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銀行VS招商銀行:零售銀行還值得追捧麼?
作為近年來行業零售轉型、數字轉型和財富轉型的標杆,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一直備受投資者青睞。 從發展歷程來看,招行是老牌零售銀行,底蘊豐厚,不斷創新突圍; 平安銀行則是零售轉型新秀,借力集團資源,短短數年快速追趕。
近日,兩家銀行陸續披露2021年報,同是行業優等生,二者在發展轉型中取得了怎樣的新突破?在你追我趕中有沒有繼續縮小差距呢?本文試圖回答這兩個問題。
財務維度:
過程追趕有力,結果仍有差距
作為穩定經營的行業,我們可以用淨資產收益率ROE來衡量一家銀行的經營結果。從業務層面來拆解銀行ROE,可主要關注四個指標:淨息差、非利息收入佔比、成本收入比和信用成本 (又稱信貸成本,貸款減值損失/平均發放貸款和墊款餘額) 。前兩個指標用於衡量銀行的收入能力,越高越好;後兩個指標用於衡量收入對應的成本,越低越好。
從經營結果ROE上看,招商銀行明顯佔優, 近年來一直維持在16%-17%之間的高位,而平安銀行則基本處於11%左右,平均落後5-6個百分點。需要注意的是,招行的ROE水平在全行業也是第一梯隊,並長期位居全國性銀行榜首。
從兩個收入指標來看,平安銀行的淨息差佔優,招商銀行的非息收入比佔優 (因信用卡分期收入從非息收入調整為利息收入,平安銀行2017-2019年資料不具可比性,故不再展示) 。
進一步細化來看,平安銀行的息差優勢主要受益於更高的個人貸款利率及個人貸款佔比,貸款綜合收益率更高。以2021年為例,平安銀行貸款平均收益率為6.23%,而招行僅為4.67%。
招行的非息收入優勢,則與其強大的財富資管條線息息相關。2021年,招行財富資管條線手續費及佣金收入467億元,既是非息收入中佔比最高 (佔比為45.6%) 的細項,也是增速最快 (同比增長34.7%) 的細項。相比之下,平安銀行2021年的非息收入增長主要靠投資收益驅動,具有較高的週期性和波動性。
從兩個成本指標來看,平安銀行的成本收入比佔優,招商銀行的信用成本佔優。 就成本收入比而言,招行一直處於業內較高水平。如2021年招行為33.12%,高於全行業平均值32.08%。較高的成本收入比,意味著單位營收對應的成本更高,這也是招行保持零售特色所需付出的代價。在這個意義上,平安銀行在零售凸顯的同時保持了較低的成本收入比,便顯得難能可貴。
就信用成本來看,平安銀行與招行的差距較大,這也是平安銀行在淨息差、成本收入比領先的情況下ROE更低的主要原因。這也表明,平安銀行當前較高的營收能力,一定程度上是在更高的風險成本的前提下實現的,所以, 儘管平安銀行的淨息差佔優,但風險成本調整後的收入能力弱於招商銀行。
結合撥備覆蓋率來看,平安銀行較高的信用成本,某種意義上也是在補歷史欠賬。2017年-2021年,平安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從151.1%增厚至288.42%,撥備安全墊越來越高,必然對應著期間更高的信用成本。反過來看,隨著撥備覆蓋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後續計提壓力減弱,平安銀行的信用成本有望保持下降趨勢。
當前,招行的信用成本已處於降無可降的低水平,而平安銀行還有較大的下降空間。信用成本的下降能夠快速釋放利潤,在這個意義上,平安銀行與招商銀行的ROE水平差距有望快速收窄。
業務維度:
聚焦財富條線,高淨值客戶是勝負手
2021年,招行和平安銀行的零售條線利潤貢獻分別為52.4%和59.2%,均已轉型為零售銀行。考慮到未來幾年零售業務的增長以財富管理為主線,下面著重就兩家銀行的財富條線進行對比。
從絕對量來看,招行憑藉深厚的零售底蘊,在主要的財富線指標上全面領先。從增速來看,依託平安集團的生態優勢,平安銀行的零售客戶數量增速更快,不斷縮小與招行的差距,但在客戶資產規模、存款、存款成本等績效層面看,招行增速更優,不斷拉開差距。
具體來看,2021年末,平安銀行零售客戶 (去重後的借記卡和信用卡總持卡使用者,下同) 數1.18億,與招行的1.73億仍有差距,但平安銀行增速略高。同時考慮到平安集團2.27億個人客戶和6.47億網際網路使用者的資源基礎,平安銀行的零售客戶數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預計與招行的差距將不斷縮小,甚至不排除反超的可能性。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資產類指標,招行絕對量更優、增速更快、攬儲成本也更低,進一步拉開與平安銀行的差距。 究其原因,個人財富呈現金字塔型分佈,塔尖的少數人掌握多數財富,且富者愈富,結果就是財富條線容易實現“規模與增速”的並重,即高規模對應高增速。
在這個意義上,雖然平安銀行在客戶數量上加速追趕,但招行憑藉高淨值使用者的資源優勢,仍能在資產規模上繼續拉大與平安銀行的差距。
以招行資料來看,2021年月日均資產不低於1000萬的私行客戶共計12.21萬人,以0.07%的人數貢獻了31.5%的資產;月日均資產不低於50萬的金葵花客戶 (不含私行客戶) 共計355萬人,以2.05%的人數貢獻了50.6%的資產;其他97.88%的零售客戶僅貢獻了17.9%的資產。
