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首推短剧,音频平台入局微短剧赛道

语言: CN / TW / HK

文|文娱商业观察,作者|波吉

在短视频平台,你可以刷微短剧;在长视频平台,你可以看微短剧;如今,在音频平台,你也可以听微短剧了。

近两年来,伴随着微短剧的走热,越来越多平台参与其中,这里面最为主要的便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两大短视频巨头,以及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等长视频平台。

01 音视频微短剧联姻 试水付费模式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约9亿人,视频内容用户逐渐形成短平快与碎片化的消费偏好,这也为微短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出生在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到各大平台,除了长视频平台,这次也将触角伸向了在线音频领域。

这部由喜马拉雅参与全流程开发的短剧,从筛选IP改编剧本,到选角、拍摄、宣发以及作品上线后的运营,在线音频平台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使命。

其次,在制作上,由专门的短剧制作公司达盛传媒操刀,在今年4月,喜马拉雅便与芒果TV、达盛传媒达成战略。其中,达盛传媒主要负责内容承制,此前,便已经是芒果TV头部短剧的内容供应商。

最后,在平台运营时,当前喜马拉雅站内采用了“限时免费”的模式,初步预计限免时长为1个月,后续将会采用付费模式。

当然,喜马拉雅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前,快手就率先上线了付费功能,设置官方账号“快手付费内容助手”;随后,抖音也数次尝试过短剧付费,并且进行了试水;而腾讯视频与微视也上线了单剧付费的功能,从内容上都是以甜宠剧为主,从形式上都是以微短剧为主。

而作为国内音频付费的先行军,喜马拉雅早前便已经入局了有声书付费领域,通过开办自制栏目,争夺版权节目,邀请明星大咖参与直播,力图通过占领或开发独家IP,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以此来扩大内容付费的范围与群体规模。

这次在微短剧领域的试水,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验复制,对于平台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非独家内容,毕竟与其联播的长视频平台绝大多数采取免费模式,如何从中平衡并脱颖而出才是其变现之根本。

02 平台各自双向奔赴 网文IP受追捧

与当期各大平台的微短剧创作者招募计划如出一辙,“奇迹计划”主要将目光锁定在扶持网文内容创作者,鼓励作者创作出更多适合有声改编的原创内容,并且通过全方位服务,加快助力创作者内容变现。

据了解,长期以来,喜马拉雅奇迹文学更拥有2000多部优质全版权网文IP。

而反观近几年的微短剧市场,各大平台都纷纷捆绑网文平台,建立生态内容体系。

抖音短视频与番茄小说,联合推出“番茄IP改编合作”,为创作者提供了优质的番茄小说IP,鼓励用户将IP改编成精品短剧;快手短视频与米读、七猫,来自米读平台的原创热门小说IP,改编成短剧内容,在快手小剧场抢先独播;微视与阅文,为了打通腾讯内部的内容生态,腾讯微视在短剧合作领域,将阅文集团等同门都联动了起来,形成短剧内容生产链。

作为长视频平台,芒果TV在推出“大芒短剧”计划之后,广招贤才,自然也需要同拥有网文IP的平台达成合作。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之下,自然而然也就“一拍即合”。

03 看剧听书追文一鱼多吃 音频短剧挤占有声书

与其他平台播出微短剧相比较,作为音频平台的喜马拉雅的微短剧战略,其实会更全面些,用户可以在平台体验“看剧听书追文”三合一的功能。

以《传闻中的陆神医》为例,观众不仅可以在平台听到“有声剧”,同时也能点击“视频短剧”进行观看,更为关键的是,喜马拉雅站内还提供了看原著和有声书版本。

这样的模式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优劣各占一半。

从优势上来看,平台充分利用了网文IP资源,通过影视、出版、剧本杀、动漫等开发形式实现“一鱼多吃”,最大限度上增强内容传播声量和传播范围。

从劣势上来看,当前微短剧的形式与在线音频本身的有声书模式重合,在内容改编上会造成平台内部的同质化现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有声书内容都适用于影视化改编,尤其对于部分作品来说,影视化其实是对文字内容的“阉割”。

另一方面,也有将大量影视剧改编而成广播剧,而微短剧的有声化与其如出一辙,未来也将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如何在文字与视频的侵蚀之下,找到音频的立身根本。

其中,之前公布的另外两部短剧《当虐文女主得到了著作权》《团宠:商家娇女是首富》目前已经进入拍摄阶段,预计会在今年7、8月份上线播出。

综合来看,音频短剧并非乍见之欢,而是要长期耕耘,从当前的形势来讲,形成用户观看和消费习惯,才是脚踏实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