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眾生相背後,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擔起了什麼角色?
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和企業本身,也得以從應對危機的過程裡,進一步理解未來往何處去的問題。
編者按:本文系創業邦專欄作者港股研究社原創作品,創業邦經授權釋出。
隨著上海疫情持續,以及各地疫情反覆,醫療資源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輪考驗中,網際網路醫療發揮的作用更加顯著。在藥物供應、居家健康監測等多方面,線上的資訊傳遞優勢有助於緩解被疫情放大的醫療資源矛盾。
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和企業本身,也得以從應對危機的過程裡,進一步理解未來往何處去的問題。
抗疫考驗網際網路醫療承載力
在抗疫過程中,如果說物流和供應鏈是居民生活的保險栓,那麼醫療則是針對所有人的最後一道防線,尤其是老人小孩、慢病患者等易感人群。而這也導致,以上海疫情為代表,整個抗疫過程中出現了較明顯的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
一方面,疫情期間原本動態平衡的醫療需求只增不減,而在醫療資源方面,醫生、護士、藥物、醫療裝置和環境等等都越發稀缺。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資訊科主任連萬民在接受南方+採訪時提到:“最近疫情複雜,網際網路醫院的需求明顯上升,我們後臺資料顯示,這兩週線上問診量上升了60%。預計隨著疫情持續,糖尿病、帕金森等慢病續方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尤其是來自管控區的患者。”
另一方面,線下醫療行為需遵循防疫框架,延長了患者的就診流程,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用縮減。例如疫情區大多數醫院需憑48小時核酸證明進院,管控區更是需要嚴謹的識別。
因此,線上網際網路醫療自然而然成為了更多非急診患者的補充醫療渠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起主力角色。舉例來說,3月以來,阿里健康發起抗疫義診,超過3000位醫生主動加入,在特殊時期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複診、健康諮詢等服務。
以一位來自上海某三甲醫院的婦產科醫生為例,他在抗疫工作之餘,利用碎片化時間線上接診,僅三月以來就已接診300多位患者。這明顯強化了醫療資源的覆蓋力,能避免部分非急性醫療需求擠佔急性需求的通道。
但同時,疫情給網際網路醫療的考驗也不容忽視。
首先,很多患者因處方限制等原因備藥不足,封控之下,醫藥電商的供應鏈受擾。天貓、阿里健康大藥房、京東健康等平臺在4月以來均上線了健康防疫清單、醫藥包等內容,這能讓非封控地區有備無患。但對封控區,以京東健康“藥品求助登記平臺”為例,該平臺截至目前收到了超過3 萬條慢性病患者用藥求助資訊,要完全落實這些需求,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需要來自政策、物流方面的支援。
其次,對於網際網路醫療至關重要的醫療O2O,線下醫療機構停診成為死穴。據上海市衛健委公佈的資料,自3月下旬以來,全市每天都有30家左右的三級或二級醫院暫停門診、急診、住院甚至核酸。而這直接導致患者在入院環節出現中斷。
另一個不易被外界察覺的問題則在於,不同地區的封控、社會經濟停滯對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所擁有資源的調配管理形成了挑戰。
當然考驗之下,也有進階的機遇。4月25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釋出會透露,目前,上海全市有包括市級醫院、區級醫院和社會辦醫療機構在內100餘家網際網路醫院提供從掛號到藥物配送的服務。當網際網路醫療進一步深入人心,行業正是時候抓住最核心的痛點,蓄力出擊。
慢病管理成為疫情突出矛盾
對疫情下的醫療需求而言,除了必須住院甚至手術、無法脫離專業醫療裝置和技術治療的疾病之外,矛盾更多集中在那些不能中斷的藥品和服務需求之上。
近期,京東健康聯合華潤三九、海南普利製藥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機構,向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捐贈藥品,並通過京東物流觸達。同時,阿里健康發起抗疫義診,遠端開展醫療指導,平安好醫生則開啟7*24小時一站式就醫服務。這幾個動作說明,疫情中的基礎醫藥保障和醫療服務需求,是可以在有限條件下被滿足的。
相對的,慢病管理卻存在諸多困局。比如疫情之下確診能力不足,無法即時檢測;慢病藥物需求量差異大,有的藥物還存在醫療使用限制,難以直接滿足供給;慢病醫療手段需要依賴特定裝置定期開展,延期會產生健康風險等等。而且,慢病患者本身更容易在新冠疫情暴露和感染風險中遭遇雙重威脅。
阿里健康研究院4月13日釋出的資料顯示,在天貓健康,包括慢病用藥等相關健康物資的需求量呈現較大幅度增長。3月初至今,糖尿病用藥需求量同比增長近7成,哮喘用藥需求量同比增長逾8成。更多患者開始提前囤藥,應對預期風險。
對網際網路醫療平臺而言,相應的藥物保障變成了第一道坎,邁過它之後,則是更精準的慢病管理服務。這既能夠推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縱深化,又能在當前的醫療形勢下幫助排解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做出社會貢獻。
