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第三次IPO失敗?資本市場的新偏好:請你盈利
6月24日,有市場訊息稱,喜馬拉雅在港上市計劃已經暫停。訊息一出,喜馬拉雅的IPO再次成為謎團。
此前,其兩次衝刺IPO均未成功。
第一次在去年5月,受監管收緊影響,喜馬拉雅在美上市的計劃只好作罷;幾個月後,喜馬拉雅轉戰港交所,直到招股書失效都沒有進展。
今年3月,喜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請檔案。可沒想到3個月過去,市場又透露出它的“噩耗”,1億美元的募資計劃或缺少投資者支援。
作為國內最大的音訊平臺,喜馬拉雅在資本市場怎麼一點都不搶手?
10年成為音訊平臺老大
喜馬拉雅成立於2012年,至今快有10年了。其創始人餘建軍在一開始就很明確,想打造一個音訊領域的“淘寶”。
當時,35歲的餘建軍已經有過幾次創業經歷。由於對創業熟悉,當他向證大集團的董事長透露了這個想法後,對方很快就同意了,直接給了2千萬作啟動資金。
拿著錢,餘建軍做了虛擬世界專案“那裡世界”,利用全景圖片作為背景,將使用者的人物化身投射到一個虛擬世界中,並將音訊和影片植入其中。
雖然想法不錯,但這太超前了,未成氣候。融資拿的錢,兩年間就燒沒了。
2012年,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線上閱讀和影片開始成為大眾的閒暇消遣。於是,餘建軍瞄準了尚是空白的音訊賽道,成立了喜馬拉雅。
之後,入局者越來越多,高達30多家。 但這個領域可替代性很強,喜馬拉雅憑藉先發優勢,持續的產品創新和市場運營,逐漸在音訊平臺取得領先的位置。
那幾年,喜馬拉雅在產品創新上做得非常突出。
例如,2014年,其與德雲社合作,吸引無數粉絲,年底粉絲過億。2016年其與熱門綜藝合作,推出《好好說話》,率先做起了知識付費,又拉來吳曉波等頭部大V。一年之後,喜馬拉雅還推出AI智慧音箱小雅,比小米、百度還要早。
當時,喜馬拉雅的表現絕對有頂流的光環。
老大不易做,高昂營銷換市場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2021年,喜馬拉雅的移動端主應用程式平均月躍使用者在中國線上音訊應用程式中排名第一。 同時,線上音訊收入方面,其於中國線上音訊行業的市場份額達到28%,坐穩了線上音訊界的“中國第一”。
但是,這個位置並不那麼舒服,喜馬拉雅一直都在虧損。
財報顯示,2019-2021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26.98億元、40.76億元、58.57億元。 同期,年內虧損分別為人民幣19.248億元、人民幣28.821億元及人民幣51.06億元,三年累計虧損接近百億。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的變現方式有4種,包括付費訂閱、廣告、直播和其他創新產品及服務。
其中,訂閱佔最大頭,這包括會員訂閱及付費點播收聽服務,收入非常客觀,於2019年-2021年分別佔總收入的47.2%、49.2%及51.1%。
同時,喜馬拉雅使用者增長方面表現得也很出色。其使用者群大幅增加,總平均月活躍使用者由2020年的2.15億增至2021年的2.68億,而平均移動端月活躍使用者則由2020年的1.02億增至2021年的1.16億。
但是,這都是建立在高昂的營銷成本之上,這也是造成喜馬拉雅持續虧損的根本原因。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經營極大依賴銷售及營銷活動,增強品牌影響力及擴大使用者群。
2019年-2021年,喜馬拉雅銷售及營銷支出分別為12.19億元、17.07億元、26.30億元,分別佔各期總收入的,45.2%、41.9%、44.9%。
並且,喜馬拉雅依舊選擇將在品牌推廣及使用者群擴大方面加大投資力度,預計銷售及營銷開支的絕對金額將增加。
一個無法盈利的企業,未來還要繼續花錢在營銷上,或許投資者對這一點有所不滿。
9次融資,曾是香餑餑
喜馬拉雅曾經是資本的“寵兒”,拿到了9輪融資,前後融了50億人民幣。
具體來看,2014年5月,喜馬拉雅獲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KPCB凱鵬華盈中國、Sierra Ventures,1150萬美元A輪融資。
2015年7月,其獲閱文集團和頭頭是道投資基金戰略投資。不到半年,其再獲創世夥伴資本、華山資本、CBC寬頻資本,50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6年5月,喜馬拉雅獲小米集團、普華資本、兆韌投資等投資機構B+輪投資。同年6月的,其獲城市傳媒6000萬C輪融資; 11月,再獲普華資本、小米集團、京東科技等,投資上億元戰略投資。
