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5735墜機:關鍵的黑匣子、細節裡的技術資訊以及震動的民航業
本次事故情況的極端和異常,給後續黑匣子的搜尋以及黑匣子資料的讀取都帶來了困難,而能否順利找到黑匣子是揭開事故原因的關鍵。
作者:沈怡然 宋笛
封圖:東方IC
3月22日21:00,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在廣西梧州舉行新聞釋出會。 此刻,距離事故發生已經過了31個小時。
會上,中國民用航空局航空安全辦公室主任朱濤通報,截至目前,搜救工作尚未發現倖存人員,公安部門已對現場進行了封鎖管控。
中國民航局確認了這場事故發生的基本過程:該航班於13時16分從昆明起飛,14時17分保持巡航高度8900米進入廣州管制區。14:20管制員發現飛機高度急劇下降,隨即多次呼叫機組,但未收到任何回覆,14:23飛機雷達訊號消失。最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境內墜毀。
中國政法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航空案律師張起淮對記者表示,本次事故情況的極端和異常,給後續黑匣子的搜尋以及黑匣子資料的讀取都帶來了困難,而能否順利找到黑匣子是揭開事故原因的關鍵。張起淮參與過“8.24”伊春空難索賠案、“7.31”南京空難索賠案等多起空難案件的訴訟,還參與過空難事故現場搜尋和調查工作。
最終將由調查組出具事故調查報告,然而這需要一個過程。
按照《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飛行事故徵候調查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民航總局應當在事發後12個月內向國務院提交調查報告。參考此前一些空難的調查週期,由於航空事故的調查報告涉及技術因素複雜,調查週期長,需要數月乃至一年的時間。
尋找黑匣子
能否順利找到黑匣子是揭開事故原因的關鍵。
黑匣子,學名為“航空飛行記錄器”,它所記錄下的飛行資料和機艙內話音、聲響,是判斷飛行事故原因最重要、最直接的證據。一架飛機通常有兩套黑匣子,分別用於記錄駕駛艙的語音記錄器、飛行資料的記錄器,目前中國民航的黑匣子還沒有視訊記錄功能。
通常來講,黑匣子是防高溫、防爆、防擠壓的,除非在極端條件下,否則黑匣子內的資料是不會丟失的,但過往也有其受擠壓變形而無法讀出資料的案例。
中國民航局官網2015年曾釋出了一篇題為《談談“黑匣子”》文章,其中提及:“黑匣子被放進一個(或兩個)特殊鋼材製造的耐熱抗震的容器中, 此容器為球形或長方形,它能承受自身重力1000倍的衝擊、經受11000℃的高溫30分鐘而不被破壞,在海水中浸泡30天而不進水。”
但在本次事故中,根據多款飛機跟蹤軟體顯示,飛機從8000多米的高空在1-2分鐘內下降至一千多米。
張起淮表示,如果按照上述情況,對黑匣子的儲存是很不利的,目前狀態很難說。而且從事故現場照片來看,地面只有一些散落的東西,有可能是飛機鑽到了土裡和石頭裡,這就更不利於黑匣子的儲存和搜尋。
黑匣子並不是事故調查的唯一依據。調查組還會對飛機的碎片進行處理、測量發動機葉輪旋轉的扭矩,試圖證明當時飛機發動機的轉速,此外機上有很多儀表盤,高度表、溫度表、發動機溫度表等,由這些錶針的位置,也可以幫助判斷出,飛機在觸底或撞擊的一瞬間,處於一個什麼狀態。
朱濤在釋出會上介紹,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中,事故現場初步勘查工作也已同步開啟。後續指揮部將繼續搜救,一是儘快搜尋機上的兩部黑匣子,儘快開展黑匣子資料分析。二是做好遇難者家屬安撫、援助及服務工作,妥善處理善後事;三是做好疫情防控和資訊釋出工作。
墜落細節中的技術資訊