其中的內在邏輯是,疫情下的慢病管理,本質上是在預防醫療資源擠兌。3月31日上海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釋出會上,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表示,120急救中心工作量是原先的三倍,承受著巨大的接聽與執行壓力。這意味著,一旦慢病管理失策轉為“急病”,很可能貽誤治療時機。
因此,出於風險管理意識,慢病使用者越來越強調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的轉變,網際網路醫療的機遇也在於,從遠端無接觸角度,逐步切入慢病管理全流程,滿足使用者在“主動”層面能夠自主進行的健康管理,剩下的病理需求再交給醫院和醫生。
2021年,阿里健康電商業務板塊就對外展示了兩個重心,一是力爭成為新葯院外市場的第一站,二是發揮整體協同優勢,為患者做全病程管理。顯然,當患者需要檢測、指導、報告解讀乃至保險服務時,網際網路醫療的主觀能動性要強於醫院,後者需要將更多精力放在急性病患身上。
主流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慢病管理佈局也在近兩年成為市場焦點。2021年,阿里健康收購小鹿中醫,將中醫診治納入慢病體系;又聯合眾安保險升級“慢病保障計劃”,一張保單可以獲得集“醫療賠付、住院津貼、全年用藥、肝功能檢測、肝癌早篩、名醫會診”,把慢病管理做到了風險保障階段。
去年,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慢病管理+高峰論壇”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國慢病協同管理體系建設專案執委會副主任霍勇教授提出:“要像疫情防控一樣,去管理我們的慢性病。”從病程管理到預期管理,網際網路醫療需要滲透的環節還有很多,而它在後疫情階段的發展方向,也逐漸成型。
網際網路醫療在後疫情時代去向何方?
這次,因上海疫情、深圳疫情這樣的區域性突發疫情,在短時間內會給醫療系統帶來極大的壓力。網際網路醫療的紓解作用是一時的,但從這樣的“壓力測試”中獲得的經驗,卻真實反映了患者的需求。
首先是對院內和院外體系的打通,這一直是網際網路醫療的重點領域。2021年10月,由浙大一院聯合阿里健康、熙牛醫療共同打造的“未來醫院”資訊系統在浙大一院慶春院區上線。至此,浙大一院旗下慶春院區、餘杭院區、之江院區、城站院區四個臨床院區核心資訊系統全部搬遷上“雲”。有了院內資訊體系的通暢,院外的患者就醫、後勤保障、物資追溯等領域也將形成有機整體,讓網際網路醫療和線下醫療機構發揮協同效應。
其次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醫療資源下沉。《新青年、新醫生 網際網路醫生洞察報告》顯示,醫鹿平臺上來自一二線城市三甲醫院的醫生,有52%的問診諮詢患者來自四線以下地區。供需失衡問題依然突出,疫情情況下,低線城市的患者對醫療資源的需求會更迫切。
完成這一切的基礎是網際網路醫療的技術力和管理力。今年兩會,政府報告提出最新發展規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使群眾就近得到更好醫療衛生服務。
要讓市縣獲得大量優勢醫療資源,讓基層診防能力顯著提高,顯然很難依靠大量供給醫護和先進裝置,依靠數字化技術促進資訊共享、區域共治,才是最有效的路徑。
從即時醫療到長病程管理,從藥品電商到健康服務,當網際網路醫療有能力讓“病有所醫”被患者感知時,這個行業也就真正進入了自己的成熟期。從身體與精神上支援患者的自我修復,正是醫療的本質。即使患者距離現實的醫療資源有距離,依然會有人,在網際網路的另一端,持之以恆地守望,這就是網際網路醫療對人的關懷。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 a16z和眾多知名DJ下注,Web3音樂創作公司Arpeggi Labs完成51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海外邦
- 21天掉8斤!好吃還能瘦的減肥餐,「咚吃」是怎麼做到的?
- 如果你不叫“李一男”,就別造車
- 快鯉魚首發丨「心寰科技」完成天使輪融資,元生創投領投
- 連蘋果播客都開始捲了
- 75元回收的衣服賣629元,多抓魚想多抓“魚”?
- 我們從蜜雪冰城招股書裡,找到了奈雪虧損的祕密
- 中國胃不愛,“輕食刺客”遇冷
- 融資丨「四正柏生物」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元山投資領投
- “羊毛出在豬身上”,奇葩邏輯造就商業帝國
- 媒體公關對接服務平臺Muck Rack完成1.8億美元A輪融資|海外邦
- 65歲寶潔前首席科學家,要做一個兒童“隱適美”
- 融資丨「脂禾生物」完成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順為資本領投
- 騰訊音樂的“病”香港上市“救”不了
- 資料AI公司Diveplane完成2500萬美元A輪融資丨海外邦
- 流媒體如何用創新來對抗經濟衰退和使用者下滑
- 數字化這劑良方,怎樣才能針對中小企業做到“良藥不苦口”?
- 為小米和一加提供服務,印度售後服務平臺Servify完成6500萬美元D輪融資丨海外邦
- Flipkart創始人和DCM下注,東南亞招聘平臺Glints完成5000萬美元D輪融資丨海外邦
- 紅杉印度領投,印度資料隱私初創公司Privado完成1400萬美元A輪融資丨海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