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小米12S這一產品命名,可能稍顯失敗?
小米和徠卡合作首秀產品終於官宣。
小米宣佈將在7月4日釋出相關產品,並且將三款產品官方命名為小米12S系列。
對於這三款產品,小米應當是抱有相當高的期待的。
在其預熱宣傳中將這三款產品稱為“顛覆式升級,三杯齊發。
12S 徠卡影像,小尺寸高階旗艦大升級
12S Pro 徠卡影像,2022 全新旗艦標準
12S Ultra 徠卡影像,移動影像旗艦新高度 ”
但既然是抱有如此高期待、高定位的所謂“顛覆性升級產品”,個人覺得使用12S這一產品命名,在使用者認知傳遞方面,就有些稍顯失敗了。
當然,這僅是個人觀點。
說到智慧手機中的“S”升級命名,最先使用並且形成深度使用者認知的,可能是是iPhone,在iPhone X之前,iPhone產品的升級規律在多年內一直執行的是“一年數字大升級,一年S小升級”的鐘擺定律。
得益於iPhone的巨大成功,蘋果也通過這樣的產品命名規則,在使用者認知中培育起了“S”命名產品代表小升級或者說完善版本,並非全新革新級產品的使用者認知。
這樣的認知,於廠商而言,應當說是不利因素,畢竟使用者都希望花錢購買大升級產品,而不是小升級產品。
也正是因為這樣,最近幾年在iPhone產品線上,蘋果幾乎是經放棄了“S”命名,而是直接使用數字命名升級規則,諸如iPhone 11、12、13和即將到來的iPhone 14, 以此向用戶和市場傳達“每一代產品都是全新產品的使用者認知”。
也正是基於“S命名”這種潛在的使用者認知傾向,個人認為對於小米與徠卡合作的這種首秀產品,並且還是希望重新定義移動影像的首秀級產品,就不應該給使用者在消費認知上傳遞出這是小米12的完善版本的使用者認知,而是應該給使用者傳遞出這是全新一代產品的消費認知。
所以個人認為將其直接命名為小米13或者小米14,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至少在消費心理認知上,個人是如此認為。
當然,在決定一款產品最終市場表現的各種要素中,產品命名只能佔到極小份量,更為核心的因素還是產品的創新力。
而在創新層面,相信小米和徠卡傾力合作的首秀產品,應該會有許多黑科技。
- Netflix財報:正從“別人家的孩子”變為“自家孩子”
- 儘快淘汰燃油車,這事兒恐怕急不得
- 為什麼說小米12S這一產品命名,可能稍顯失敗?
- 是時候投資聯想了嗎?持續增長能力罕見,股息回報超茅臺
- 騰訊財報:寒意陣陣,巨頭入冬
- 深度使用半個月後,vivo X Fold最受關注的這些問題可以回答了
- X80等旗艦三連發,vivo正對高階市場發起飽和攻擊
- 同代不同芯,iPhone 14系列是刀法精準還是一次大冒險?
- 聯想Q3財報解讀:未來10年增長故事邏輯確立
- 高刷手機續航差異: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不顧此失彼的技術創新更為重要
- 從15.8%到25.1%!海爾智家實現5年份額連續增長
- 春節回鄉見聞: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數字生活帶來的改變已然深刻
- 國產手機的2021年:高階是條長路,硬核初現崢嶸
- 告別“發熱、降頻、鎖幀”三件套,iQOO Neo5S提交的作業值得大家參考
- 蘋果AR:戰勝對手易,取代iPhone難
- 流量思維下,“黎明計劃”被嫁接了哪些不實?
- 與其唱空特斯拉,不如把握每一次大跌的機會
- \n飛利浦fidelio系列:為熱愛音樂的你而生
- 社群內容水化、月活使用者增速乏力,小紅書遭遇八年之痛
- Civi能否助力小米站上女性使用者購機選擇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