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燕食品上市背後,滷味賽道的大變局
斑馬消費 陳曉京
滷鴨脖或許已不再是年輕人們休閒、聚會的標配,他們的父母,也越來越喜歡到小區周邊的滷味連鎖店,買幾樣滷菜端上餐桌。
滷製食品的需求從未萎縮,只是從休閒零食的場景,逐漸迴歸到它幾千年來最本源的功能——佐餐。這背後,是行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疫情等多重因素引發的消費趨勢變化。
此前小步快跑的佐餐滷味品牌們,即將進入爆發期,成為全行業的增長主力。紫燕食品的成功上市,便是這場賽道切換的標誌性事件。
滷味江湖
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日常食用的滷味,在幾千年前的夏商時期就已經誕生了。這種與清炒、紅燒一樣普遍的烹飪方式,幾乎與華夏的歷史一樣悠久。
但是,滷味從傳統飲食方式到形成產業,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食品工業和連鎖經營相繼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成為滷製品行業快速發展的兩大前提條件。
1989年,一家名為“鍾記油燙鴨”的滷味店在江蘇徐州開業,7年之後,第二代掌門人鍾懷軍接任“鍾記”,把滷味業務越做越大,紫燕品牌在“鴨都”南京創立。這,幾乎是中國滷製品產業化的開端。
滷味從來都是以佐餐為主要功能,佐餐板塊的規模,也一直高於休閒板塊。但是,在上一個以區域連鎖擴張為主的發展階段,休閒滷味的增長,略高於佐餐滷味。
佐餐滷味以整雞鴨鵝為主,還有一些類似於菜品的大單品,比如紫燕食品的夫妻肺片。它們的門店多開在社群,以家庭為目標使用者。
而休閒滷味多為禽類分割產品,最典型的便是滷鴨脖。它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年輕人,門店分佈以商業區為主,機場、高鐵站等樞紐地帶,更是寸土必爭。
近些年來,休閒滷味中的絕味食品、周黑鴨、煌上煌已先後上市,而紫燕食品、廖記棒棒雞、久久丫等企業也一直穩步發展,紫燕食品現已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機板,成為“佐餐滷味第一股”。
賽道熱點回歸
近幾年,風向變了。休閒滷味的規模增速下降,頭部企業的開店速度整體趨緩,終端銷售也遭遇了挑戰。前段時間,“年輕人為什麼不啃鴨脖子了”,甚至衝上熱搜成為大家激烈討論的話題。
取而代之的是,佐餐滷味賽道熱點回歸。
佐餐滷味行業的領軍企業紫燕食品2019年-2021年的門店數量分別為3539家、4387家、5160家,截至2022年8月2日超過5300家,整體增速遠高於休閒滷味頭部品牌。
最近三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4.35億元、26.13億元、30.92億元,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16.37億元,同比增長16.52%。
Frost&Sullivan釋出的《中國滷製食品行業獨立市場研究》顯示,2015年-2019年中國佐餐滷製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0%,預計2020年-2025年將達到11.4%,超過休閒滷味行業。接下來,將由佐餐滷味充當行業的增長主力。
現在的年輕人,連汽水都要選無糖款,在選擇範圍越來越廣的消費環境中,將滷味作為零食的需求越來越低。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費趨勢變了。滷味需求,從可選消費迴歸到剛需消費,從衝動型消費切換到了習慣性消費。
所以,滷製品將逐漸迴歸到佐餐這個最根本的功能。就產品風格而言,休閒滷味迎合年輕人群,突出麻辣重口味,刺激性更強;而佐餐滷味針對家庭場景,追求鮮香,大部分口味更加平和,更符合當下的飲食習慣。
相比於休閒滷味,佐餐滷味們從門店佈局到產品設計,都在強調對社群居民的服務能力。除了傳統的滷味產品,預製菜甚至是快餐,都進入了它們的業務範圍。這些都是為了提高服務能力,強化使用者的消費習慣。
誰將領跑?
滷製品行業最大的使用者痛點是什麼?信任!
滷味的安全性和紅燒、清蒸等烹飪方式一樣,需要在食材、生產、儲運三大環節保證規範。
當你走進菜場,一邊是滷味小作坊,一邊是全國性的滷味連鎖門店,在同等條件下,誰更能得到消費者的信任?自然是標準化運作的大品牌。
關於滷味食品安全的刻板印象,完全是由此前散亂的行業格局造成的。2020年,休閒滷味板塊Top5品牌市場份額合計達到20%;佐餐板塊Top5品牌合計市場佔有率不足5%,紫燕食品市佔率為2.82%。2021年滷製品行業總規模3000多億,市場集中度偏低。
當行業趨勢迴歸到佐餐滷味,無論是從需求端還是供給端,連鎖品牌都將加速取代小作坊。在這個過程中,誰將獲得最好的市場機遇?
滷製品行業中央工廠+冷鏈運輸+連鎖門店的經營模式,決定了銷售網路要以生產基地為中心向周邊輻射。
紫燕食品目前擁有五個生產基地,以寧國、武漢、連雲港、山東、重慶等五家工廠輻射全國。
上市之後,公司計劃利用募集資金在寧國和榮昌建設二期基地,繼續夯實在華東市場的強勢地位,同時深挖西南這個滷味大市場的潛在價值。
門店端,紫燕食品採取區域大商的加盟制度,在保持較高增速的同時,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提高了市場影響力。
紫燕食品已經開始嚐到了甜頭,2020年市佔率逆勢提升了0.2個百分點。按照目前的拓展速度,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邁向萬店時代。
下一個十年,當滷味加速回歸餐桌,也許就是紫燕食品的大時代。
- “永輝系”分崩離析
- 趙偉: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訊號作用較強(國金巨集觀)
- 誰的諾安基金:“多事之秋”背後的股東博弈
- 天價分手費再現!讀客文化高管離婚獲上億股權,原出資額不到12萬
- 八馬茶業再戰IPO,研發人員僅11人,這次能打破茶企上市難嗎?
- 特色農產品如何“闖出去”?
- 股民準備吃肉?史上第二貴新股來了!一簽要繳近15萬元,寧王迪王訂單暴增
- 60歲季明辭任江蘇銀行行長,57歲副行長葛仁餘將升任行長
- 流動性遭遇戰打響,美股繼續割“韭菜”
- “大怨種戒指”?DR迴應800元可刪購買記錄,網友炸鍋了
- 威馬虧損遠超“蔚小理”!創始人卻掙12億
- 財務總監涉嫌犯罪,會有財務資料真相嗎?
- 港股今年最大規模IPO來了,但萬物雲不再有估值神話
- 柔宇科技及其法定代表人劉自鴻被限制消費
- 重磅!南方基金總經理楊小松:立足本源,打造具有數智基因的資產管理能力
- 東方盛虹激進擴張背後:千億債務懸頂,新專案未達產新專案又開工
- 養老金變了!哪些人到手的錢多了?
- 紫燕食品上市背後,滷味賽道的大變局
- 2022老年聽障社會問題報告:中國助聽器佩戴率僅5%-10%
- 400萬財經大V私募被登出,起底“股神”徐曉峰的翻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