新聞釋出會通報,東航MU5735航班於3月21日13時16分從昆明起飛,14時17分保持巡航高度8900米進入廣州管制區。14:20管制員發現飛機高度急劇下降,隨即多次呼叫機組,但未收到任何回覆,14:23飛機雷達訊號消失,後經核實,飛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境內墜毀。截至目前,搜救工作尚未發現倖存人員,公安部門已對現場進行了封鎖管控。
根據被廣泛傳播的某礦業公司拍攝視訊顯示:飛機墜落時,在視訊畫面中呈現出垂直下落的趨勢。
張起淮表示通常來講,飛機設計都帶有仰角,即只能“擡頭”,不能“低頭”,即便下落也是走出一條拋物線的形狀,但這架飛機不但“低頭”,還垂直下落,這種情況從飛機設計上看都是不允許的。
不過,上述垂直下落狀態也只是在視訊畫面中的顯示,還存在視角等問題,其真實飛行狀態,目前尚難以確認。
根據飛常準信息,飛機在下墜之前一直在約8869米高度進行巡航。通常這種巡航狀態的飛機是設定成自動駕駛模式的,飛機的高度、速度和方向都是自動控制的。
一般來說,如果想要迫降,飛行員可能會解除自動駕駛狀態,改由手動操作。巡航階段直接迫降也並非一個特殊行為,但確實比較罕見,它所對應的情況通常只有一種,機艙加壓失效。這時飛行員需要迅速從巡航高度下降到人類可以正常呼吸的高度(通常來說,3000米高空的氣壓和含氧量在人能承受的範圍內)。
根據飛常準等飛行檢測軟體,飛機在向下俯衝的最後關頭,即在2500米高度左右有一個拉昇,速度也上升,緊接著速度降下來,高度拉昇有數百米左右,再次掉落。網上有猜測:這是否是飛行員當時正在嘗試控制飛機或者試圖折返飛行?
在急速下落過程中向上拉飛機,難度較高。但是有一種特殊情況,即飛機在自由落體的情況下也是有可能出現“爬升”的。飛機隨著不斷下降而加速,加速到海拔越低的地區,空氣的密度越高,飛機獲得的升力就越大。當升力大於飛機重力時,就會出現飛機“爬升”現象。但每一次“爬升”都要消耗速度,“爬升”到一定程度,升力也就被抵消,飛機就會再一次往下掉。
針對上述情況,張起淮表示,下落會有一定升力,但當飛機像自由落體一樣下落,中間是不可能有反彈爬升出現的。
此外,上述飛行檢測軟體的資料在特殊狀況下是否準確,也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事故調查將如何進行?
張起淮對記者表示,這一次事故發生在中國境內、事故目標和地點集中,雖然處於山區地理環境,但搜救時間不會太長。通常流程是,蒐集到黑匣子後,需要各方專家代表共同對其進行解密,即研判黑匣子記錄的資料和聲音。
張起淮表示,各方討論後會出具事故調查報告,通常分為初期報告、中期報告和最終報告,如果事故大、事故時間長,就會將三類報告都出具完全。
根據《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飛行事故徵候調查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頒佈實施於2007年——負責組織調查事故的主體為民航總局或地區管理局。一位熟悉航空政策的人士表示這類重大事故,肯定是由國務院層面牽頭調查,民航體系屬於配合。
3月22日晚,國務院調查組即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飛機黑匣子的重要性以及搜尋的方法,以及目前搜尋的最新進展。
《規定》中提出,負責組織調查的部門應當允許航空器的登記國、運營人所在國、設計國、製造國各派出一名授權代表和若干名顧問參加調查;如有關國家無意派遣國家授權代表,負責組織調查的部門可以允許航空器運營人、設計、製造單位的專家或其推薦的專家參與調查。
通常來說,專家方面包括責任方,即發動機製造商、波音飛機制造商、東方航空公司的專家,還有中國民航局的專家等。
3月21日,據環球網等多家媒體報道,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已獲悉有關飛機墜毀的報道,如有需要,將隨時為調查工作提供幫助。
3月22日,波音中國方面對經濟觀察網表示,波音正與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保持聯絡,我們的技術專家也為協助中國民航局開展調查做好了準備。
