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投資的“套路”與“反套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數星星的星哥(ID:gh_e6a9d8423302) ,作者:星哥(十幾年醫藥行業從業者、投資人),頭圖來自:《華爾街之狼》劇照
五年前,筆者寫過一篇 《那些“pre-IPO”“套路”與“反套路”的江湖傳說》 收穫了不錯的反響,至今網路上仍然流傳著筆者總結的這些“江湖傳說”。
五年過去了,資本市場在很多地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證券法》出臺了;全面註冊制要實行了;科創板推出了。
當然,也有些東西依舊沒有變:比方說,A股還在3400點,賈布斯依舊沒回國。
那今天我們再看,pre-IPO的那些“套路”與“反套路”究竟變化了幾何?
一、幼兒園級套路:XX機構領投,額度必須搶
“XX機構領投,所剩額度不多,速度要快,不能盡調”,都2022年了,這種套路依然在收割著新一批的韭菜。
不可否認,知名的投資機構在行業把控、企業選擇、風險控制等方面更具優勢,但知名機構“看走了眼”也不是新聞,更多時候, “XX機構領投”反而成了某些人哄抬估值的藉口。
如果只迷信“XX機構的眼光“,更大可能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中歐醫療加滿倉”。
反套路建議:2022了,還被這種套路騙,建議去學前班復讀。
二、小學生級套路:馬上報輔導,馬上報材料
隨著註冊制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步入了擬IPO大軍,由此一些企業也動了心思,只要在BP的最後加上一句“馬上報輔導”“630基準日”或者“1231報材料”,頓時“烏雞變鳳凰”,無數“投資人”紛至沓來。有些“pre-IPO”企業,一面早早申報了IPO輔導,另一方面卻悄悄地以各種名義售賣著老股。
投資人以為撿到了便宜,等待著的,卻是遙遙無期的超長輔導期。而在此情況下,往往可能未簽訂任何保障條款,由此帶來的風險不言而喻。
但真實的IPO遠比想象殘酷。
據統計,剔除終止審查與終止註冊的申報專案,截至2月底,有867家企業正在A股排隊IPO,還有2149家企業處於IPO輔導狀態。而另據統計,如果算上終止撤回的話, 2021年IPO真實稽核通過率只有60%上下。
所以報輔導的企業,有一半的概率是報不成IPO的,而IPO的企業裡,也有近一半是上不了市的。
馬上報輔導真不意味著企業離上市就一步之遙了,這件事只是意味著八字還沒一撇和一捺。
反套路建議:企業規範的時間和成本是做pre-IPO投資需要重點考察的,從公司的角度來說,過高的規範成本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資料,打擊企業家的上市積極性,甚至會對企業IPO造成障礙;而 過長的規範時間,有時也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影響,甚至錯過最佳的融資視窗。
另一方面,對於投資機構來說,企業過高的規範成本和規範時間會影響正常的專案週期,造成IRR的下行,若因為規範時間過久錯過了融資視窗或規範成本過高造成上市障礙,則可能直接導致專案投資失敗。所以 無論如何,謹慎評估企業的上市可能性還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生級套路:“專精特新”有綠色通道
自從北交所官方定位於重點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之後,“專精特新”就成了一個風靡全國的詞彙。各種形形色色的“專精特新”層出不窮,當然也不乏很多渾水摸魚之流。
當然,首先要搞清楚“專精特新”的定義,“專精特新”企業來源於工信部網站上的定義:
“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具體來說是指: “長期專注並深耕於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能為大企業、大專案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以及專業生產的成套產品”的企業, 而且這些企業的主導產品在國內細分行業中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除此之外, 企業還必須滿足一系列的內部管理及財務指標。
當然這樣就說明了“專精特新”必須是國家認證的,在工信部網站可查詢的。當然各個省,乃至一些市縣也推出了自己的專精特新企業名單。這裡面一定要做區分,國家級的“專精特新”企業一般都經歷了層層篩選和考核,說明其產品和行業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各個省級、地方乃至市縣級的“專精特新”企業的質量就會良莠不齊,甚至不少是“小老頭”企業和“關係戶企業”濫竽充數。
“專精特新”只是說明企業在某一個領域具有一定的實力和地位,但是並不是對其的市場空間、成長性、天花板作出背書,也不代表其滿足了上市的基本要求,更沒有說交易所對於此類企業就放鬆稽核要求。
反套路建議:投資人不但要從投資的角度判斷真“專精特新”企業的投資價值,更要規避形形色色的假“專精特新”。
四、 高中生級套路:碰瓷“三創四新”和“科創屬性”
以創業板為例,實施註冊制後的創業板上市市值及財務指標被定為:
-
最近兩年淨利潤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
-
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1億元;
-
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 (淨利潤以扣非後孰低者為準)
