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衝上3萬億,靠的是什麼?
昨天,深圳國民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上了熱搜。
這是深圳GDP首次邁入3萬億行列,從2萬億到3萬億,僅用了5年。
一時間,各路網友紛紛好奇,這3萬億到底是靠什麼撐起來的?3萬億代表什麼意義?
1
3萬億“喜憂參半”
深圳幾乎三天兩頭就上一次熱搜。
昨天(1月25日)深圳因為市委書記和市長的一封《致廣大網民朋友的拜年信》“官宣”—深圳經濟總量站上3萬億元新臺階而上了熱搜。
3萬億什麼概念?
這是深圳繼上海、北京之後,成為國內第三個3萬億城市, 比去年廣州(28231.97億元)的GDP,高出1800億左右。
並且這個量級,超越了2020年韓國首爾的GDP,非常有希望躋身全世界前十經濟體量的城市。
據GCCTII(全球城市創意和科技創新指數)顯示,2020年,韓國首爾位居世界GDP第11位,摺合人民幣2.88萬億元。
能達到這樣的成績,是非常值得慶賀的。
這意味著,深圳作為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成果卓然。
從近幾年國家政策的發展可以看出,深圳的城市發展之路,不斷地被複制和推廣,如上海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
但這3萬億之路,拆開來看,實際上也帶著“憂”。
一方面,深圳雖然交出了3萬億的成績,但實際上跑得極其辛苦。
廣州追勢洶湧。
2018年兩者GDP相差1362.68億,2019年相差3298.49億,2020年相差2651.13億,去年相差約1800億。
而且,2021年深圳前三季的經濟增速,讓不少人擔心。
統計資料顯示,深圳前三季度GDP增速為7.1%,不僅在北上廣深這4座一線城市中墊底( 北京10.7%,上海9.8%,廣州9.9% ),而且還在內地GDP十強城市中墊底。
另一方面,受疫情及其他因素影響,深圳重要產業的企業如華為產值 萎縮 ,導致深圳的晶片產業也縮水。
再加上深圳處於城市轉型當中,吸引力有衰退的跡象。
在產業升級中,陸陸續續流失一些大廠,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如史丹利、村田升龍科技、長盈精密等。
甚至奧德國企業德亨電機、林巴斯、艾默生等外企、技術型企業近兩三年也流出深圳。
這些企業,有些是整體搬遷,有些則是通過技術上的處理,部分搬遷。
而小工廠、小企業減少,帶來的影響便是產值規模萎縮。
所以,整體上 看,深圳這3萬億的GDP喜中帶著憂。
2
深圳GDP靠什麼撐起來?
很多人認為,深圳的GDP起來,靠的是房地產和金融,因為房價全國第一,金融公司遍地跑。
但實際上,深圳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並沒有想象的高。
一方面,深圳每年賣地並不多。
2016、2017連續兩年無商品住宅拍地,而2018年只有10宗地塊,2019年12宗,2020年14宗,也就2021年供應量超過了30宗。
另一方面,深圳每年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度不足9%。
根據深圳統計局資料顯示,
2018年深圳GDP總額為24221.98億,房地產業GDP總額為2080.42億;
2019年深圳GDP總額為26927.09億,房地產業GDP總額為2284.48億;
2020年深圳GDP總額為27670.24億,房地產業GDP總額為2573.95 億;
2021年深圳1-3季度的GDP累計為21791.18億,房地產業為1853.88億。
而深圳工業生產總值2018年為9254億,2019年為9587.94億,2020年為9528.12億,2021年前三季度累計為7217.69億;
其他服務業生產總值2018年為5411.53億,2019年為6681.82億,2020年為7001.14億,2021年前三季度累計為5770.32億。
所以實際上,深圳真正依賴的是工業+服務業。這兩個行業,貢獻了超過一半的GDP。
在大家的認知當中,深圳是一座金融城市,房價又最貴,按道理應該是這兩個行業對深圳的GDP貢獻度比較高的。
再加上這幾年,深圳提出建設智慧型城市,去年更是提出要成為全球重要金融科技中心,網際網路業、金融業已經成為深圳的一張城市名片。
很明顯,這樣的資料,和大家對深圳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如今深圳的GDP站上3萬億的臺階,從1979年的1.96億到現在,用了31年,但從1萬多億到2萬億,用了6年,從2萬億到3萬億用了5年,那麼再增加1萬億需要多久?
在眾多城市發展當中,下一個4萬億城市是最有希望的。
深圳從2012年開始GDP就已經超越廣州,成為全國GDP排名第三的城市,現在已經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三。
但是深圳想要達到4萬億,仍舊需要非常努力,想要超越上海,更加不容易。
深圳GDP和上海相差了1萬億以上,從各城公佈的最新資料來看,上海2021年GDP達到43214.85億。
但從深圳躍升GDP階層來看,增速有明顯的提升。
而今天中央再次給深圳賦能。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釋出會上釋出《關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
《意見》中,針對科技、金融、醫療、教育文化、交通、城市更新以及其他領域, 推出24條市場準入條件放寬了限制。
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國家的重點加持下, 深圳要完成下一個萬億目標,速度或許會更快。
- LPR調整能夠對衝居民資產負債表惡化的影響嗎?
- 為何7-10Y表現偏弱?
- 為什麼“促消費”比“穩增長”更值得關注?
- 歐洲天然氣:LNG彈性不足,補庫挑戰仍存
- 5月以來,經濟恢復狀況如何?
- 美股歷次熊市的觸發因素
- 美國削減關稅:口舌之爭還是箭在弦上?
- 從反彈到反轉,主戰場“科港穩”
- 衰退預期發酵會制約聯儲收緊嗎?
- 歐央行會是下一隻“鷹”嗎?
- 國君巨集觀:特別國債規模與用途猜想
- 房地產放鬆還有沒有用?
- 美元20年新高:金融風暴的警笛
- 價值窪地的10年國債
- 戴康:戰略看多小盤成長股,如何優選?
- 華泰期貨巨集觀:股指短期反彈 ,中期需穩增長路徑印證
- “降息”之後,流動性收緊之前
- 修復至今,“新半軍”擁擠度到了什麼位置?
- 半導體估值接近歷史低位,投資價值幾何?
- 廣發巨集觀:貨幣政策重心從負債端轉向資產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