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線也能顯示功率和速度?— AOHI雷霆䨻系列 MAGLINE 資料線評測
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歡 USB-C 介面的,畢竟這個介面無論是規格上還是物理特性上都遠超 USB-A, 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果你經常用電腦,那麼只需要一根 C to C 的線,就可以搞定供電 + 影片傳輸 + 資料非常爽;如果你只是拿來充電的話,正反面不用區分直接插也很方便。

但是,USB-C 這個規格也並不是完美的,它的上限非常之高,比如說 40Gbps 的速度支援 100W 供電,還可以輸出 4K 菊花鏈的訊號,這樣就是頂級的雷電 4 規格了。
但是最菜最普通的 USB-C 甚至可以做到不支援資料傳輸,更不用說影片了,充電功率也只有 5W, 在這種情況下咱就經常要用便攜的測試儀表才能判斷到底是線有問題,還是介面的規格達不到。
如果有一條線,本身是頂級的標準,而且自帶監測就好了
AOHI(一個之前為絕大多數一線終端廠商代工設計的品牌)就推出了這樣的產品,而且他的名字你可能不會讀,但是看一眼就會留下印象,它就是雷霆䨻系列 MAGLINE 資料線,這個「䨻」讀作bèng, 本意為雷聲,引申形容很大的聲響。

這個系列的資料線目前一共有 3 條,共性是都自帶螢幕可以顯示功率:
- USB 4 C To C, 支援 DP 1.4 協議,40Gbps 速度和 100W 功率
- 100W C To C, 不支援影片輸出,480Mpbs 速率和 100W 功率
- MFi C To Ligntning, 不支援影片輸出,480Mbps 速率和 27W 功率
區別就在於後邊兩個版本只能顯示功率而不會顯示速率,畢竟速率就是標準的 USB 2.0, 並沒有什麼可以現實的。

經過實測,這些線也沒有讓我們失望,比如說用 USB 4 的 C To C 連線筆記本的雷電和顯示器,就可以實現 4K 60Hz 的影片輸出,而且同時給膝上型電腦供電和擴充套件資料。

如果我們連線一個行動硬碟,它也能做到正確的顯示速率,你可以看到上邊的速率是 5Gbps 和硬碟盒的介面保持了一致,我相信你也看到了這個介面的末端還有一圈燈帶,現在顯示的是綠色,這就是因為這跟 USB4 線的燈和速率以及功率都有關:
- 黃燈:40Gbps
- 藍燈:20Gbps
- 綠燈:5Gbps

而另外兩條線的燈則和速率無關,只取決於充電功率:
- 黃燈:高功率快充
- 藍燈:中功率充電
- 綠燈:低功率涓流

所以這三根線我確實都非常喜歡,它們的功能很實用,標稱的規格也都可以達到,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那就是它的顯示其實是逆時針 90° 於介面的,所以如果你像上圖一樣插在電腦或者平板的左邊介面,那麼看到的顯示文字就是倒著的。
最後再看一眼材質和做工:
我相信只要你當年用過 Apple 原裝的資料線,肯定就碰到過介面彎折部分開裂的情況,畢竟材質就擺在那,無滷(Halogen-free)材料(TPE)再長時間的彎折和磨損之下肯定會開裂。
後來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第三方的線材有額外的加粗,但是材料不變的話,還是很容易開裂。

最好的方法還是直接選擇編織線,Aohi 這次的三款資料線全都是採用的布藝編織,手感是柔軟而且有彈性的,卷在一起的時候也不容易打折,再看看它的直徑,確實也明顯比普通的資料線更粗,再加山這個鋅合金的介面,不僅僅不容易變形,而且抗氧化也能做到抗生鏽。

最後,Aohi 還為這三條數顯資料線提供了終身質保服務,大家可以自己問問客服,它壞了可以終身維修,如果修不了就直接換新,這也是支撐它售價的很重要一點。
這三根線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 USB4 和 C To L 的,喜歡前者的原因就是我經常會用到雷電,有了它可以很輕易地知道筆記本接顯示器的時候用的是什麼規格:

喜歡 C To L 的原因就是在於首先它通過了 Apple 的 MFi 認證,安全有保證也不會彈窗,而且 iPhone 本身並不會顯示快充狀態,這時候有一根線能告訴你它的充電功率就很方便了。
而標準的 100W C To C 我覺得對於我來說用處沒有那麼大,畢竟 Android 手機基本都可以知道自己有沒有快充,接電腦的話,它現在只有 1.2 米的版本,我還是想等之後更長的版本再買來代替電源線。
- 1100 個 mini-LED分割槽背光表現如何 —ThinkVision 隱士評測設計篇
- 銳龍核顯也很能打 —— 小新 Pro 16 評測
- RTX3080Ti 為什麼也要 DLSS, 因為要跑 2.5K 高刷啊 — 雷蛇靈刃17 2022評測
- 銳龍 6000 系列加持的商用 PC 扛把子——惠普戰 X 2022 評測
- 資料線也能顯示功率和速度?— AOHI雷霆䨻系列 MAGLINE 資料線評測
- 12 代酷睿加持的輕薄效能旗艦 — 拯救者 Y9000X 2022 評測
- 傳統 ThinkPad 的新生 —— ThinkPad neo 14 評測
- 超薄高效能筆記本的完全體 — Alienware X17 評測
- 獨顯核顯有什麼差異? — 惠普戰 66 五代酷睿版評測
- 12 代酷睿標壓 高刷高分 OLED 就是最大賣點 — 華碩無雙評測
- 衝高端,關鍵年?— 掠奪者戰斧300 2022 評測
- 新老使用者齊開顏 — 拯救者 Y9000P 評測
- 更高更快更強 - 惠普戰 66 五代銳龍版評測
- 12 代酷睿加持讓它不止能打遊戲 — 雷神 911 星戰 2022 評測
- 兩種形態的運動相機怎麼選?DJi Action 2 對比 Insta 360 ONE R
- 首發英特爾 12 代酷睿 i7 —— 雷神黑武士 4 評測
- 現在的價格真不錯 — Y25-25 電競顯示評測(外觀部分)
- 還是那麼閃 — Alienware Aurora R13 評測
- 高效能 好螢幕就能搞創作?— 雷神創作大師評測
- 這個便攜顯示器還能畫畫 — ThinkVision M14t 評測(螢幕素質部分)