而此前創業板上市財務門檻則是: 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淨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000萬元。 另外還需要最近一期末淨資產不少於2000萬元,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
在新時代大國競爭的背景下,科技創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創板和創業板對於科技創新也追加了“科創屬性”和“三創四新”的要求。也就是說, 財務指標達到了,但是被列入“負面清單”或缺乏“科創板屬性”和“三創四新”定位的企業,一樣難以通過上市稽核。
根據最新的一些創業板稽核案例,監管關注擬上市企業“三創四新”特徵,涉及經營模式、主要產品構成、核心技術、核心技術人員履歷、研發費用佔比、主要經營資料變化情況等因素,還涉及同行業可比公司等因素。
而科創板的稽核案例,監管更加關注企業的科創屬性問題,如: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創新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禁止房地產和主要從事金融、投資類業務的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實務中,監管部門也會重點關注, 擬IPO企業申報前主營產品和主營業務“華麗轉身”,強行“踩線達標”蹭科創屬性;靠“東拉西扯”拼湊業績等情況。
投資硬科技是新時期最大的趨勢,但是 投資人也要甄別“碰瓷企業”。
反套路建議:仔細研讀科創板《關於修改<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的決定》關於科創屬性“4+5”的規定,仔細研讀創業板《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試行)》。
五、本科生級套路:賽道為王,估值不重要
曾幾何時,一級市場的投資邏輯變成了“賽道為王”。
當然各種投資大佬、雞湯學孜孜不倦的“教導”功不可沒。比方說“只買貴的,貴的才能賺錢”;“長期主義,不要在意短期的估值”“賽道為王”。
由此,今天消費、明天醫療、後天半半導體、大後天碳中和,每天都有一款新的賽道適合你。
為了在賽道中擁有一席之地,投資人們早就把估值模型拋在了九霄雲外,DCF是什麼?PS、PE又是什麼。
投資不能只看3年5年,而是要看10年、20年,實在不行可以按照2060年的收入預測估值嘛。
當各位跟風者高喊著“賽道為王”衝進各個風口的時候,發現 大佬們已經悄然撤退,江湖只留下了“長期主義”的傳說。
最後韭菜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長期主義,大佬們收穫了現金,真的贏上加贏,雙贏了。
反套路建議:堅守自己的能力圈,不要被市場的狂熱情緒影響。
六、研究生級套路:只要我不上市,就不會有人受傷
由於中國的一級市場缺乏down round的負反饋機制,因此各企業、投資人只能硬著頭皮把本就已經虛高的估值進一步抬升,特別是這兩年層出不窮的各種“獨角獸”更是將這種融資模式發揚光大,各種C、D、E、F輪融資應接不暇,D+、 D++、D+++、D+++再+++輪次都被髮明瞭出來。
但是在估值水漲船高的情況下,上市即“破發”又成了廣大“獨角獸”投資人不得不面臨的嚴峻考驗。
面對這種窘境,聰明人發明了研究生級套路:只要我不上市,就可以一直融下去,我拿到了錢,投資人賺了估值,也解決了就業,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反套路建議:遠離“毒角獸”。
七、博士生級套路:一直在上市,XX板之間反覆橫跳
最後這類企業的套路堪稱是套路界的“博士生“。
鑑於國家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政策,上市的選擇日趨多樣化,境內的有主機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北交所,境外的還有港股、美股。
此外,由於註冊制的全面推進,IPO的申報、受理、稽核、排隊時間相對可控,撤材料再申報也不會有太高的“時間成本”。由此,給了一些企業“反覆橫跳”的可乘之機。
有些博士生級的“套路大師”,今天宣稱要去科創板,明天撤材料改報創業板,後天又變成申報北交所上市,過幾天一轉眼又要看看H股的世界有多精彩。
這批企業中,極少部分是因為真的不懂,被良莠不齊的IPO中介忽悠, 絕大多數是本身質量存在問題,因此老闆多想著投機取巧怎麼去資本市場套利。
“只要我一直在上市,你就搞不清我究竟是不是真的在上市”。
反套路建議:先了解IPO中介過往的執業情況,再看企業是否有明確的IPO行動計劃, 對於反覆變更IPO計劃的企業要了解其發生變化的真實原因,無正當理由反覆橫跳的,一律拉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數星星的星哥(ID:gh_e6a9d8423302) ,作者:星哥
- 什麼是知行合一?
- 涉嫌內部交易,兩千億鋰礦龍頭贛鋒鋰業被立案
- 00後的30個生活細節
- 保持樂觀:逃不開的十一個大趨勢
- 終於有機器人能完美實現甲方的需求了
- “廳局風”穿搭流行,“體制內”為何誘人?
- 什麼是猴痘,它的危險性有多大?
- 糟糕的上半年過完後,美股下半年會怎麼走?
- 我們為什麼熱衷於觀看“大逃殺”式的遊戲?
- 多家“李鬼”式投資詐騙平臺曝光,應用商店要擔責嗎?
- 證券分析師如何收集、處理和分析資料?
- 我為何勸你學門手藝?因為沒有“一輩子的穩定”
- 落戶北上廣深,哪個最容易?
- 上海老洋房為什麼能賣2.5億
- 韓國開先例,蘋果App Store首次向第三方支付開放
- Waymo、百度,自動駕駛殺死“超級英雄”
- 豐田,為什麼總欺負中國人?
- 在大城市租不起房的年輕人,跑去租酒店了
- 在墨西哥網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沒想到,1萬多元的腳踏車成了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