從現場調查到出具報告,需要一個過程。按照《規定》要求,民航總局應當在事發後12個月內向國務院提交調查報告。
不過,航空事故的調查報告涉及技術因素複雜,調查週期長,需要數月乃至一年的時間。根據公開資訊,2010年8月24日發生伊春“8.24”空難,事件的調查報告,在2012年6月29日經國務院批覆結案,予以釋出。
朱濤在22日晚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航空器事故調查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運輸類飛機結構複雜、系統整合度高,本次事故飛機損毀嚴重,調查難度很大。目前調查組正按照程式全面開展調查工作,對事發現場進行勘查,並全力搜尋飛行記錄器的同時,還對包括飛行、維修、空管、氣象、飛機設計製造等方面進行逐項深入的調查。鑑於調查工作剛剛開始,以目前掌握的資訊,還無法對事故的原因有一個清晰的判斷。下一步調查組將全力以赴蒐集各方證據,重點在事發現場飛行記錄器的搜尋,並綜合各方面資訊開展事故原因分析工作,深入全面查明事故原因,一旦調查工作取得進展,將在第一時間公佈。
民航產業震動
事故發生後,民航產業正在進行一輪安全檢查。
3月22日,中國民航局下發通知,要求在前期行業安全督導工作的基礎上,立即開展為期2周的行業安全大檢查,旨在進一步強化底線思維,加強民用航空領域安全隱患排查,確保航空執行絕對安全,確保人民生命絕對安全。
3月22日,一位來自國航的空勤人員對記者稱,昨晚接到單位通知,今天會有上級出港、登機檢查工作,要求在崗人員進行航前協同工作。今天在崗的同事又會非常緊張、工作也會非常多。
其實該人士已經連續一個月在家“待命”,所在地區航班量受疫情影響嚴重,他和同事每月只上幾天班,普遍飛的航班量減少至個位數,待遇在繳納完社保後,所剩無幾。該人士稱,今天早上就有一名空勤同事提出了離職。當前階段,對民航業也是一個艱難的時刻。
彼時,涉及雲南昆明、廣州白雲兩地的航班被大面積取消。事故飛機波音737-800屬於窄體客機,主飛支線航線。根據波音官網介紹,這是波音主打機型,其優勢是維護和運營成本更低,同時,經過技術改進,能大幅降低飛行員工作難度和強度。
張起淮表示,飛機機齡一般在20年左右,這款波音737-800機齡6.8年,正是“年富力強”階段,這個時候故障率是很低的,中國的保有量大約超過1000架。按照波音737-800引數,空客A321可以作為替代機型,後者在中國也具備一定保有量。按照流程,在事故結果未調查清楚前,民航局是不會馬上停飛國內所有涉事機型(波音737-800)的,但是或許將該機型與其它同類機型之間進行一些調配。目前疫情期間航空器的運力充足,調配起來也是相對容易的。
資本市場信心之戰
深圳“封控”一週記
經觀社論 | 打贏信心之戰,還須擺正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關係
經 濟 觀 察 報 ∣ 理性 建設性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 退休後,老人走向垃圾堆
- “白馬股”遭遇“定點爆破” 機構爭議後市行情走向
- 對話尹燁:面子和乳酪
- 存廢限購令
- 諾安基金放棄“蒙面舉牌”背後:為什麼是卓勝微?
- 如何監督“演算法監工”
- 中國企業“接班人”畫像:數字化正在改變家族企業的未來
- 九價宮頸癌疫苗為什麼供應難?
- 英國新首相也許不是鐵娘子,但她不得不當一名救火隊員
- 浦發信用卡:點亮夜經濟,玩轉“66生活”品牌IP
- 平安之“穩” 專業·價值之“重”
- 買手顧問棲枝越南
- 4400只個股收陰 A股大跌突至原因何在
- 追尋企業家精神——從創新到終身學習
- 破產重整方案未通過,洛娃集團走向破產終局
- 經觀頭條 | 央企醫療集團整隊,國家“醫療二隊”來了
- 在雲端:雲市場上的競爭
- 新品牌在快手“冷啟”直播帶貨 操盤手“藏”在商家成長躍遷背後
- 車企搶礦記:去上游尋找丟失的利潤
- 米爾頓·弗裡德曼:一位實證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