2017年,其獲雨匯投資和合鯨資本,億元以上D輪投資。
2018年1月,喜馬拉雅獲張江高科股權投融資。同年8月,其獲騰訊、春華資本、General Atlantic泛大西洋投資,40億元E輪融資。
經過這一輪投資,喜馬拉雅估值達到240億元。
但是,不到一年,喜馬拉雅就迎來轉折點。2019年5月,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多項工商變更,包括小米副總裁洪峰在內的12名董事退出,僅剩公司CEO餘建軍一個人。
如今 ,喜馬拉雅 來到了第三次IPO的門前,募資僅1億,可能都找不到人,包括此前9輪融資的大咖們,沒有一個願意站出來。
唯有盈利才是硬道理
不到3年時間,喜馬拉雅從資本“寵兒”變成了資本“棄兒”。
目前,喜馬拉雅IPO再次接近失敗,在痛苦的深淵中掙扎。
一般來說,那些國內的科技公司,選擇港股、A股還是美股上市,看的第一個標準就是自己有沒有盈利。
比如,上交所就要求,上市公司發行前3年的累計淨利潤要超過3000萬。
創業板對上市的要求也是,公司必須兩年盈利,累計淨利潤不低於1000萬元,或者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500萬元。
而港股對這方面的關注是既看重盈利,但又不是很看重,因為港股是完全採用市場化的註冊制的發行,公司就算虧損,有本事賣出去自己的股票,那也是你公司的本事。
美股方面,對盈利則並沒有太多要求,在財務指標方面更加看重的是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以及企業創造收入的能力。
這就導致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在沒有盈利時,會選擇港股或美股進行上市,先融資後掙錢。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之前這些科技公司總認為A股的標準太過於老派,目前我們沒盈利只是暫時的,但因此不讓我們上市就是不懂公司的價值和發展。”
但現在,事情已經發生了轉變。
以港股為例,2021年5月,港交所出臺上市新規顯示,從2022年1月1日起將申請人主機板盈利規定調高60%,並修訂盈利分佈規定。
具體來看,港交所要求主機板上市申請人必須符合:最近一個財務年度不低於3500萬港元;前兩個財務年度不低於4500萬港元(即三年累計盈利不低於8000萬港元)。
而由於中國和美國政府,同時加大了對赴美上市公司的審查力度,這些未能盈利的公司,也很難通過上市稽核。種種現象都在證明,在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下,大家都已經開始發現,唯有盈利才是硬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連年虧損的喜馬拉雅,得不到投資者支援,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END•
作者丨簡小編
聯絡入群 | 加微信: xjjyj666
歡迎點選 易簡財經影片號 ,看最新影片~
↓ ↓ ↓
- 創維VR搶佔先機,元宇宙頭號玩家佈局提速
- 中信接盤佳兆業500億專案,深圳買房人鬆了一口氣
- 馬斯克喊話!鋰電池就是新石油,就是獨立與安全
- “燒烤鍾薛高”是一場反智的鬧劇
- 埃森哲2022年最新報告:奮鬥仍是中國主旋律,92%消費者不當“月光族”
- 市值蒸發98%!搞高利貸的羅敏,也下場直播帶貨了
- 喜馬拉雅第三次IPO失敗?資本市場的新偏好:請你盈利
- 魔幻的河南村鎮銀行,背後躲著34個互金平臺,誰來兜底?
- 比特幣崩盤!“華人首富”身家縮水90%
- 河南村鎮銀行儲戶遺書控訴國金所,背後股東為國壽、騰訊
- 阿里、京東都要哭!上海成立6天的公司,成為保供企業
- 美的被裁員工喊話,方洪波:艱難選擇,深感慚愧
- 27歲美女畫出的“無聊猿”,如今估值40億美元
- 重回3000點!重磅會議兩句話定調,房地產要起飛?
- 媒體稱TikTok損害兒童大腦,抖音也有同樣的問題
- 資本市場目前主要關心三件大事
- 收購永輝超市的投資女王,也在上海跟大家一起搶菜
- 打敗H&M、ZARA、優衣庫,“新國潮”是如何崛起的?
- 25000個俄羅斯使用者被封!拜登發起制裁,比特幣成了笑話?
- 俄羅斯國家館被搬空了!191萬中國人湧入,店家呼籲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