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手機的自適應高刷,為什麼沒能討好使用者?

語言: CN / TW / HK

今年第一波新機,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高通新一代驍龍 8 處理器,另一個就是 LTPO 2.0 的螢幕。

簡單的開屏,可變重新整理率螢幕也會有幀率上的變化。

針對驍龍 8,各個廠商無所不用其極,更大尺寸的 VC 均熱板保證散熱,更保守的 SoC 效能排程保證了功耗水準。

而針對 LTPO,這個出現在去年旗艦機螢幕的新配置,如同處理器,各個廠商也像極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新一代驍龍 8 處理器依然不那麼冷靜。

只不過事與願違,無論是驍龍 8 的表現,還是 LTPO 2.0 的實際效果,都沒有成為這一波新機的最強優勢,反而引出了很多使用者的抱怨,最多的矛頭還是指向了 LTPO 2.0。

隨手翻翻第一波新機的論壇,問題依然是圍繞著卡頓和費電,而這也恰恰是 LTPO 存在的意義,如此來說,經過了一年的優化,似乎 2.0 了個寂寞?

「我不想用高刷」

螢幕設定為標準重新整理率(60Hz),這是愛範兒編輯部在用一加 10 Pro同事的設定。當我驚訝的詢問原因時,「太費電」是他給我的答案。

雖然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客觀的資料來佐證 LTPO(可變重新整理率)技術能省下多少的電量。但,從純理論來說,LTPO 技術的確有節電的潛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iPhone 13 Pro Max,更持久的續航力成為很多人選擇它的理由。引入 LTPO 技術,並加入更多檔位的重新整理率,從產品的角度來看的確續航更強了。

iPhone 13 Pro Max 進步明顯,無論是螢幕還是續航.

只是逆向推導的話,LTPO 並非是唯一因素,續航變強可能是更大的電池,新處理器 A15 帶來的提升。

而 Android 這邊,從去年的 Find X3 Pro 用到現在的iQOO 9 Pro,從初代 LTPO 技術,到現在所謂的 2.0,於我而言,續航有著明顯的提升,相同的使用強度下,有了接近 1 小時續航增量。

同樣逆向推導,依然無法把它歸功於 LTPO,反而同樣也可能是更大的電池,以及更嚴苛的 SoC 功耗控制。

LTPO 螢幕成為標配,2.0 的版本號也是

LTPO 技術的初衷實則是不影響高刷屏體驗之下,儘可能的降低重新整理率,從而省電。

硬體技術能夠很快的普及,但最終以產品的形式呈現出來,實際上卻有著些許的不同,這裡面有一股買家秀與賣家秀的區分。

所標榜的 LTPO 2.0 實際上更多的是演算法體現,也是不同廠商對「用手機」這個過程的觀察與思考。

看影片需要 24Hz,看書 1Hz,玩遊戲 120Hz,這些簡單的場景,可以說是很簡單的一個區分。而去年的 LTPO 基本上也是按照軟體場景來區分,在 B 站裡面就是 60Hz,支付寶也是 60Hz,資訊流 120Hz,靜態可能 10Hz、或者 1Hz。

如此簡單的區分,其實是有違 LTPO 的初衷,它影響了高刷屏的體驗,喪失了高刷的優勢。刷 B 站挑選影片的時候我也要 120Hz,而在桌面停留不動時,系統應該主動降頻,儘可能的省電。

B 站全侷限制 60Hz 可不行,只打開影片的時候才限制 60Hz 才好。

而 LTPO 2.0 其實就是完善演算法,通盤考慮,減少螢幕降頻之後帶來的「卡頓」。如此說來,所謂的 2.0 應該叫 LTPO 完整版更為合適。

2.0 療效堪憂?

從各個廠商的反饋論壇裡,似乎依然沒能完美的解決「卡頓」的問題。

同時,2.0 歸於演算法之後,廠商們也有了更及時的響應,簡單來說就是 OTA 的數量頻率明顯加快。

一向穩定著稱的 ColorOS,前後也更新了四版韌體。

以 iQOO 9 Pro、真我 GT2 Pro 和一加 10 Pro 來看,也就上市 20 多天的時間,已經連續推送了不止一輪的修復包,「優化動態重新整理策略」算是最常見的話術。

僅僅以各廠商機型內建的「開發者選項」中的顯示重新整理率來參考的話,相對去年的 LTPO 技術,可變檔位增多,不再僅限於 30Hz、60Hz、90Hz、120Hz,其中也衍生了更多的檔位,精細化的對應到不同的預設場景之中。

多檔位,可變速,已經是 LTPO 2.0 的共識。

甚至,小米 12 Pro 上也有了類似 iPhone 13 Pro 系列上的「滑動變速」,並且與 iOS 類似也需要軟體生態來協同完成變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意思了。

而一加則提出了「無需軟體適配」的硬體層級 LTPO 機制,刨除影片、看書等等一系列的固定場景外,一加利用了低延遲晶片來追蹤手指的「觸控」,當檢測到手持操作後,螢幕回彈到 120Hz 高刷。

一加 10 Pro 螢幕的變速更為迅速。圖片來自:一加

iQOO 9 Pro 在 LTPO 2.0 上的描述就很「本分」,但也提及了「無級變速」和根據使用狀態摒棄無用的重新整理次數。

從手指滑動選單到結束,它們都有著幾檔的變速(120Hz-10Hz)。開啟輸入法敲擊,也能看到重新整理率從 10Hz 激發到 120Hz。

但在第三方 App 中,便能看出很多端倪,在支付寶中,切換到次級頁面,iQOO 與小米都會被軟體策略控制在 60Hz,卡頓肉眼可見。而一加卻依然有著 120Hz 的重新整理率,而我換成有更多餘額的賬號時也有著相同的表現。

僅從 LTPO 2.0 的適配效果來說,一加 10 Pro 的確要更勝一籌。

當我把這個測試結果告訴使用一加 10 Pro 的同事時,他也重新設定回了智慧重新整理率選項,但他依然很擔心影響續航水平。

對於 LTPO 2.0 最終的療效,我也只能說在流暢度上,一加做地最好。至於對續航的影響,很像薛定諤的貓,可能很難以直觀的視角得出極大地拉昇了續航水平。

LTPO 和 Android 底層以及廠商們的除錯取捨,實則上有著相當複雜的機制,無論是知乎還是微博都有著足夠專業的討論。但以消費者而言,那些專業的論證論據無非更像是發燒友的飯後談資,我們專注的應該是落地後的綜合體驗。

軟體生態,iOS 甩開了 Android 幾個身位。

在陸續更新幾個韌體之後,各廠商第一波新機的可變重新整理率演算法已經逐步成型,有硬體調教,也有依靠軟體生態,或許現在很難斷定哪條路走錯了,但以「流暢度」為標準的話,硬體強制適配可能會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點選「在看」

是對我們最大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