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大週期:中國船舶投資邏輯拆解

語言: CN / TW / HK

造船是大週期,供需錯配是造船週期產生的主要原因。 從峰谷到峰頂,造船產量通常是數倍之變。

船齡老化+碳減排的環保要求,是主要邏輯。他跟全球的貿易量、行業價格是弱相關的。

當前,民用造船業已進入新的週期上行階段,呈現量價齊升狀態。

01

需求端爆發

造船業平均每20-30年經歷一輪大週期,需求週期、船齡替代週期、環保公約是三大因素。

2000-2010年,是船舶行業的運力持續交付的10年週期,我國08年金融危機之後,訂單就開始往下走,但交付量是從2010年開始往下走。

如今20年過去,這些船齡老化了,保險費往上走。再加上現在國際海事組織,還有歐洲國家,對於靠岸船舶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燒柴油已經不行了,現在都要改成雙燃料動力系統,才能滿足減排要求。

2030年和2035年之後,還會進一步的提高環保標準。現在這些船舶的動力系統,比如說20年前交付的柴油動力系統,再怎麼去改造也很難達到2030年之後的標準,就會加速催生現有運力的更新換代。

這意味著,上一輪交付高峰於2021-2038年開始,進入替代週期。

新船需求包括新增需求、替代需求和投機需求三大類。其中,新增需求主要取決於航運需求,替代需求由技術進步、環保政策和船舶到齡更新共同決定。

當前,航運市場運價保持高位執行帶動新增需求,環保政策約束疊加到齡船隻更新拉動替代需求。

本輪擴張週期從20年10月開始,集裝箱船率先爆發,LNG船隨後,未來油輪、散貨船有望接力。

中國船舶在接受調研時表示,目前在造船企業層面競爭呈現出向優勢企業之間的競爭發展,在船舶產品層面加快向綠色智慧方向發展,在市場需求層面新船訂單結構也在發生顯著變化,全球造船業或將逐步迎來新一輪復甦週期。

02

供給端受限

08年之後,船舶行業被髮改委列為落後產能,不允許新建產能,只能是存量產能置換。

全球造船產能基本出清,當前呈現偏緊狀態。金融危機以來,受訂單大幅減少和船價持續走低等因素影響,全球造船企業破產清算與兼併重組案件達到數百起,產能出清過程基本結束。

全球競爭格局,從中日韓三足鼎立到中韓雙寡頭競爭,並且中韓都沒有產能擴張的空間,供給端嚴格受限,需求端又有更新換代需求,供需的剪刀差就會越來越大。

2021年世界造船活躍產能利用率同比大幅攀升,達93.9%;全球大部分的2022年新接訂單都將在2024年之後交付,造船業已呈現產能偏緊狀態。

從船齡和國際海事組織的環保要求來看,未來10年全球的船舶生產製造能力是嚴重受限的,應該會看到船價創出歷史性新高,從而帶動造船公司的盈利能力。

成本端來看,佔比較大的鋼材價格,在21年上半年高位處回撥後持續下降。

然後高價船開始交付,造船的利潤率就往上走,有個非常不錯的彈性。

但是,利潤表不會這麼快體現出來,更多要需要關注資產負債表和訂單的變化,去預判兩年後利潤表的變化。

中長期來看,21年以來的高價訂單為業績向上提供確定性。

總體來看,隨著全球船舶行業供需缺口擴大,船廠在產業鏈的地位不斷提升,未來船廠報表也會持續向好。

03

20年大週期

中國船舶系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之一。

公司下屬子公司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訂單量位居行業前列,當前訂單飽滿,排期已至2026年。船價上漲情況下,新接訂單價值量上升,隨著2020年之前承接的低價訂單逐步消化,公司業績有望迎來較大彈性;造船板等原材料價格下降有望進一步提升利潤空間;國企改革也有望帶來催化。

此外,公司下屬江南造船和廣船國際均是重要的軍船建造企業,有望持續受益一流海軍建設。

目前,中國船舶(含黃埔文衝)在手訂單936萬CGT,其中2022-2026年訂單分別達到99/347/328/162/9萬CGT,2023-2024年訂單飽滿,且2025年訂單已經顯著超過2022年。

造船行業通常呈現20年左右的大週期,隨著中國造船實力大幅提升,LNG船取得突破,供需缺口持續擴大,有望帶動新船價格再創新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