要移除的value * @param matchValue 如果为真,则仅在值相等时删除,我们为FALSE,key相同即删除 * @param movable 如果为假,则在删除时不要移动其他节点,我们为TRUE,删除移动其他节点 */ final Node<K,V> removeNode(int hash, Object key, Object value, boolean matchValue, boolean movable)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ndex; // 判断table不为空,链表不为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p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Node<K,V> node = null, e; K k; V v; // 数组中的第一个节点就是我们要删除的节点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要删除的节点给node node = p; // 第一个不是,并且后面还有节点 else if ((e = p.next) != null) { // 如果是红黑树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 在红黑树中找到返回 node = ((TreeNode<K,V>)p).getTreeNode(hash, key); else { // 遍历链表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 找到要删除的node node = e; break; } p =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 这里说明我们要删除的节点已找到 if (node != null && (!matchValue || (v = node.value) == value || (value != null && value.equals(v)))) { // 如果为红黑树,就按红黑树进行删除 if (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node).removeTreeNode(this, tab, movable); //我们要删除的是头节点 else if (node == p) tab[index] = node.next;// 由于删除的是首节点,那么直接将节点数组对应位置指向到第二个节点即可 //不是头节点,将当前节点指向删除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else p.next = node.next;// p的下一个节点指向到node的下一个节点即可把node从链表中删除了 // 操作+1 ++modCount; // map大小-1 --size; // 空的实现 afterNodeRemoval(node); // 返回删除的节点 return node; } } return null; }
六、总结
Has和Map得底层还是很多的,里面用的一些逻辑和算法,都是很牛皮的、耐人琢磨的。oracle里的人才还是厉害啊,你看都看不明白,人家就能设计出来,实现出来。真的是你我皆为蝼蚁,只不过是一个个搬砖工具人呀。哈哈,对自己的一个自嘲哈,共勉!!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吧,小编码字实属不易呀!!谢谢了!!
环境大家关注小编的微信公众号!谢谢大家!
推广自己网站时间到了!!!
- 线程池底层原理详解与源码分析
- 30分钟掌握 Webpack
- 线性回归大结局(岭(Ridge)、 Lasso回归原理、公式推导),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 【前端必会】webpack loader 到底是什么
- 中心化决议管理——云端分析
- HashMap底层原理及jdk1.8源码解读
- 详解JS中 call 方法的实现
- 打印 Logger 日志时,需不需要再封装一下工具类?
- 初识设计模式 - 代理模式
- 密码学奇妙之旅、01 CFB密文反馈模式、AES标准、Golang代码
- Springboot之 Mybatis 多数据源实现
- CAS核心思想、底层实现
- 面试突击86:SpringBoot 事务不回滚?怎么解决?
- 基于electron vue element构建项目模板之【打包篇】
- MiniWord .NET Word模板引擎,藉由Word模板和数据简单、快速生成文件。
- 认识线程,初始并发
- 1-VSCode搭建GD32开发环境
- 初识设计模式 - 原型模式
- 线程安全问题的产生条件、解决方式
- 2>&1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