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演算法的多重困境,該如何破解?

語言: CN / TW / HK

在普通人的眼中,平臺的演算法,似乎永遠帶著原罪。

作為弱勢一方,使用者似乎永遠後知後覺。而在沒有技術背景的認知,和有效的自衛工具之下,大眾似乎已經習慣了被人收割的角色。從3Q大戰時代的被迫站隊,到移動互聯時代被App演算法區別對待;從網貸時代的詐騙犯罪,再到今日的電動化汽車中被偷偷改變掉的里程數,人們擔驚受怕,卻也無計可施。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曾在文章中表示:科技向善的理念在近一兩年來獲得了很多關注,也引起了各行各業的討論。技術的推進究竟應該保持在一個什麼樣的尺度,才能符合人類發展的整體利益,這是一個立場問題。

而對於平臺的約束要求,在大眾眼中,除了法律政策,能想到的似乎只有類似Google等大公司所宣傳的“不作惡”(Do not be evil)的承諾。

當然,資料本身並無善惡之分,人們渴望享受便捷,也希望自己的隱私受到保護。只是如何拿捏這微妙的尺度,成了人們最關心的話題。

在這裡,效率、隱私、風險,似乎成了數字時代關於資料的不可能三角,儼然變成了棘手的問題。

但是,一切真的無解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和有效經驗的不斷累積,更精細化的管理,更有效地平衡,在無數專家、學者、企業家和使用者的努力完善中,已經成為可能。

2022年1月25日由光明網舉辦,主題為“善用人工智慧擁抱平臺社會”的大資料應用案例徵集活動在京舉行,這場活動彙集政府、高校、企業、協會等社會各界人士,希望通過研討、分享案例等方式直面大資料發展中面對的問題,在交流中達到資料可持續發展,資料可用、有用的目的。

01  精準的平衡需要做到什麼?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老師 首先解答了人們對於演算法的一個疑惑:“現在好多人好像對一個問題,個人資訊絕對不能用,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民法典》把個人資訊放到隱私那章裡面,是民事權利,當然可以用。 比如說百合佳緣 要知道性別、收入、長相、學歷等等一套東西都要有,否則怎麼做匹配,對於百合佳緣基本資訊要有,但有使用的邊界問題,不能把資訊用完之後,人家找到物件了,你該刪除就刪除。這是一個邊界。”

要想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參與其中的各方,都要放下成見,在最大程度上建立互信的機制。在此基礎之上,才可能達到多贏的局面。

之後,朱巍老師進一步分享了關於資料演算法的四點思考,首先,他強調了在平臺演算法應用時需要精準的區分何為可採集的大資料,何為需要保護的個人資訊。同時,朱巍老師也介紹了從法律角度,演算法、程式碼、以及法律之間的關係, “3.0時代需要做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法律,要通過程式碼的方式體現出來,而不是程式碼只體現它的演算法,程式碼必須把法律展現出來,這是我們目前做的工作。 演算法新規是3.0時代第一個新規,體現出來的演算法必須是透明化的,作為每個執行人可以要求平臺展現我的演算法。”

當演算法、程式碼與法律有序融合之後,在數字時代,人們就會有更好的保障。這也就從正面引導技術和產品放大人性之善,實現良性發展,達到科技向善的目標。

隨後, 北京師範大學網際網路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博導、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 分享了個人對於演算法的理解與思考:“我們應當認識到現在其實我們演算法水平並不高,跟一些技術專家進行交流,其實演算法水平沒有那麼高,更多是低水平的重複使用。另外我自己的體會, 我挺依賴於演算法。

吳沈括說到發展是治理的前提,如果說不以發展圖景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就不用談治理,所以怎麼去監管,從方向上來說完全沒有問題,真正對我們來說提出更大挑戰的是如何注意監管切入的力度、強度,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管大家都認可,被監管的物件都認可, 但怎麼管是我們一起來設計,用什麼方式,一是堅守底線,另外一方面為發展留必須的空間。

最後,吳沈括通過分享演算法時代的風險,進一步闡述演算法時代企業、個人、監管應該如何應對挑戰:第一就是技術要素成為風險,新型的木馬、病毒、殭屍網路如影隨形。第二在於管理層面的風險,包括電信網路詐騙的蔓延,從側面要求管理需要更加精細。同時,線上內容風險也需要警惕,無論是數字色情,還是網路暴恐、涉政的資訊。

02  企業該如何應對新演算法時代?

