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回艙觸地的一瞬間,受力多少呢?
神舟13號回來了。看著很是激動同時又很好奇:在返回艙觸地的一瞬間,受力多少呢?整個返回過程航天員是哪個階段承受加速度最大?
答:
返回艙的再入返回過程非常複雜,為了回答以上兩個問題,請允許我較為詳細的介紹一下航天器返回的幾個階段。(PS:最後一段對問題的回答進行了總結)
環繞地球執行的飛船,脫離原來的執行軌道,並轉入進入大氣層的執行軌道,須經歷 制動段 和 進入軌道過渡段 兩個階段。該過程中航天器進行姿態調整,改變速度大小和方向,為進入大氣層做準備。如下圖所示,過渡段的軌道與地球稠密大氣層的上界相交於E點,E點即是過渡段的終點。
制動段和過渡段 | 圖引自參考資料[3]
在 進入段 ,返回艙以高速進入大氣層,對迎面的大氣猛烈壓縮並與之摩擦,表面溫度急劇升高,返回艙速度下降,這是進入過程中環境最複雜惡劣的一段。而後,開始採用降落傘減速,這一段稱為 下降段 。以神舟號飛船為例,在離地10km時,傘艙蓋彈出,拉出導引傘,隨後面積較小的減速傘開啟,將返回艙的速度由每秒兩百多米降至每秒數十米;在8km高度,減速傘與返回艙分離,面積較大的主傘開啟,垂直速度逐漸降至8m/s左右。最終的一段稱為 著陸段 ,在離地1m處,著陸反推發動機點火工作,再次制動,返回艙以3m/s左右的垂直速度落地實現軟著陸。
下降段降落傘減速 | 圖片源自網路
整個返回過程中,航天員承受的加速度(過載)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氣動減速過載。航天器的返回方式可分為彈道式(升力很小)、半彈道式(升力與阻力的比值小於0.5)和升力式(升力大於阻力,如太空梭)。美蘇最初的載人飛船返回艙採用彈道式返回,最大過載在10g左右。而半彈道式返回由於最大過載低、落點控制更加準確,因此之後被廣泛採用。神舟號飛船即採用此方式返回,其最大過載為3.22g。
開傘衝擊過載。開傘過程中會突然減速,產生過載。最大開傘衝擊過載不大於5g,過載大於3.5g的時間小於等於0.5s。採用多級開傘的方式,有效降低了過載。新一代的載人航天器,還會採用可控滑翔傘技術、甚至不需降落傘的發動機減速,這樣,下降段的過載會進一步降低。
著陸衝擊過載。著陸方式有海上濺落、氣囊緩衝著陸、反推發動機著陸、著陸腿著陸等方式。神舟號飛船採用反推發動機著陸,著陸時,返回艙的衝擊過載在20g到50g之間。藉助於返回艙底部緩衝結構和座椅緩衝系統的緩衝,航天員承受的衝擊過載為10g左右(胸-背部方向)。
返回艙構型、佈局及著陸方式 | 圖引自參考材料[5]
總體來說,加速度最大的過程是著陸的瞬間衝擊過程,此時航天員(按60kg計算)瞬時受衝擊力約為6kN;返回艙(按3t計算)衝力估計在10^6N量級。另外,火工品(點火裝置、爆炸分離裝置等)工作時也會帶來瞬間的衝擊。返回過程中各個階段過載的降低,是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在大量的設計、測試和改善後得來的。在未來,回收著陸系統還會為越來越多的航天員的安全和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資料:
[1]李惠康.載人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簡介[J].載人航天,2004(02):27-30.
[2]戚發軔,張柏楠,鄭松輝,楊巨集,張慶君,白明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研製與飛行結果評價[J].航天器工程,2004(01):1-14.
[3]榮偉等編著.航天器進入下降與著陸技術[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
[4]楊巨集等編著.載人航天器技術[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
[5]朱光辰.載人飛船返回艙再入著陸力學環境防護技術改進[J].航天返回與遙感,2010,31(05):9-15.
by 小小羊
- 中國虛擬人哪家強?沙利文、IDC:小冰百度商湯位列第一梯隊
- 英偉達VS AMD各據一方:選擇顛覆性故事還是低估值股票?
- 16核僅35W功耗 Intel 12代酷睿T系列處理器上市
- 谷歌在俄再次面臨罰款:約營業額5%至10%
- 樂視Y1 Pro手機官宣現貨發售
- 斥資3.2億新臺幣成立碇基半導體“籌備處”,臺達電進軍第三代半導體
- 中國企業加入日韓混戰,越南成了東南亞彩電龍頭|大國造物
- 萬億熱錢砸向太空經濟,真的是一門好生意?
- Moth+Flame與SHRM合作 推出企業級VR沉浸式學習
- 蘋果 Apple Music 學生訂閱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漲價
- 新經濟這十年|三隻松鼠CEO章燎原:休閒零食行業正邁進全渠道時代
- 特斯拉用不用?寧德時代麒麟電池太強:理想、哪吒紛紛表態會使用
- 蘋果不差錢,但做內容“沒底氣”
- 上海崛起網際網路“新勢力”
- 美國科研團隊發現2釐米長巨大細菌 顛覆傳統概念
- “愛優騰”會員漲價後,樂視影片強行刷存在感,自嘲沒資格漲價
- 區域性超車優衣庫的祕密,就藏在蕉內的門店裡|厚雪公司36專訪
- 焦點分析|B 站付費影片害 UP 主掉粉過萬?我們給 B 站提兩個建議
- 中信工程公司致力研發建築資訊模型軟體——智慧建造步入“雲端”
- 鍾薛高進入“休眠期”,前途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