考慮到財富分佈的金字塔效應和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對平安銀行來說,要想在大財富條線實現有效追趕,就必須發力財富私行業務。 平安銀行也是這麼做的。
以打造“有溫度的、全球領先的財富管理主辦銀行”為目標,藉助平安集團綜合金融平臺優勢,平安銀行持續強化服務、豐富產品貨架,推動了財富業務的快速增長。2021年末,平安銀行財富客戶數突破百萬戶,是2016年末的3倍;私行客戶 (口徑與招行不同,以近三月任意一月的日均資產超過600萬元為門檻) 近7萬戶,是2016年末的4倍;AUM規模突破3萬億,是2016年末的4倍。
當前,平安銀行已建立150人的投顧專家隊伍和超千人的私人銀行家隊伍,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53傢俬行中心。對於超高淨值客群,平安銀行整合總分行、內外部專家顧問資源推出了“1+1+N”服務,為其提供覆蓋“個人+家族+企業”的長週期、綜合性解決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 財富私行條線的競爭是混合戰,在這個意義上,不是平安銀行與招商銀行在競爭,而是中國平安與招商銀行在競爭。 拉昇到集團層面,二者實力相近且各有優勢,放眼五到十年,誰能問鼎國內大財富條線的龍頭猶未可知。
投資視角:
需關注零售銀行的估值下移風險
迴歸投資者視角,平安銀行與招商銀行的對比不過是尋找α (相對於板塊的超額收益) ,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檢驗板塊的β,即考察零售銀行發展所處的階段與未來前景。
2016年以來,零售轉型成為銀行業的共識,零售型銀行也順勢取得了高速增長,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但 萬物皆有周期,零售銀行的發展也是如此,高速發展不可能成為常態。
回到2016年前後,當時零售轉型之所以能成氣候,離不開兩大前提:一是基礎薄弱,發展潛力巨大,二是金融科技異軍突起,助力銀行零售轉型成為可能。現在來看,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金融科技普及度大大提升,邊際效果減弱;而零售業務尤其是消費貸款已臨近居民負債的天花板,向上暫無空間。
以居民負債為例,2015年末以來,我國居民槓桿率快速攀升,從39.2%最高增至62.2%,帶來了過度借貸等一系列問題,引發了監管的出手整治。據社科院統計,2020年末,我國居民的債務還本付息額/可支配收入高達15%,高於韓國12.4%、英國9%、美國7.8%、日本7.6%、法國6.5%、德國6.1%等。某種意義上,負債已成為束縛消費增長和內需釋放的限制性因素。
在此背景下, 居民槓桿率短期內已無繼續攀升空間,穩槓桿甚至適度降槓桿成為未來幾年的主旋律,結果就是銀行零售貸款業務的β由正變負。
當然,零售板塊的大財富管理條線正成為新風口,但考慮到貸款業務仍是利潤貢獻的主力,在未來3-5年時間內,財富業務的崛起並不足以彌補貸款放緩產生的增長缺口。在這個意義上,零售型銀行的整體估值必然受到壓制。
正如萬科之於地產板塊、中國平安之於保險板塊、恆瑞醫藥之於醫藥板塊、騰訊之於網際網路板塊等,從經驗上看,單個企業的優秀並不足以對抗板塊趨勢的邊際惡化。在這個意義上,雖然招商銀行與平安銀行這對零售雙子星依舊優秀,但投資者對其未來三五年的股價行情已不宜太過樂觀。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資訊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本文由公眾號“蘇寧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封面圖來自Pexels。
(可在 “蘇寧金融研究院”公眾號後臺回覆“進群”,掃碼新增小助手微信, 免費加入蘇寧金融研究院讀者交流群,群內每日分享市場觀點 。 )
編輯:孫江永 毛德芬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
↓
- 中國銀行18萬億存款之道
- 貴州茅臺,“一哥”的隱憂
- 令人不安的全球糧價上漲
- 平安銀行VS招商銀行:零售銀行還值得追捧麼?
- 我們究竟距離財富自由還有多遠?
- 招行,1199億利潤之道
- 開年以來A股下跌的三階段覆盤及後市展望
- 那些華爾街頂級投資大佬,是怎樣血虧掉億萬美元的?
- 建設銀行20萬億存款之道
- 股市應聲大漲,金融委會議說了什麼?還能繼續漲嗎?
- 經濟開門紅,隱患在哪裡?
- 尋找券商股中的“招商銀行”
- 這8位商界大亨,長期業績堪比巴菲特
- 招商銀行是怎麼搞存款的?
- 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新能源的風向變了嗎?
- 兩會穩增長,A股三月“紅”?
-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七大關鍵詞值得關注
- 全國兩會臨近,哪些看點值得期待?
- 多地樓市鬆綁,A股房地產板塊值得參與嗎?
- 對俄製裁升級,對國際政經格局的影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