作為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演算法時代應當擁有怎樣的責任,面對使用者更加複雜的需求,如何在滿足使用者的基礎上,更好地提高效率,保護隱私,防範風險,都成了當日探討的重點。

百合佳緣集團副總裁孫鵬軒首先分享了自己經營中的幾點思考。首先,他以婚戀市場作為切入點,分享了企業如何做到精準的資料最小化收集: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使用者相關成長環境包括家庭條件,包括教育水平,很快的篩選出來更合適自己的物件。我們拿的資訊比較多一些,這樣便於使用者篩選,儘快篩選出自己合適的物件。當然我們這邊也是對於使用者隱私做的比較相關的合法合規,包括使用者知情,提前要告知的,所以我們會保護使用者隱私不會被外傳。”

隨後,孫鵬軒,又從登出使用者的資訊留存方面,發表了個人的看法:“我們真的登出之後就沒有了嗎?可是我們還是應政府要求儲存相關記錄,便於相關執法機關執法機構調取,這是我們目前企業的辦法,使用者希望企業消除,但企業也是從國家的安全層面,在做一些相關的支援。”

百合佳緣集團法務總經理陳浩介紹了百合佳緣在保護個人資訊方面的舉措:“我們公司做了個人資訊保護,三級等保。另外是敏感資訊的明確告知和單獨授權彈窗等措施。”在確保使用者不被打擾,以及隱私不被侵犯的前提下,更快地找到自己中意的物件。

最後,美團政府事務總監王芳也分享了關於美團的應對。我們是非常願意保護使用者的隱私,為使用者做好服務,但其中要掌握一個平衡,比如說登出的問題,這個網信辦對我們提要求,我們也有登出的,但有的客戶後悔了,兩天之後再登入,什麼資訊都沒有了。所以這是問題所在,不同平臺規則不同。

通過企業的分享,讓大家意識到,在提供服務時,企業該如何更好地兼顧監管與使用者的需求,如何平衡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關係,也將資料的問題,以另一種視角中展現出來,以助力更好解決方案的產生。

03  關於未來的展望與設想

關於科技向善,合理平衡資料、隱私、安全,其實不同的人群都在做著不懈的努力。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民法典》《電子商務法》《個人資訊保護法》《資料安全法》等法律,都明確規定了個人資訊保安保護;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部門開展了“清朗”“鐵拳”“網劍”等多項專項行動,對利用科技手段破壞市場秩序,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不法經營者進行打擊。

同時,在逐步健全的法制之下,一系列的社會活動也不斷加強人們科技向善的意識。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更精細的管理之下,在合理的規定之下,可以提高效率和創造共贏的局面。同時,規則的明確與進化也意味著創新的可能,從而可以達到更好的服務使用者效果。

光明網曾刊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的觀點:“一個好的產品、好的技術,也一定會受到法律、人類倫理等社會規則的約束。當科技突破這一切的時候,即便在技術標準上有再好的表現,跑分再高,也不是一個好的產品,因為產品最終是為人類服務的。”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經在採訪中提到,善是一種體系,是規範和反饋機制。規範建立不是很難,提出問題才能有答案。

人類進步是科技推動的,科技本身有大善的一面: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增進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從這個角度上說,所有的科技產品,本質上都是一種善。

兼收幷蓄,博採眾長,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在社會的合力之下,更好、更持續的發展,一定會加速到來。

來源丨財經新知 作者丨櫻木 編輯丨伊頁

特別宣告: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